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在佛山市禪城區(qū)南莊鎮(zhèn)賀豐理教村,52歲的革命烈士后人霍炳桓步履稍緩,停在一堵斑駁的老墻前。
“就是這里。”他伸出指尖,輕輕劃過青磚上一處凹陷,“當年,子彈就是從這里呼嘯而過……”霍炳桓說。
80多年時光流逝,1944年4月那場巷戰(zhàn)留下的印記,依然清晰如昨。
這些彈孔,是賀豐理教村作為珠江縱隊重要活動地、多位英烈喋血故土的無聲鐵證,默默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
播撒革命的星火
時間回溯至1936年,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范志遠以賀豐鄉(xiāng)民團自衛(wèi)隊教練、理教鄉(xiāng)立小學(新書館)身份為掩護,在南??h第八區(qū)賀豐、理教等地播撒革命火種。
1937年3月,中共南??h賀豐支部成立,范志遠任書記,初期有黨員5人。他們通過開辦農(nóng)民夜校,組織抗日自衛(wèi)隊,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年底黨員增至45人。
“聽老一輩人總念叨,那時候,村里不少青年、農(nóng)民、教師被救國圖存的道理打動了,紛紛加入革命隊伍。”賀豐村理教小組副組長霍潤暖回憶道。
七七事變后,中共南??h賀豐支部組建“官山救亡會特種宣傳工作團”?!斗畔履愕谋拮印返瓤谷赵拕≡谑噜l(xiāng)鎮(zhèn)巡演,激昂的救國呼聲回蕩在珠三角水鄉(xiāng)。
1938年5月,中共南順工委在南海理教小學成立,以中共南??h賀豐支部等力量為基礎(chǔ),黨員隊伍迅速壯大。至當年10月,已轄11個黨支部、200余名黨員,成為珠江地區(qū)抗日的中堅力量。
1938年10月,日軍入侵廣東,廣州、南海縣等地相繼淪陷,中共南順工委奉命組建游擊隊。
1939年2月,由中共南順工委委員林鏘云負責的順德抗日游擊隊在大良蓬萊小學成立,范志遠動員賀豐、理教、溶洲青年霍文、招富等10余人分三批加入,隊伍擴至30余人(含7名女隊員)。
1942年5月,廣游二支隊司令吳勤遇刺后,日偽頑軍大舉圍攻相關(guān)抗日基地及據(jù)點,革命隊伍損失慘重。隨后,南番中順中心縣委任命林鏘云為廣游二支隊代司令,展開反擊。
同年10月,廣游二支隊主力(除少量留守西海外)轉(zhuǎn)移至南(海)三(水)邊境,開辟新的抗日游擊區(qū),堅持敵后斗爭。
小巷里的激戰(zhàn)
1942年10月,抗日烽煙正熾。南番中順中心縣委派遣獨立第一中隊副中隊長霍文、陳英率20余名戰(zhàn)士,秘密潛入理教村開辟游擊據(jù)點。
1942年12月,南番中順中心縣委委員劉向東、黃平先后率兩批部隊會合,三批共70名戰(zhàn)士在文喜霍公祠扎下營盤,白天練兵強武,夜晚深入群眾、謀劃工作,將紅色火種深埋群眾心間。
1943年春,南番中順游擊區(qū)指揮部秘密成立,林鏘云任指揮。3月下旬,廣游二支隊進駐理教、河滘的部隊整編為“南海人民抗日獨立中隊”(以下簡稱“南海獨立中隊”),對外稱“黃平部隊”,黃平任中隊長,李群任指導員。
駐扎理教期間,面對艱苦環(huán)境,戰(zhàn)士們自力更生。他們在村外蜆塘開荒,挖魚塘、筑田基、種甘蔗,建起理教農(nóng)場。白天勞動幫農(nóng),夜晚走訪談心,塘魚、甘蔗與河滘農(nóng)場的稻谷成了部隊糧倉,筑起堅不可摧的軍民情誼。他們還在群眾支持下建立秘密情報站,霍萬勝姐姐帶領(lǐng)霍云、霍就等村民擔任交通員,傳遞佛山日偽軍情。戰(zhàn)士們將理教親切稱為“新老家”,與順德西?!袄霞摇焙魬?yīng)。
