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些中國人正在散布‘歐盟是美國忠實走狗’的謠言。今天,我站出來,必須澄清一下——這不是謠言!”
在一次公開的視頻訪談中,希臘前財政部長,亞尼斯·瓦魯法基斯,面對鏡頭,眼神銳利,一字一句地撕下了歐洲政壇最后一塊遮羞布。
這番驚世駭俗的言論背后,究竟隱藏著歐洲怎樣的掙扎與無奈?瓦魯法基斯的“澄清”,又揭開了歐美“親密盟友”關系下怎樣觸目驚心的裂痕?
瓦魯法基斯的怒火,首先對準的是歐洲正在上演的“自殺式”去工業(yè)化。
自俄烏沖突爆發(fā)以來,布魯塞爾緊隨華盛頓的指揮棒,對俄羅斯實施了史無前例的全面制裁,其中最致命的一招,便是切斷了對廉價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這步棋,在政治上被包裝為“道義的選擇”,但在經(jīng)濟上,卻無異于自斷經(jīng)脈。德國,作為曾經(jīng)歐洲工業(yè)的火車頭,感受到的寒意最為刺骨。
巴斯夫、大眾、西門子……這些曾經(jīng)讓德國人引以為傲的工業(yè)巨頭,如今正面臨著一場生死存亡的危機。能源成本飆升了數(shù)倍,生產(chǎn)線要么減產(chǎn),要么停工,要么,就只能選擇“用腳投票”,逃離歐洲。
而這些出逃的歐洲工業(yè)資本,目的地驚人地一致——美國。華盛頓此時恰到好處地推出了《通脹削減法案》,這部法案,名字里帶著“通脹”,實際上卻是一部為美國本土制造業(yè)量身打造的“超級磁鐵”。
它用高達數(shù)千億美元的巨額補貼,像一臺巨大的真空吸塵器,瘋狂地將歐洲的高端制造業(yè)、技術人才和寶貴資本吸入囊中。
瓦魯法基斯一針見血地指出,歐洲正在用自己的“去工業(yè)化”,來補貼美國的“再工業(yè)化”。歐洲的工廠在倒閉,美國的工廠在開工;歐洲的工人在失業(yè),美國的就業(yè)數(shù)據(jù)在增長。
這場看似是歐洲與俄羅斯的對抗,最終的勝利果實,卻被大洋彼岸的“盟友”輕松摘走。這已經(jīng)不是盟友間的正常競爭,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圍獵”。
如果說經(jīng)濟上的“吸血”還披著一層市場選擇的外衣,那么在軍事和安全領域,華盛頓的控制則更加赤裸裸。瓦魯法基斯等歐洲的清醒派人士多年前就曾呼吁,歐洲必須建立自己的防務力量,實現(xiàn)真正的“戰(zhàn)略自主”。
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更是這一理念的積極倡導者。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沖突,讓“歐洲軍”的夢想化為泡影。歐洲各國在恐慌之下,非但沒有抱團取暖,反而更加緊密地蜷縮在美國主導的北約的羽翼之下。
波蘭、德國等國紛紛宣布大幅增加軍費,采購清單上,F(xiàn)-35戰(zhàn)斗機、“愛國者”導彈、“海馬斯”火箭炮……清一色的“美國制造”。
歐洲的國防預算,變成了美國軍工復合體的盛宴。華盛頓一邊高喊著“保護歐洲”,一邊賺得盆滿缽滿。更深層次的控制在于,當一個地區(qū)的防務完全依賴于外部力量時,它的外交政策、經(jīng)濟決策,乃至內部事務,都將不可避免地喪失獨立性。
今天的歐洲,在幾乎所有重大國際問題上,都只能發(fā)出與華盛頓一個鼻孔出氣的聲音。所謂的“歐洲共識”,在很多時候,不過是“華盛頓意見”的布魯塞爾譯本。這種被深度綁定的關系,讓瓦魯法基斯發(fā)出了“走狗”的悲鳴。
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許是至今仍迷霧重重的“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事件。這條耗資數(shù)百億歐元、被視為歐洲能源生命線的關鍵基礎設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為摧毀。
這無異于直接在歐洲的經(jīng)濟大動脈上捅了致命一刀。事件發(fā)生后,歐洲各國的反應卻顯得異常詭異和“冷靜”。沒有憤怒的聲討,沒有獨立的調查,更沒有追究幕后黑手的決心。
即便是美國資深調查記者西摩·赫什給出了詳盡的調查指控,將矛頭直指美國,歐洲的主流政壇和媒體依然選擇了集體沉默。
