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明神宗繞開朝廷征收礦(榷)稅的行為,不少朋友覺得神宗雖然加稅擴充個人腰包(內(nèi)帑),但也因此有力支撐了“三大征”,功大于過。那么萬歷三大征的軍費真是來自神宗開征的礦稅么?
首先,三大征中的“寧夏之役”和“援朝之役”第一階段,就不可能依靠礦稅來支付。
寧夏之役爆發(fā)于萬歷二十年,也結(jié)束于萬歷二十年。援朝之役起于萬歷二十一年,第二年因議和雙方止戰(zhàn),明廷也將明軍全部撤出朝鮮。而萬歷二十四年六月,因乾清、坤寧兩宮被雷擊焚毀,礦稅之議才被正式提出。
其次,播州之役也不太可能由礦稅來支撐。
根據(jù)《明代播州之役軍費考》的論述,整個播州之役期間,前線明軍共得軍餉449萬兩。其中除了朝廷(太仆寺和太倉)支付82.96萬兩之外,其余全是湖廣、四川、貴州三省自籌以及其它布政司的協(xié)濟。
(萬歷二十七年十月初十)丙戌,以征播乏餉,從戶部議,命四川、湖廣地畝權(quán)宜加派,總督于三省通融支用,仍禁有司豪右巧避侵漁等弊,毋累窮民。兵罷之日,即行蠲免。
《明神宗實錄·卷三四零》
如果此時神宗愿意用內(nèi)帑填補軍費缺口,明廷也就不會因為“乏餉”而對四川、湖廣兩布政司的田畝加派了(四川加派123425兩、湖廣加派260000兩)。那是不是援朝之役第二階段開銷太大,掏空了神宗的腰包呢?
萬歷三十五年八月,太仆寺少卿李思孝向神宗吐槽賬目嚴重不平,因為近幾十年來各部司已積欠太仆寺上千萬兩白銀未還。其中涉及三大征的欠款條目為:
萬歷十八年西征哱劉,借一百六十萬;東征倭,借五百六十余萬;二十七年為邊餉借五十萬,又為征播借三十三萬 ……
《明神宗實錄·卷四三七》
注:太仆寺本為兵部下屬主管馬政的機構(gòu),成化四年在其下開設了以儲備“馬價銀”為主的常盈庫。萬歷朝稅賦、貨幣白銀化改革后,它就和戶部的太倉庫并列成為明廷最重要的白銀收支庫。
戶部也不逞多讓,在朝鮮之役剛結(jié)束時戶部上《遵屢旨,酌廟謨,備陳朝鮮君臣不易之籌,乞圣明鑒裁,以決兵食大計》一疏,其中涉及援朝之役的軍費數(shù)字如下:
惟是糧餉出之本部,除倭未退先七年間,運去銀三百余萬,各處調(diào)兵扣留京運及加派丁地,共銀二百四十余萬不計外,自昨歲迄今春,戍兵并撤兵行餉又七十九萬有奇。
《事大文軌》
綜上可知,太仆寺為援朝之役支借560萬兩,太倉為此役出銀619萬兩。其中有重疊部分,太倉因入不敷出,為支付朝鮮之役的軍費累計向太仆寺借銀35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太仆寺和太倉共為朝鮮之役共支829萬兩。而整個援朝之役,白銀支出在900萬兩左右。
除了朝廷之外,副都南京和各布政司也為三大征出資不少。
如萬歷二十年八月,為應對寧夏戰(zhàn)事,神宗同意了兵部奏請,“發(fā)馬價十萬解往犒軍,行南京戶部發(fā)銀二十萬,付陜西巡撫召募戰(zhàn)守之用”。萬歷二十一年正月,為準備援朝之役戶部尚書趙世卿查知南京戶部有存銀六十一萬,就兩次奏請神宗共計調(diào)用了四十萬兩。萬歷二十七年,兩京工部共為援朝之役支付白銀22.7萬兩 ……
另外從三大征末期開始,在朝廷度支已趨于緊張的情況下,神宗還要求朝廷替他填補皇室用度的窟窿。
二十七至三十年,共進過冊立、分封、冠婚典禮各錢糧,共二百五十五萬七千二百四十七兩,幾盡一歲之入以償之。往年婚禮不過十萬,潞王用止九萬,至福王婚禮,進過四十余萬。圣母兩上徽號,前后共四十七萬有余。升遐所費香蠟等項,又約二十二萬。長公主婚禮用至十三萬五千兩,七公主婚禮,共折解十萬余。
《明神宗實錄·卷五七一》
所以就算神宗出了錢,他為三大征出的款項也寥寥(實錄里幾乎沒有相關(guān)記錄也是旁證),更不至于說三大征是靠他的個人腰包了。對于這一事實,神宗的孫子不僅沒有否認,還理直氣壯的把它作為回絕兵部討要內(nèi)帑的理由。
諭戶兵等部衙門:朕覽戶部等衙門請發(fā)內(nèi)帑銀兩,朕豈不重念封疆,吝惜不發(fā)。但思軍國諸費,向有經(jīng)制。祖宗朝大兵大役,率皆外廷調(diào)度。即在皇祖時,討平寧鎮(zhèn),征播驅(qū)倭,一切兵餉,不聞請帑。
《明熹宗實錄·卷十》
天啟元年五月,因遼東新潰亟需重組防線,度支困難的兵戶等部奏請熹宗用內(nèi)帑補齊遼鎮(zhèn)不足。年輕的皇帝表示不是他不愿意,只是從他爺爺起的祖制就是兵餉不請內(nèi)帑,他豈能壞了規(guī)矩?
