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藤校真的在走下坡路?
英國留學,比美國更穩(wěn)妥?
花幾百萬出國,結果還不如國內(nèi)985?
關于這些準留學家庭最關心、也最糾結的問題,我們請來了正在哥倫比亞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和牛津大學就讀的三位名校生,聊申請,聊課程,聊文化沖擊,也聊困惑、焦慮與成長。他們還坦率回答了那個最關鍵的問題:如果可以重來一次,他們,還會再選留學這條路嗎?
點擊觀看直播全回放海外路路通 | 藤校VS牛津學長學姐對談:2025留學生存法則
01 留學生活:想象和現(xiàn)實的溫差,藏著真問題,也有小驚喜
哥倫比亞大學|任天鈞(Oliver)
2022年,Oliver沖著文學氛圍和紐約的戲劇資源,選擇了藤校哥倫比亞大學。他早申就拿下了offer,要知道當年哥大本科申請人數(shù)超六萬,最終只錄了2253人,錄取率僅3.73%,在美國僅次于哈佛,含金量不言而喻。進入夢校后,他的劇場夢沒落空,學術資源更驚喜:合胃口的文學課、會留拓展書單的教授,讓急性子的他在讀寫中慢慢沉淀下來,變得更加平和。
這兩年,哥大因校內(nèi)的政治風波成為風暴中心,學校長期處于封閉管理狀態(tài),出入都要刷學生證或提前申請,高等教育的象牙塔其實一點也不平靜。但這并沒有打亂他的學習節(jié)奏:“我關注局勢,也有自己的判斷,但選擇了解、不參與?!?/p>
達特茅斯學院|蔡晗嘯
不靠高分、沒在標化上死磕,蔡晗嘯以一條非主流路徑成功爬藤,堪稱反卷典范。
從上海來到波士頓以北300公里的小鎮(zhèn),他一開始也犯嘀咕:一條街逛到底,四年會不會超無聊?但很快,他發(fā)現(xiàn)名校教授常來講課,三小時車程直達波士頓,看展、蹭課、博物館通通安排上,小鎮(zhèn)生活一點也不“村”。
牛津大學|張栩睿(Sherry)
Sherry來自上海平和雙語,IB滿分45分,收獲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offer。真正的挑戰(zhàn),卻是在入學之后。
她以為課程會被安排得滿滿當當,沒想到大課并不多,課后閱讀量卻多得驚人。實驗心理學內(nèi)容超密,但課堂時間短,更多時候要自己泡在圖書館查資料、寫論文,逼得她不得不更自律,畢竟deadline面前沒人敢偷懶。
02 課程里藏著大學的脾氣
哥大的核心課程是出了名的硬核。不管你學什么專業(yè),只要進了文理學院,都躲不開這套必修套餐。大一一整年要啃文學人文:從《荷馬史詩》開始讀,一路讀到 20 世紀的現(xiàn)代小說。到了大二,接著讀當代文明,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一直讀到尼采、康德。這套課程100多年來幾乎沒怎么改,堅持讓學生讀那些經(jīng)得起時間的書,這種執(zhí)拗的人文底色,實屬難得。
達特茅斯學院走的是另一極端——壓根沒有核心課程(在美國大學中,以嚴謹?shù)暮诵恼n程體系聞名的大學有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蔡晗嘯表示,學校不覺得所有人都必須學同樣的知識。你想做工程師?不學文學?沒問題。但得做點實事。達特茅斯最鼓勵的是實踐,今年剛拿出2億美元設實習基金。如果你在紐約找到一份4000美元的實習,學校會再補你4000美元幫你付房租。校園里創(chuàng)業(yè)氛圍濃厚,有人Gap個5-6年,創(chuàng)業(yè)成功了再回來讀書,大家不覺得休學是壞事,反而覺得敢做事很酷。
牛津的導師制則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學習體驗。除了每周固定的大班課,牛津會有一對二、一對三的小班課,跟導師面對面聊這周的閱讀材料和論文。大班課聽知識點,小班課則深入討論。一開始Sherry還不太適應,導師不怎么主導課堂,就坐在那兒等學生提問,人少的時候超尷尬。但逼著逼著她也就習慣了,課前必須把知識點吃透,還得提前想好問題,這種主動思考的能力是課本上學不到的。
03 校園里的小故事,最能看出一所學校的性格
在哥大的宿舍電梯里,Oliver曾有過特別奇妙的體驗,十幾個人擠在狹小的空間里,耳邊飄著英語、法語、西班牙語…… 七八種語言此起彼伏,大家笑著聊天。那種多元的活力,在別處真沒感受過。這或許就是哥大,乃至紐約獨有的魅力。
在牛津參加 “同伴支持者培訓” 時,Sherry本來挺忐忑,擔心語言和文化差異,怕自己當不好傾聽者。結果發(fā)現(xiàn)培訓小組的國際生都特別真誠,大家一起練傾聽技巧時,有人分享成長中的煩惱,有人聊文化沖擊的迷茫,慢慢發(fā)現(xiàn),真誠比語言更重要,哪怕表達不完美,用心聽就夠了。
在達特茅斯,蔡晗嘯的經(jīng)歷更暖心:他的經(jīng)濟學教授是學院的學術大牛,一次聊天時他隨口說 “自己學社科,想學開車,這樣能多看看美國的各個方面”,教授當場說 “我教你”。此后每周六,教授都會開車帶他去停車場練車,還順便聊聊學術模型和國際局勢……這是他沒想到的留學收獲。不得不感嘆,這就是小而精的文理學院。
04 最后說說英美雙申
美國大學:更像在找“有趣的活人”。除了小文書會問“為什么選這個專業(yè)”,650 字的主文書基本不聊學術,你寫任何人生經(jīng)歷都行。招生官關注的是:你是不是個有趣、有想法、有貢獻潛力的人。很多學校還允許大二再定專業(yè),讓你自由探索。
英國大學:從頭到尾都圍著學術轉。Sherry和Oliver都申過英國大學,體驗是:必須早早定好專業(yè)方向。比如Oliver申劍橋文學,提交的是高中寫的論文,面試現(xiàn)場則被要求現(xiàn)場分析一首從沒讀過的克里斯蒂娜·羅塞蒂的十四行詩。教授共享屏幕后讓Oliver讀兩分鐘,然后一行一行口頭分析,全程高壓。Sherry也表示,面試教授更看重你的思考過程,哪怕答案不完美,思路清晰也能加分。
05 留學值不值?看你怎么走,也看你怎么想
哥大的人文執(zhí)念、達特茅斯的實踐自由、牛津的理性訓練都不是萬能公式,而是適不適合的問題。如果你正糾結留學路怎么走,希望這場沒有套路的訪談能給你一點真實的參考。
世界那么大,最值得的是你走過的那一條。
看看新聞記者: 梁萍
編輯: 張馨元
責編: 袁宏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