這種“打碎了牙往肚里咽”的姿態(tài),在瓦魯法基斯看來,是歐洲徹底喪失主權尊嚴的終極體現(xiàn)。自己的能源命脈被毀,卻連一句質問“盟友”的勇氣都沒有,這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軟弱,而是深入骨髓的順從。
“北溪”的深海巨響,炸碎的不僅是管道,更是歐洲最后一絲“戰(zhàn)略自主”的幻想。當一個主權實體連保護自身核心利益的能力和意志都喪失時,它在國際舞臺上的角色,也就只剩下“附庸”二字。
瓦魯法基斯的憤怒,并非一時興起。這位經(jīng)濟學教授出身的政治家,對布魯塞爾官僚體系的僵化和某些大國的自私自利,有著切膚之痛。
回想十多年前的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當時作為財長的瓦魯法基斯,親身經(jīng)歷了被歐盟、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三駕馬車”支配的恐懼。
他曾試圖為希臘爭取一絲喘息的空間,反抗德國等國強加的緊縮政策,但最終卻被強大的金融和政治壓力無情碾壓。
在那場危機中,他深刻地認識到,所謂的“歐盟團結”,在核心利益面前是何等脆弱。德國等債權國關心的不是希臘人民的死活,而是如何確保自己的銀行不受損失。
那段慘痛的經(jīng)歷,讓瓦魯法基斯早早地看清了歐盟內部不平等的權力結構。如今,他看到的是,當年施加在希臘身上的那種不公,正在以一種更大的規(guī)模,被美國施加在整個歐洲身上。
只不過,這一次,就連曾經(jīng)的“債主”德國,也淪為了被收割的對象。歷史仿佛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當年的“霸主”,如今也嘗到了任人宰割的滋味。這種角色的轉換,更凸顯了當前歐洲處境的悲涼。
當然,歐洲內部也并非沒有抗爭的聲音。除了瓦魯法基斯這樣的“局外”批評者,即便是身處權力中心的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也曾多次公開呼吁,歐洲不能成為美國的“附庸”,必須在美中之間保持獨立地位。
然而,這些理性的聲音,在強大的跨大西洋利益捆綁和根深蒂固的“恐俄”情緒面前,顯得如此微弱。歐洲的政治精英階層,似乎被一種歷史慣性所綁架,寧愿選擇一條看得見的、緩慢失血的衰落之路,也不愿邁出那一步充滿不確定性、但卻可能重獲新生的獨立之路。
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狀態(tài),或許才是最危險的。當一個文明失去了自我反思和糾錯的勇氣,當它的精英階層習慣于將自身的命運交由他人主宰,那么,無論其曾經(jīng)多么輝煌,都將不可避免地滑向歷史的邊緣。
瓦魯法基斯的“澄清”,就像一聲刺耳的警報,試圖喚醒那些沉睡或裝睡的歐洲人。他不是在造謠,他只是在說出那個皇帝沒穿衣服的真相。
放眼今日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多極化的浪潮不可阻擋,任何將自身命運與他國戰(zhàn)車捆綁的行為,都無異于一場豪賭。
瓦魯法基斯的吶喊,不僅是為歐洲的未來而鳴,也為所有正在尋求獨立自主發(fā)展道路的國家和地區(qū),提供了一面鏡子。它深刻地揭示了一個樸素的道理:真正的安全,源于自身的強大與獨立;真正的繁榮,必須建立在自主可控的經(jīng)濟基礎之上。將希望寄托于他人的“保護”和“施舍”,最終只會淪為大國博弈棋盤上的一枚身不由己的棋子。
一個真正自信和強大的文明,必然是開放的、包容的,但更應該是獨立的、有尊嚴的。它敢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敢于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敢于走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發(fā)展道路。
歐洲的困境,歸根結底是其內部的困境,是其身份認同和未來方向的迷失。這場圍繞“是不是謠言”的爭論,最終指向的,是歐洲文明能否在新的世界格局中,重新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和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