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之中,“三伏天”都算得上是重頭戲,其跨越了夏末到初秋。伏者,代表著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同時其也提醒人們在這樣的氣候里宜伏不宜動。自古以來,三伏天都是暑熱交蒸的代名詞,屆時氣溫高,降雨多,濕度大,令人流汗不止,吃不香,睡不好,“熬”字也不足以形容人們的感受。
三伏天是由三個階段組成,即頭伏,中伏與末伏,其中的頭伏和末伏是固定來算的為10天,而中伏則因年份不同,或10天或20天。所以人們習慣先將頭伏與末伏確定下來,再根據(jù)出頭伏與進末伏之間的天數(shù),來確定中伏是長還是短,并以此來推算出三伏天的具體時間表。今年夏至為6月21號,自此數(shù)到第3個庚日為7月20日,即為初伏的第一日。立秋在8月7號,此后數(shù)到第一個庚日為8月9號,便開始數(shù)末伏。所以今年的三伏天時間具體安排為:
今年的三伏天有很多的特點,恰逢閏六月,還是近十年來的最遲且最晚入伏,同時整個三伏天也比較短暫,僅有30天。人們習慣通過這些特點,來預判氣候的變換以及作物的收欠。其中有一句是“伏在閏月不見天”,這句還是比較準確的,從今年的三伏天來看,雨水一直都比較多,且雨量也比較大,很少看到晴天。
眼下已經(jīng)立秋,末伏進入了倒計時,相信人們都很期待出伏后的天氣情況。其實古人們也同我們一樣,而且在過去技術也遠不如現(xiàn)在發(fā)達,所以人們便會依據(jù)出伏的早晚,并且與節(jié)氣相結合,加上不斷總結,形成經(jīng)驗,來指導生活。其中有這樣一句,“早出伏扇不丟;晚出伏熱到頭”,其實從字面意思也十分好理解,那就是如果出伏比較早,那么扇子依然不能丟,代表著暑熱依舊;而如果出伏來得比較晚,則意味著暑熱到了盡頭,后邊會顯得比較涼爽。
今年是早出伏還是晚出伏呢?
這需要我們弄清楚出伏早與晚的界定,其實這也很簡單,三伏天的確定結合了節(jié)氣與干支歷,體現(xiàn)了濃濃的傳統(tǒng)文化,且對氣候的表達相當準確。眾所周知,末伏是在立秋以后的第一個庚日開始,而整個立秋節(jié)氣長達15天,庚日每10天一個,末伏為10天,所以出伏可能在立秋,也可能在處暑。
依照老人們的說法,出伏如果在立秋節(jié)氣里邊,也就是處暑到來之前,便屬于早出伏。反之,若是出伏是在處暑節(jié)氣當中,便屬于晚出伏。
今年末伏是從立秋后的第3天開始的,所以往后數(shù)10天,是在8月19號出伏,依然在立秋節(jié)氣當中,即出伏在處暑之前,屬于早出伏。根據(jù)民間的說法,這樣的情況往往暑熱還未散盡,且從今年的三伏天來看,大部分時間都在下雨,氣候一直在反復。所以很可能在出伏后還會熱上一段時間。
此外民間還有“處暑不出暑”的說法,意思是即使到了處暑節(jié)氣,暑氣依然不會消失殆盡。縱觀今年的夏天來看,從端午之后,熱量便開始積聚增多,反而到了三伏天,由于頻繁的降雨,地表熱量并未釋放出來。因此出伏后,或許會有一個“回溫”的現(xiàn)象,也就是“秋老虎”天,來將地表熱量散失掉。屆時我們要注意避暑,當然初秋時節(jié),早晚溫差大,所以著裝上要做到勤脫勤著,以應對氣溫的變化。
早出伏還有哪些預兆
民以食為天,作物的收獲情況直接影響著我們的衣食,所以在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都要看看氣候對應農(nóng)耕的影響,關于出伏也大有說法,俗話說“處暑出伏前,必定是荒年;處暑出伏后,遍地是黃金”。人們根據(jù)觀察發(fā)現(xiàn),如果處暑在出伏之前,也就是“晚出伏”,屆時天氣會涼爽得比較快,那么留給作物成熟的時間比較短,容易出現(xiàn)欠收的情況,所以人們以“荒年”的說法來形容。而若是處暑在出伏之后,也就是“早出伏”,那么暑熱還將持續(xù)較長時間,作物可以更加充分地積累有機物,往往可以獲得好的收成,人們便以“黃金”的夸張說法來說明。所以由此可見,今年或許是個豐收年,可以讓我們一起來期待一下。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chuàng),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關注,點贊,收藏和轉發(fā)!感謝您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