賓淑蓮老奶奶一輩子生了五個孩子,五個孩子順利長大成人,雖然沒有成為人中龍鳳,但誰不就是個普通大眾?
大兩個是女兒,出嫁了普通人家;小三個是兒子,大兒子和二兒子是普通打工人;小兒子在家搞點種養(yǎng)。
大家的日子都普普通通、勉勉強(qiáng)強(qiáng)。
這樣的家庭,如果突發(fā)災(zāi)難,看來只能聽天由命,做不到用金錢力挽狂瀾。但其實,這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畢竟富貴大權(quán)只是少數(shù)人物。這種人物在遇到重大災(zāi)難的時候,往往能夠用金錢和權(quán)力來改變格局。
作為農(nóng)村人,賓淑蓮一輩子省吃儉用、吃苦耐勞、勤儉持家。進(jìn)入老年之后,老伴早死,居住在小兒子家。因為小兒子長年在家。
七十幾歲的賓淑蓮仍然想為家里分擔(dān)工作,但兒子和兒媳們都孝順,不讓她干什么活了。盡管如此,賓淑蓮仍然每天早起,為大家做好早餐——煲好一鍋粥。
這也是她多年來形成的一種生活習(xí)慣。
有一天,有一個孫子要上大學(xué)了,賓淑蓮問錢夠不夠,如果不夠,她那里有。
孫子說夠了夠了。
雖然孫子這么說,賓淑蓮還是塞給孫子五百元。
賓淑蓮一輩子省吃儉用,其實攢下一些錢的,但沒有人清楚她到底有多少錢。兒孫們也不會理會她到底有多少錢。
她的錢,其中還有她中年時期積攢下來的錢。平時過年過節(jié),或者偶然間 ,兒女們都會給她一些錢,有一百,也有幾百,也有上千的。她沒有什么開支,因此她總是把這些錢小心翼翼地收藏好。
有人說,家中的老人就是聚寶盆,平時給她點錢,她開心,大家都開心,而到最后,可能還是自己的。此話有些直白,但誠不欺人。
忽然有一天,賓淑蓮老奶奶病倒了,被送進(jìn)了醫(yī)院。
是小兒子把老奶奶送進(jìn)醫(yī)院的。因為大兩個兒子都不在家。之后,小兒子還把情況告訴了他們。那意思是,叫他們準(zhǔn)備籌錢過來,老媽住院要錢。
幾個兒女不敢怠慢,即使人一時半會到不了場,但錢是首先到位了。錢到位了,大家都比較安心。賓淑蓮在病中也時不時問小兒子:“要花很多錢的吧?”
小兒子其實也擔(dān)心這個問題,但他還是對老母親說:“有社保報銷,根本花不了什么錢,你安心養(yǎng)病就好了,其他的不用擔(dān)心?!?/p>
賓淑蓮沉默了,但看上去她還是不太放心的樣子。此刻她擔(dān)心的不是自己病能不能治好,或者要治療多久,而是要花多少錢。
這也難怪,賓淑蓮一輩子最不想去的地方就是醫(yī)院了。
不過情況還好。一周之后,賓淑蓮可以出院了。
小兒子要去結(jié)賬,賓淑蓮連忙攔住他說:“我這有錢,拿去交住院費吧?!?/p>
賓淑蓮一邊說一邊從衣兜里抽出一沓錢,都是紅色的,看樣子有一萬多元。
小兒子說:“我們有錢,是大妹二妹、大哥二哥他們籌來的?!?/p>
賓淑蓮說:“不要你們的錢,用我的。你把錢退回給他們!聽我的,我這有錢!”
小兒子拗不過老母親,只好拿了老母親的錢去結(jié)賬,把大家籌來的錢都退回給了他們。
這次住院,其實并不花什么錢,扣除醫(yī)保,只花了兩千多元。
而老母親卻給了他一萬多元。結(jié)了賬,小兒子把那八千多元,又給回了母親。
多年之后,賓淑蓮病危,之后去世了。
去世前,她把自己藏錢的地方告訴了兒女們。
但其實,賓淑蓮的房中只有一條又小又老的衣柜,有些什么,即使她不說,找找還是能找到的。
賓淑蓮說她的錢放在衣柜的那個小抽屜里。
老母親去世之后,他們打開小抽屜,清點了一下里面的錢,有兩萬多塊。他們用這些錢,作為老母親的殯葬費已經(jīng)綽綽有余。
這就是說,這場喪事下來,幾個兒女一分錢都沒有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