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眼里的城市正在變得“千城一面”。
從摩天大樓到商業(yè)綜合體,從仿古街區(qū)到產(chǎn)業(yè)園,地標(biāo)建筑與文化元素的“集郵式”拼貼,成為城市高度制式化的具象表現(xiàn)。
有人說,城市正在失去自身的辨識度,如果把濟(jì)南的一半和南京的一半拼接起來,可能沒人會發(fā)現(xiàn)有什么區(qū)別。
而這種審美疲勞又造就了城市生活的千篇一律。兩點一線的通勤范圍,外賣半徑的生活圈,是城中人的畫地為牢。人們正在不知不覺中失去與城市的連接。
在近期一場聚焦“城市文學(xué)”的線上活動中,這種“失連”正在被越來越多人關(guān)注。
在這場知乎人文季線上活動中,人們嘗試以文字為街巷“備忘”,重新審視人與城市的關(guān)系。他們當(dāng)中有人記錄街邊小店的老夫婦堅持做平價快餐20年的故事。有人記錄一條普通的街道如何與自己相伴20年。有人記錄在公交車上以站名為題,即興賦詩的午夜……
看似微不足道,卻是時代敘事下最鮮活的街景。
就如兩百多年前以市井百態(tài)勾勒汴京風(fēng)貌的《清明上河圖》。當(dāng)人們將目光從城市的川流不息轉(zhuǎn)至街巷的煙火塵埃,這一刻,以群像之力構(gòu)筑的城市圖景才能重新將人與城市連接起來。
以下是關(guān)于他們的真實故事:
“剛上車的乘客請您扶穩(wěn)坐好,下一站是‘樂游原站’。”
這是一句公交車上的報站廣播,知乎答主@呢喃花每天會在通勤路上聽到,聽過上千次,但她對此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大概是一處與兒童游樂園有關(guān)的地方吧”。
像大多數(shù)上班族一樣,她從不費(fèi)心留意通勤以外的事。
直到前不久教孩子讀《唐詩三百首》,她才第一次確切見到這三個字,她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個地方非但不是游樂園,反而大有來頭。
“那句廣為流傳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鲎蕴拼娙死钌屉[的《登樂游原》,這個‘樂游原’就是公交站那個‘樂游園’!我后來去查公交站牌才知道是我一直誤解了。”
這個意外發(fā)現(xiàn)勾起了她的好奇心,上班路上,她特意用手機(jī)搜索,想了解這個地名的由來。這一查,挖出來西安這座十三朝古都千余年的厚重歷史。
長居西安多年,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自帶穿越古今的宿命感。
“樂游原”是千年前的古地名,是同白鹿原、五陵原一樣的黃土高臺。起初源于漢宣帝在此游玩時樂不思?xì)w,便在這塊黃土高臺上蓋一座樂游廟,這塊高臺也因廟得名。
圖|知乎答主@呢喃花提供的《西安周邊土原地形分布圖》
查到漢宣帝,@呢喃花又想起自家就住在埋葬漢宣帝的杜陵旁,“我知道漢宣帝最早叫劉病已,是漢代少有的從落難皇子到九五之尊的傳奇皇帝?!?/p>
以前追劇時,她就對《大漢情緣之云中歌》里那個隱忍的劉病已印象深刻,現(xiàn)在又從“樂游原”里找到劉病已的身影。
如今,埋葬劉病已的杜陵被改造成露營主題公園,她晚飯后常去散步乘涼。再去杜陵時,她腦海里是那個在樂游原上樂不思?xì)w的劉病已,腳下是伴著塵土長眠的漢宣帝。
一時間,這位兩千年多年前的歷史人物在她眼前復(fù)活了。
以前總聽人說西安歷史厚重,這一次她才有了切身體會。一個不起眼的公交站就能串聯(lián)起一段歷史,“這座城市實在有太多驚喜?!?/p>
圖 | 西安杜陵
當(dāng)@呢喃花在知乎人文季中記錄下這段感受時,她又滔滔不絕地介紹文學(xué)作品中出現(xiàn)的“白鹿原”與“五陵原”。
她突然意識到,西安已經(jīng)不再只是容身之所,如今與自己有了精神上的連接——在古都橫亙千年的人文底蘊(yùn)里,她找到現(xiàn)代人的精神港灣。
而與@呢喃花在歷史中與城市加深連接的經(jīng)歷不同,知乎答主@遠(yuǎn)方的阿倫是在遠(yuǎn)離城市之后,重啟一場人與城的思考。
去年春節(jié)他受朋友邀請來到四川樂山市一個名叫犍為的小縣城過年。在他的文字描述里,這是一個定格在2000年前后的地方,街巷里沒有百年老街的影子,也不是現(xiàn)代新區(qū)的模樣。
一到晚上,人們不沉迷短視頻和直播,流連在各種小吃、大排檔、地攤兒和有獎游戲里?!斑@種夜市是集小縣本土娛樂項目的集大成之地,也是中國本土化‘迪士尼’的一個縮影。”
這與他之前去過的地方都不太一樣。
圖|知乎答主@遠(yuǎn)方的阿倫拍攝的犍為縣
十年前他辭掉在上海做設(shè)計師的工作,遠(yuǎn)離都市,踏上遠(yuǎn)赴雪山荒漠的旅行。在獨(dú)自一人操刀的旅行紀(jì)錄片《圍城筆記》里,他說“生活的瑣碎,有時如同一座無形的城,將我們困在其中?!?/p>
曾經(jīng)他以為逃離圍城的人,才能追尋遠(yuǎn)方的自由。但在犍為縣,他有了新的思考——
“我看見他們既為生活奔波,但又不急不慢自得其樂,在這里,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賺了點錢,就帶上老婆娃娃再喊上幾個兄弟伙,去家老鋪子吃火鍋兒喝山城啤酒……沒賺到錢,就端個茶杯屁顛屁顛的跑到黃桷樹下,喝口沱茶……直到聽見婆娘(老婆)在家門口喊:‘幾點了?!還求不曉得滾回來吃飯賣?老娘數(shù)到三哈!’”
