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網(wǎng)上一則短視頻引起了不小的爭議。視頻中,一輛沒有懸掛牌照的清真寺殯葬車堂而皇之地在道路上行駛,車頭赫然寫著“××清真寺”,但沒有車牌。網(wǎng)友當即在評論區(qū)炸開了鍋,有人直接質(zhì)問:“我們老百姓騎個電動車都要掛牌,憑什么你可以不掛?”更有網(wǎng)友追溯了類似事件:前幾天,某地清真寺車輛因為不掛車牌被舉報了,沒想到剛處理完一個,另一地又冒出一個。
這就似乎不是個案了,而是現(xiàn)象級問題。更麻煩的是,這背后的邏輯如果說不清楚,說不透徹,它就會演變成一場社會撕裂——一邊是法律制度的底線,一邊是被曲解或利用的“傳統(tǒng)”,兩者一旦沖突,誰都討不到好。
這事我們得聊一聊,深入聊,不能浮在表面。
先說最基本的常識:機動車必須懸掛牌照。這是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紅線,誰也不能破。車輛懸掛牌照,不僅是便于監(jiān)管的需要,更是對每一個行駛在公共道路上的人的基本尊重。如果連誰在路上跑都搞不清楚,那出了事故,誰來負責?出事跑了,怎么追責?
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咱們普通老百姓有多守規(guī)矩,大家都知道:騎個電動車被抓沒掛牌,罰款、扣車、上課一個不少。軍車、警車都北徐掛牌,你憑啥不掛?即便是開車上路忘了年檢、臨牌過期、后牌被泥擋住,警察都能當場攔下,罰得你心服口服。
可問題來了:為什么到了某些“特殊單位”,規(guī)則就開始變得模糊了?為什么掛不掛車牌,突然成了“可以理解”的事情?
1
以往關于清真寺車輛不掛牌的討論并不多,但其實這一現(xiàn)象已經(jīng)存在了很多年,這一點從從網(wǎng)友反映的情況不難看出。最典型的,是清真寺或伊斯蘭教協(xié)會名下的殯葬車。
很多地方的清真寺確實配有專用的殯葬車,用于教眾的宗教儀式安排,比如運送遺體、前往公墓、進行安葬禮拜等。車輛大多由寺內(nèi)或教協(xié)統(tǒng)一購置,不對外商業(yè)運營,而是“服務教眾”。
但重點來了:這些車就可以不掛牌嗎?
按照法律規(guī)定,宗教機構名下的車輛,只要是上路的機動車,無論用途、性質(zhì)如何,都必須依法登記、掛牌、投保交強險、定期年檢。不存在所謂“因為是宗教用途就豁免”的法律條文。這不是特例,而是原則。
所以,如果這些車輛沒有掛牌,那就只有兩種可能:
- 有牌照,但故意摘掉,這是規(guī)避監(jiān)管,嚴重違法;
- 從未登記上牌,處于“黑車”狀態(tài),更嚴重——不僅無法監(jiān)管,還可能存在安全隱患、逃避責任等問題。
這就不能再用“宗教傳統(tǒng)”來解釋了。因為法律和宗教之間的關系,是明確寫在憲法里的:宗教活動不能違反法律法規(guī)。
2
那么問題來了,那些讓人質(zhì)疑的“無牌車”,到底是出于傳統(tǒng),還是享受了一種不該有的“特權”?
先還原一個背景:伊斯蘭教殯葬講究“速葬”,也就是人在去世后,盡量在24小時內(nèi)下葬。流程中包括洗尸、纏裹、禮拜等環(huán)節(jié),有較為固定的儀式和流程。傳統(tǒng)上,這一整套儀式由教內(nèi)人士組織完成,車輛自然也被納入教務中。
但這并不意味著,這輛車就是宗教用品,可以不掛牌。我們可以這么比喻:和尚吃齋是傳統(tǒng),但不能因為你是和尚,就不用遵守食品安全法吧?穆斯林做清真飯是傳統(tǒng),但也不能因為你是清真餐廳,就不用辦營業(yè)執(zhí)照、衛(wèi)生許可。
關鍵問題是,這類車輛可能長期未受到嚴格監(jiān)管,相關部門是否是出于“尊重少數(shù)民族宗教信仰”的考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造成了現(xiàn)實中“無牌上路”的現(xiàn)象?
于是,一些人看到這種“慣例”后,慢慢地就不把法律當回事了,甚至形成了一種既得利益的圈子——我們這輛車不掛牌,已經(jīng)好多年了,別人也都知道,也沒人查,也不敢查。
這時候它就不再是“傳統(tǒng)”了,而是借殼的特權。一旦特權形成,它就會擴張:今天是殯葬車,明天是接送教眾的面包車,后天可能是某個管理人員的私車……
3
在這個問題上,有一種非常危險的傾向是:一談到清真寺,一說到穆斯林,有人就開始自我審查,甚至退避三舍,怕“觸碰敏感群體”。
但這恰恰是制造不平等的溫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民族、不分宗教。
如果法律不能在所有人之間一視同仁,那這種“敏感”就不是保護,而是傷害。長期來看,這種雙標不僅會激起普通民眾的不滿,也會讓真正守法的宗教群體被標簽化,反而更容易被攻擊。
現(xiàn)實中,絕大多數(shù)清真寺的管理者和教眾都講規(guī)矩、守底線,也希望自己的宗教活動能合法、正常地進行。真正的麻煩,往往是少數(shù)人鉆了制度的空子,把本該遵守的規(guī)矩,變成了“宗教例外”。
這不光是對社會公平的挑戰(zhàn),更是對宗教自身形象的損害。
我們該怎么面對這種問題?
第一,相關部門必須明確態(tài)度:宗教場所名下車輛必須依法上牌、年檢、投保,不得特殊化。公安交管部門要對轄區(qū)內(nèi)宗教單位車輛進行一次全面摸排,不留死角。
第二,要建立常態(tài)化監(jiān)督機制。一輛“無牌車”不是一夜之間開上路的,它的存在,暴露的是長期管理缺位。是不是有些地方“習慣性失明”,覺得只要涉及宗教就別碰?
第三,宗教團體自身也要主動作為。法律是底線,不是敵人。清真寺如果要真正服務教眾,就必須守法經(jīng)營,樹立良好形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全民監(jiān)督。現(xiàn)在是網(wǎng)絡時代,一輛車不上牌,路人一拍,網(wǎng)絡一傳,真相就藏不住??俊皞鹘y(tǒng)”當擋箭牌,只會越遮越尷尬。
我們不是在抹黑宗教,更不是對某一群體有偏見。相反,越是公共話題,越不能沉默;越是涉及規(guī)則,越不能含糊。掛牌不是一個車牌的事,而是公平的象征,是法治的底線。
清真寺的車輛也好,寺廟的也罷,誰的車都不是“天外來客”。既然行駛在人間的路上,就必須遵守人間的規(guī)則。
“傳統(tǒng)”不是法律豁免器,“特權”也不是信仰護身符。別讓好事變壞事,更別讓壞習慣穿上傳統(tǒng)的外衣,禍害更大的公平與秩序。
我們不妨做一次認真的調(diào)研:全國還有多少這樣的無牌車?是不是還有更多“特例”隱藏在灰色地帶?希望這不是一個“查一個曝光一個”的拉鋸戰(zhàn),而是一次制度層面的清理和重塑。
車牌這事,不大,但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腳下的這條路,能不能走得通,走得正。
作者:魚翔淺底,自由撰稿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