“我爺爺霍瑞,就是那時理教農(nóng)場的主任,還秘密做著交通員?!被舯割D了頓,“1943年8月,他犧牲了。那年,我父親才3歲。家里六個孩子,父親最小,上面五個全是姐姐。兵荒馬亂,食不果腹,奶奶實在養(yǎng)不活這么多張嘴……含淚把父親的姐姐們賣到了廣東的山區(qū)里。后來父親長大,耗盡心力,也只找回了一個姐姐?!?/p>
南海獨立中隊成立以后,以理教、河滘為中心,開辟大片游擊區(qū),清剿匪患,多次擊退日偽進犯,引起敵人的注意。
1944年4月,日軍實施清鄉(xiāng)掃蕩,三次侵襲“新老家”。最后一次攻勢中,日軍先遣偽軍沿水道突襲理教。中隊長黃平率隊兵分兩路:一路馳援村內(nèi),一路村外截擊。激烈的巷戰(zhàn)在理教大街爆發(fā)。戰(zhàn)士們憑借對十余條縱橫巷道的熟悉,在磚墻間靈活穿梭狙擊。數(shù)小時激戰(zhàn),日偽軍遭內(nèi)外夾擊,攻勢受挫,最終于傍晚時分撤退。
青磚墻上的彈孔,從此成為軍民同心御侮的勛章。
土地上的新生
隨著南海獨立中隊擴編為南(海)三(水)大隊,再改編為珠江縱隊獨立第三大隊,烽火征程愈顯壯闊。
1945年3月,理教地區(qū)誕生了南海縣首個抗日民主政權(quán)——鰲龍吉鄉(xiāng)抗日民主政府,推行減租減息、動員參軍,點燃了民主星火。
從1942年至1945年,這支以賀豐、理教為支點的武裝力量從20余人發(fā)展到500余人,為民族解放立下功勛。
據(jù)介紹,賀豐村是南莊鎮(zhèn)下轄的行政村,理教村則是賀豐村下轄的自然村。作為禪城區(qū)紅色資源最豐富的村莊,賀豐村全村共有 12 位在冊革命烈士,其中11位出自理教村。1957年,賀豐理教村被定為革命老區(qū)。
細數(shù)這些烈士的名字,禪城區(qū)南莊鎮(zhèn)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周筆鋒分享了一個動人的故事:“據(jù)時任珠縱獨立第三大隊第三中隊中隊長麥君素回憶,霍玉是位了不起的交通員。她曾將槍支藏在孩子的搖籃底,冒險運送給游擊隊。還有一次傳遞情報途中,她突遇日軍盤查,情急之下,她毅然將情報吞入腹中,待脫險后才取出。這些驚險時刻,無聲地詮釋了那不屈的抗戰(zhàn)精神?!?/p>
如今,激戰(zhàn)地的彈痕、部分烈士故居仍在,見證著賀豐的新生。
近年來,佛山對賀豐、理教開展紅色資源專項調(diào)研與口述歷史訪談,完善烈士事跡,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現(xiàn)在不少年輕人對那段歷史生疏了。”霍潤暖語氣感慨,“我們正籌劃把烈士故居修舊如舊,打造成一個紅色地標。這樣,歷史的溫度就能被觸摸,先輩的抗戰(zhàn)精神才能真正傳遞下去?!?/p>
為進一步講好紅色故事,2023 年,賀豐村將文喜霍公祠改建成約500平方米的紅色文化歷史展覽館,展陳面積3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兼具展覽及活動功能,成為黨員干部的紅色課堂,也串聯(lián)起當?shù)丶t色文旅脈絡(luò)。
“賀豐有著優(yōu)秀的革命歷史傳統(tǒng),是點燃珠三角地方抗日烽火的重要策源地。”霍炳桓說,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先輩用鮮血換來的,我們要銘記歷史,同心協(xié)力造福人民,開創(chuàng)未來。
佛山發(fā)布編輯部
來源: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
編輯:馮園芳
審校:麥麗敏、馮翠萍
圖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