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2641字,4圖
閱讀預計:5分鐘
2025 年 7 月 25 日,印度總理莫迪踏上馬爾代夫首都馬累的土地,這是他第三任期內首次對這個印度洋島國的正式訪問。
在馬累國際機場的紅地毯上,莫迪宣布了一項震驚南亞的計劃 —— 向馬爾代夫提供5.65 億美元信貸額度,并啟動兩國自由貿易協(xié)定談判。
這一數字的背后,是印度在印度洋戰(zhàn)略博弈中的精心布局。
馬爾代夫總統(tǒng)穆罕默德·穆伊祖(右)在抵達馬累機場時接見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
馬爾代夫,這個由 1192 個珊瑚島組成的國家,扼守著印度洋重要航道,年吞吐量超 150 萬游客的馬累國際機場,每天有超過 2000 艘商船從其周邊海域經過。
對于印度而言,這片海域不僅是能源運輸的生命線(其 70% 的石油進口經此航線),更是其 "東向行動" 戰(zhàn)略的關鍵支點。
莫迪在訪問中特別強調:"印度洋地區(qū)的和平、穩(wěn)定與繁榮是我們的共同目標",這句話直指中國在該地區(qū)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經濟困局中的戰(zhàn)略轉向
然而,印度此次大手筆援助的背后,是馬爾代夫瀕臨崩潰的經濟現實。
這個以旅游業(yè)為支柱的國家,2023 年 GDP 僅 68.99 億美元,卻背負著 80.67 億美元外債,外匯儲備僅剩 5.9 億美元,連償還 2026 年到期的 7.5 億美元債務都成問題。
更嚴峻的是,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已有 8 個島嶼被迫搬遷居民,旅游業(yè)收入同比下降 18%。
面對經濟寒冬,馬爾代夫總統(tǒng)穆伊祖的政策經歷了戲劇性轉變。2023 年上臺時,他曾高舉 "印度退出" 旗號,要求印度撤出軍事人員,并將中國作為首訪國家,簽署了包括住房、醫(yī)療在內的 20 項合作協(xié)議。
但隨著外匯儲備跌破警戒線,穆伊祖不得不重新評估外交策略。印度適時伸出援手:將此前信貸額度的年度償還額從 5100 萬美元降至 2900 萬美元,并提供新的 5.65 億美元貸款,重點用于基建、國防和民生領域。
這種 "財政輸血" 迅速見效,馬爾代夫央行數據顯示,2025 年第二季度外匯儲備回升至 7.2 億美元,經濟信心指數上漲 12 個百分點。
基建博弈中的中印角力
在這場地緣競爭中,基礎設施成為關鍵戰(zhàn)場。印度此次宣布的信貸額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哈尼馬杜島國際機場擴建項目。
這個由印度資助的工程,將使該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從目前的 30 萬人次提升至 150 萬人次,成為馬爾代夫北部環(huán)礁的交通樞紐。
印度媒體直言:"這是對中國中馬友誼大橋的戰(zhàn)略回應"。
中國在馬爾代夫的基建布局堪稱深遠:2018 年通車的中馬友誼大橋,將首都馬累與胡魯馬累島連接,使該島人口從 5 萬激增至 12 萬;2024 年交付的 5 套微網海水淡化設備,解決了 5 個島嶼的淡水危機;正在建設的社會住房項目,將為 2000 戶家庭提供新居。
中馬友誼大橋
這些項目不僅改善民生,更深刻改變了馬爾代夫的經濟地理格局。正如馬爾代夫前外長阿卜杜拉?沙希德所言:"中國的項目總是與我們的發(fā)展需求精準對接"。
面對中國的先發(fā)優(yōu)勢,印度采取了差異化策略。除了機場擴建,印度還宣布在馬爾代夫六個環(huán)礁啟動社區(qū)發(fā)展項目,包括修建漁港、太陽能電站和數字醫(yī)療中心。
更具戰(zhàn)略意義的是,印度首次以盧比計價提供信貸,這一舉措被解讀為推動盧比國際化、削弱美元在南亞影響力的關鍵一步。
防務合作的深層邏輯
在經濟合作的表象下,防務領域的博弈暗流涌動。莫迪在訪問中明確表示,印度將支持馬爾代夫 "加強國防能力",這與穆伊祖此前要求印度撤軍的立場形成鮮明對比。