他才恍然大悟,這不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最想要的松弛感么?這是一種不建立在躺平態(tài)度上的松弛,是不斬斷人與城連接的松弛。
它放大了生活,而生活可以教會每一個全力追趕目標(biāo)的人,如何在人間煙火氣里重拾凡人心。
就像知乎人文季評委、作家天下霸唱在回答中提到的城市的魂兒,“一座城的魂靈不在琉璃瓦上反光,而是滲在那些被鞋底磨薄的青石板縫里,藏在煤爐子熏黑的煙囪格上?!?/p>
他說,一個城市美的細(xì)節(jié)都藏在生活的褶皺里。而一個人對城市的美好記憶就藏在街巷的碎片里。
緊鄰合肥三孝口鬧市區(qū)的居民區(qū)里,有一家15元快餐小館,樸素的招牌,簡易的陳設(shè),不起眼地夾在樓宇之間,卻是知乎答主@壹哥在合肥最戀戀不舍的地方。
經(jīng)營這家店的老夫妻,一對無親無故的陌生人,給了他家的溫馨。
“老陳,老幾樣,給多加點辣”。
不必點菜,店主老陳早就把老客的口味喜好記在心里。辣子給多了,吃出一頭汗,臨走時老陳又笑著說,“你慢著些哈,明天來就不給放這么些辣椒了,你看你一頭的汗”。
老陳頭的口音親切,聽上去更像家里人的嘮叨了:
“天剛蒙蒙亮的時候,老陳頭就已經(jīng)起身,去鄰邊的老人菜場采購今天所需的食材了。熟練的打包了今天的毛豆、青椒、洋蔥,土豆……又去了老李頭的攤位前,買了一堆豬前腿肉……老陳頭的妻子陳嫂,已經(jīng)在窄小的廚房里忙碌半天,案板上的搟面皮也發(fā)出了急促的聲音,更像是他們柴米油鹽生活里的節(jié)奏器?!?/p>
小店在這條路上開了20年,老陳頭虎口處被熱油燙出的舊疤與陳嫂常年貼著的創(chuàng)可貼也存在了20年。但最初@壹哥與其他食客一樣,只是看中15元快餐的實惠,匆匆填飽肚子就走,根本沒留意過這些。
圖 | 1992年合肥三孝口的城市街景
直到一次午休來用餐,店里擠滿了農(nóng)民工,烏泱泱一群人吃著笑著,互相說調(diào)侃的話,別有一番生活滋味,他瞬間從上午緊張的工作節(jié)奏里跳出來。那感覺像上學(xué)時中午放學(xué)回家,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說笑,人一下子松弛了。
后來他開始留意這家店,空閑時與老陳頭聊天,這才得知老陳頭的兒女成家立業(yè),沒有經(jīng)濟(jì)壓力,但夫婦二人還是堅持開店,前幾年還把鋪面買下來,決心把這個小事業(yè)長久地做下去,不漲價,也不跟風(fēng)做預(yù)制菜。
店里有一臺二手冰箱,貼滿了過去20年老顧客的祝福、中小學(xué)生的夢想,還有年輕人的吐槽和跟回憶。
他們也曾是這家店的陌生人,低頭匆匆覓食,或許下次還來,或許迅速遺忘,但他們在冰箱上留言那一刻,就不再陌生,他們把自己的一份回憶寄存在這里。
壹哥似乎有點理解老陳頭夫婦的堅守了。
這家店最讓人難以割舍的是陌生人于偌大城市中意外相交的珍貴記憶。今后再回憶起來,會讓人對這家店、這座城市久久地回味。
類似的感受在知乎答主@老非的文字里也出現(xiàn)過。
那還是他在北京讀大學(xué)時,校外有一家游戲廳,店主是他的老鄉(xiāng),一個湖北女人,但他每次都是匆匆買幾枚幣就迅速投入到游戲里,沒怎么與她說過話。
直到一次他陷在一個游戲里玩上頭了,一連續(xù)幣4次,一晚上玩了400塊。再去續(xù)幣的時候,老板娘笑著勸,“別打了,明天再來吧?!?/p>
他不吱聲,掏出一百塊遞過去,非玩不可。老板娘沒接,笑著問“小兄弟,你也是湖北人吧?剛才聽你打游戲的時候嚷嚷幾句,聽著像老鄉(xiāng)。”
他這才終于開口,說自己是襄陽下面棗陽的家。老板娘又問,“你是交大的學(xué)生吧?要是我家孩子跟你一樣能考到北京,我愿意磕一百個頭!”