最后明神宗開征礦(榷)稅,確實擴大了他的內(nèi)帑,但未能提升明朝的總歲入(朝廷+皇帝),因為絕大部分礦(榷)稅是在搶朝廷的歲入,或者說是拆東墻補西墻。
比如萬歷三十年八月和萬歷三十三年十月,戶部尚書趙世卿分別上《關(guān)稅虧減疏》和《申飭關(guān)稅疏》,詳細說明開征礦(榷)稅對明廷各鈔關(guān)的危害。
按照他的統(tǒng)計,從萬歷二十七年到萬歷三十二年,崇文門、河西務、臨清、九江、滸墅、揚州、北新、淮安等鈔關(guān)的收入比原額累計少收65.49萬兩。原因是各地商戶為逃避稅使盤剝(例如稅使兩頭征收),而刻意縮小貿(mào)易規(guī)模和范圍,進而造成通關(guān)貿(mào)易銳減。
隨查各關(guān)監(jiān)督預呈文案,在河西務關(guān),則稱稅使征斂,以致商少,如先年布店計一百六十余名,今止存三十余家矣。在臨清關(guān),則稱往年伙商三十八人,皆為沿途稅使盤驗抽罰,貲本盡折,獨存兩人矣。又稱臨清向來叚店三十二座,今閉門二十一家,布店七十三座,今閉門四十五家,雜貨店六十五座,今閉門四十一家 ……
《關(guān)稅虧減疏》
讓一個商貿(mào)市場繁榮很困難,但讓它蕭條卻又很簡單。
萬歷二十六年,魯保受命前往兩淮督辦鹽務和榷稅。魯太監(jiān)的增收辦法非常簡單,加大鹽引攤派量(一到任就增發(fā)8萬引),并大幅度提高每引重量至570斤(原本大引400斤、小引200斤)。主打一個賣的越多,鹽稅就收的越多。
至于市場是否可以消化,以及鹽商能不能賣掉和回本,則不關(guān)他事。此后兩淮的鹽商要么是想盡辦法不接鹽引(改售私鹽),要么就是因無法回本而拖欠鹽稅。
萬歷二十七年十月戶部奏報,“近日兩淮春夏鹽課該二十余萬,今歷十月,尚無絲毫到部,若河東鹽課,小人爭變,其說官商俱困,業(yè)已大壞,臣等方懷私憂,勢必及于浙、福”。
神宗不搭理,任由魯保繼續(xù)玩放量。結(jié)果到萬歷四十年,原本可以年課稅六十萬兩的兩淮鹽業(yè),已被折騰得奄奄一息(至明朝滅亡也未恢復)。當年九月戶部奏報:
兩淮鹽課,停壓兩年有半,巳少銀一百七十余萬有奇,今歲又復愆期,時逾秋仲,而上解方至,則下解必更踰越,是將又壓半年矣,合三年則欠二百余萬矣 ……
而神宗個人又撈得多少呢,“十數(shù)年來,入皇上者不逾百余萬”。如果再算上其它布政司的鹽課,損失只會更大。所以這一番折騰,激得各處民怨不說,還不如直接要求戶部每年撥付十萬兩鹽稅入內(nèi)帑。
除了朝廷正稅,各地方的雜項以及留存,也成為諸位礦(榷)稅使眼里最易開采的露天礦產(chǎn)。
比如廣東巡按王以寧奏,“自稅使入粵...除加抽鹽稅、廠稅、墟稅、谷稅以及鐵鍋、牛判等稅四萬七千七百余兩外,復將通省章程兵餉撥充監(jiān)稅,前后共一十五萬一千有奇”。
兩廣總督何士晉奏請皇帝制止稅使向藩庫借銀,“自二十八年起至四十六年上半年止,共借過五十八萬二千五百四十八兩零。今司帑罄空,再難借”。
直隸巡按李文璧彈劾稅使強奪地方稅款并肆意加派,“畿內(nèi)額稅七萬,又加魚葦稅銀四萬,稅監(jiān)王虎罔利取盈,魚船葦場之外稅及賣葦箔及賣魚處所,無魚葦則派落地之稅,算及果園菜畦以至窯井”。
至于“高淮亂遼”就不用再多說了 …… 所以為啥神宗的礦稅會搞得海內(nèi)群起反抗?只是相較于詳細了解礦稅背后的問題及其對大明財政的破壞,“江南士紳死命抗稅”這種極簡表達更易讓人上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