根據雙方達成的協(xié)議,印度將為馬爾代夫海岸警衛(wèi)隊提供新型巡邏艇、雷達系統(tǒng),并培訓 500 名安全人員。
更值得關注的是,兩國計劃建立 "海上安全聯(lián)合指揮中心",實時共享印度洋北部海域的航運數據。
這種防務合作的深化,源于印度對中國在印度洋軍事存在的擔憂。
盡管中國多次強調 "珍珠鏈戰(zhàn)略" 是不實指控,但中國科考船頻繁訪問馬爾代夫、中馬簽署的海洋科研協(xié)議,仍讓印度如芒在背。
印度戰(zhàn)略研究中心的報告直言:"控制馬爾代夫的海上通道,就是控制中國能源安全的咽喉"。
自貿談判的經濟重構
啟動自由貿易協(xié)定談判,是此次莫迪訪問的另一項核心成果。根據談判框架,雙方將在 5 年內逐步取消 90% 商品的關稅,涵蓋紡織品、農產品、醫(yī)藥等領域。
印度特別提出,希望馬爾代夫開放漁業(yè)市場,允許印度漁船進入其專屬經濟區(qū) —— 這對印度喀拉拉邦的漁業(yè)經濟至關重要。
對馬爾代夫而言,自貿協(xié)定意味著更穩(wěn)定的商品供應。目前,馬爾代夫 70% 的糧食和日用品依賴印度進口,但頻繁的供應鏈中斷(如 2024 年的大米危機)讓其苦不堪言。
穆伊祖在獨立日演講中特別提到:"印度的基本商品出口是我們合作的關鍵支柱",這句話背后,是馬爾代夫對糧食安全的深切焦慮。
氣候變化下的合作新維度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威脅,印馬合作衍生出全新維度。莫迪在訪問中宣布,印度將幫助馬爾代夫建設三個氣候適應型社區(qū),包括抗災住房、海水淡化系統(tǒng)和紅樹林生態(tài)修復項目。
這與中國在 2024 年啟動的 "藍色伙伴關系" 形成呼應 —— 中國承諾為馬爾代夫提供 1000 萬美元氣候資金,用于珊瑚礁保護和可再生能源項目。
這種氣候合作的背后,是兩國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馬爾代夫環(huán)境部長在接受采訪時坦言:"我們需要大國的技術支持,但更需要他們尊重我們的主權"。
這種微妙的平衡,在莫迪參加馬爾代夫獨立日慶典時體現得淋漓盡致 —— 他在致辭中多次強調 "印度是第一響應者",卻刻意回避了對中國項目的直接評價。
地緣格局的未來變量
這場 5.65 億美元的戰(zhàn)略博弈,正重塑著印度洋的地緣版圖。
對印度而言,此次訪問成功修復了與馬爾代夫的關系,為其 "鄰國優(yōu)先" 政策注入新動能;對中國而言,盡管在基建領域保持優(yōu)勢,但印度在防務和自貿領域的突破,迫使中國需要更靈活的策略。
未來的關鍵變量在于馬爾代夫的外交智慧。穆伊祖在獨立日演講中重申:"馬爾代夫不做任何國家的后院",這種 "等距外交" 能否持續(xù),取決于大國能否在尊重主權的前提下提供發(fā)展機遇。
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所言:"印度洋的競爭不應是零和游戲,而應是共同發(fā)展的舞臺"。
當莫迪在哈尼馬杜島機場擴建儀式上按下啟動鍵時,印度洋的海風正掠過這片珊瑚礁群島。
在氣候變化與地緣博弈的雙重挑戰(zhàn)下,馬爾代夫的選擇,或將成為 21 世紀海洋秩序重構的縮影。
這場大國角力的最終贏家,或許不是印度或中國,而是那些在氣候變化中堅守家園的馬爾代夫人民 —— 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讓珊瑚礁繼續(xù)綻放、讓旅游業(yè)重煥生機的未來。
本文為印度通原創(chuàng)作品,任何自媒體及個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轉載(包括注明出處),免費平臺欲獲得轉載許可必須獲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臺授權。任何將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業(yè)推廣或者宣傳的行徑均為嚴重的侵權違法行為,均按侵權處理,追究法律責任。
>> 熱文索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