她徐徐地說,還在上學(xué)的人花著父母供養(yǎng)的錢,打打游戲沒什么,但玩上癮了就不容易出來,“那掏錢就沒個把門的了,你說對吧?”
輕輕幾句話把還是學(xué)生的@老非說得臉紅,自慚形穢,他玩興大減,趕緊收了錢,道謝離開。
后來很多年過去了,一想起北京,想起母校,他就會想起這家游戲廳的老板娘。
要是當(dāng)時沒有她和顏悅色的勸解,他會不會在游戲里陷得更深?甚至耽誤學(xué)業(yè),找不到好工作,接連失敗,從此一蹶不振?
他寫到,“我一直記得這位老板娘,是因為那晚我遞給她100塊時她不收?!?/p>
那一晚來自陌生人的幫助,如圖釘永遠(yuǎn)扎在他的記憶里。為他鎖定那段時光、那個地方在人生中的永久坐標(biāo)。
在知乎人文季線上活動中,有這樣一個復(fù)雜的話題引人深思,“城市生活中有哪些轉(zhuǎn)瞬即逝卻充滿詩意的瞬間?”
知乎人文季評委、作家余同友答復(fù)一篇《在合肥坐117路夜班車》,記錄下一次晚飯后臨時起意的公交之旅。
那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只是在站臺,搭上一趟夜班車,然后一群人以站名為題即興賦詩,大家嬉鬧過后只有一個人完成創(chuàng)作。但這件事卻長久地留在余同友的記憶里。
因為這件事最大的魅力在于想象。
他寫道,
“那趟夜晚的公交車上發(fā)生了什么?我在想象,夜班車,詩人,酒精的氣息,從市中心駛向城市邊緣,會發(fā)生什么?詩歌?戲???童話?穿越?”
當(dāng)班車、站名、詩人、酒精碰撞在一起,會怎樣攪動平淡如水的生活?這是他眼里離城市最近的詩意。
知乎答主@前塵往事給出的回答也同樣指向最尋常的生活,他說詩意是一次在雨天與老師一起騎單車逛蘇州的山塘街。
車輪碾壓濕滑的青石板路時,他們擔(dān)心滑倒,老師卻說“滑才好,摔一跤,把蘇州的靈氣摔進(jìn)骨子里了?!?/p>
雨水浸濕的墻角青苔發(fā)亮,老師又說“看那墻角的青苔,下雨時會冒泡泡,那是蘇州在跟你們說悄悄話呢。”
在他的描述里,老師的話與山塘街的景色在那個雨天合并為他人生中最浪漫的瞬間。
這個問題之下,還有許多人摘取類似的生活瞬間,加以想象的輔助,具象為生活里的詩意。他們讓更多人意識到,生活似乎從來不缺乏詩意,即便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
而這也印證了此次知乎人文季線上活動的主題“可讀的城市”。
城市從來不該被單一定義,城市應(yīng)該是一本厚重翔實的書,由無數(shù)平凡而閃耀的瞬間書寫而成?;钤诔侵械娜思仁沁@本書的讀者,也是這本書的作者。
這個夏天,還有更多知乎答主在“街巷備忘錄——2025城市微觀紀(jì)實創(chuàng)作計劃”中留下他們與城市的故事。
一個個微小的個體經(jīng)歷,猶如城市的文學(xué)底片,喚醒活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的人,找到與城市連接的通道,找回城市中久違的多樣生機(jī)。
人群交匯處,皆是城市篇章,文字交疊中,滿載城市史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