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下同
小紅書有一篇關于“中國高敏感人群”的帖子,收到了幾百條網(wǎng)友的共鳴。
有人說能從走路姿勢里讀出對方藏著的脾氣,從歪歪扭扭的字跡里猜到家里常吵得雞飛狗跳。
另一個人緊接著留言,在寵物店看一對辦領養(yǎng)貓手續(xù)的母子,母親嘴角撇著,孩子把貓抱得緊緊的,就知道:
這貓不能順利跟著孩子回家。
這些高敏感人,他們身上像揣著臺永不關機的雷達。
有個叫“風××” 的用戶說得更具體:
跟陌生人聊不上三句話,光聽著對方的語氣、看著手勢,就能把人家的心思猜個八九不離十。
她不覺得這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本事,只輕描淡寫說是:
被逼出來的。
底下立馬有人附和,小時候爸媽要是嘆口氣,自己的心先提到嗓子眼。
在心里把一天干過的事翻來覆去地篩,琢磨著是不是哪件事沒合他們的心意。
這“本事”,聽著就累得慌。
一個匿名用戶寫得更實在,家里經(jīng)濟狀況變差后,爸媽的吵架像沒關緊的水龍頭,時不時就沖著他來。
后來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他就慢慢學會了討好:
“別人都說我好說話,其實是怕他們變臉,怕那股子火氣燒到自己身上”。
這討好的毛病跟著他進了職場,直到被抑郁纏上才幡然醒悟,那些旁人眼里的敏銳,不過是給自己裝的一臺警報器。
警報器響多了,人總會變傻。
書上說,6 到 12 歲的孩子,本該在陽光下瘋跑,痛快地玩。
可中國的不少孩子,在這年紀就被逼著學 “看臉色” 的本事。
另一位網(wǎng)友在評論里說,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偷偷瞄爸媽的表情。
要是兩人臉上帶著笑,才能松口氣敢大聲說話;要是都板著臉不吭聲,就知道:
今晚的暴風雨躲不過了。
這本事就算練得再精,自己心里真正的感受早就丟得無影無蹤。
老話說的“孝順”,有時候就是讓孩子裝傻。
父母總愛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多”,這話的潛臺詞明明白白:
我說的啥都對,你照著做就行。
孩子不能頂嘴,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只能從父母語氣的輕重里猜對錯。
有個用戶說得形象:
“我媽罵我的時候,要是突然放低了聲音,那比大聲吼還嚇人。這是要動真格的了,接下來準沒好果子吃?!?
這種深入骨髓的怕,像顆種子在心里發(fā)了芽,慢慢長成了高敏感的參天大樹。
大家總掛在嘴邊的“要懂事”,說白了就是:
讓孩子委屈自己。
從小被灌輸“別給家里丟臉”“要讓著別人”。
這些話像緊箍咒,時時刻刻勒著孩子。
有個高敏感的人講了件事:
公司聚餐時,領導皺了下眉,他腦子里立馬像過電影,把自己剛說的話、做的動作翻來覆去地想,琢磨是不是哪里惹領導不高興了。
整場飯吃得像在坐牢,渾身不自在。
后來才知道,領導不過是被辣椒嗆到了。
這種沒必要的瞎琢磨,是刻在骨子里的怕,怕自己不合群,怕被人嫌棄。
他們的厲害,全是被生活逼出來的。
有個學理工的女生,說自己能看出人身上的“氣”,是干凈還是渾濁,不用對方開口,掃一眼就知道。
她坦言這本事和小時候的經(jīng)歷脫不了干系:
爸媽總為點小事吵得不可開交,她就躲在房間里,聽著外面的動靜判斷:
“今天能不能出去吃飯,會不會撞到槍口上”。
這被旁人夸成 “靈性” 的本事,說到底,不過是在無數(shù)個擔驚受怕的日子里練出來的:
聽聲辨危險。
可他們自己,好像漸漸忘了這本事是被逼出來的。
“小×××” 說,有人罵她 “總給人亂貼標簽”,她卻不這么認為,覺得這是種本事,能幫自己躲開不少麻煩。
直到去看了心理醫(yī)生才明白:
這所謂的 “本事”,不過是給自己套的一層厚厚的殼。
就像寄居蟹,殼越硬,里面的身子就越軟,越經(jīng)不起風浪。
有個人說得更實在:
我現(xiàn)在能一眼看透誰是真心誰是假意,能分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可這本事?lián)Q不來安穩(wěn)覺:
夜里總夢見小時候被爹媽罵的場景,嚇出一身冷汗。
社會上總有人說“敏感不好”,卻沒人想想這敏感是誰逼出來的。
太多父母把“教” 變成了 “管”,把 “放” 變成了 “捆”,恨不得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些高敏感的人在小紅書評論區(qū)里抱團取暖,你一言我一語,其實是在無聲地吶喊:
我們的敏銳不是錯。
錯的是那個必須靠著敏銳才能活下去的家,是那個不允許我們有自己想法的環(huán)境。
有個評論讓人心里發(fā)堵:
我現(xiàn)在敢跟欺負我的人對著干了,敢罵回去了,可看到別人皺眉還是會心慌,還是會下意識地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
這就像籠子里待久了的鳥,就算打開了籠門,翅膀還是會不由自主地發(fā)抖。
他們努力學著不討好別人,學著不在乎別人的臉色,可那些刻在小時候的神經(jīng),總在某個不經(jīng)意的瞬間跳出來提醒:
你以前多需要別人說好啊,多怕被人討厭啊。
真希望有一天,他們的敏銳,不用再用來躲麻煩。
在看領養(yǎng)貓的母子時,只覺得孩子對貓的喜愛很純粹,母親的猶豫也能理解,而不是緊張地去驗證自己的判斷對不對。
那個能看 “氣” 的女生,用這本事去欣賞花花草草的生機,去感受陽光的溫暖,而不是時刻警惕誰要害人,誰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現(xiàn)在,他們還在小紅書的評論區(qū)里互相拍著肩膀,互相安慰。
有人說“原來我不是一個人這樣”。
有人說 “終于有人懂我心里的苦了”。
這些簡單的話像小火苗,雖然微弱,卻照亮了那些被敏感熬得漫長又黑暗的夜。
被看見,被理解,可能就是改變的開始吧。
可這改變,真的會來嗎?
誰也說不準。
作者|蛙蛙和洼
已開啟快捷轉載,轉載請標注來源
感謝贊賞,支持創(chuàng)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