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聯會把2025年判斷整體上調:乘用車零售有望達到2435萬輛,同比增長約6%;汽車批發(fā)預計3404萬輛,同比增長約8%。新能源乘用車全年批發(fā)預計1548萬輛,同比增約27%。乘用車出口預期升至546萬輛,同比增約14%。
這一調整并非情緒性樂觀。上半年,一方面以舊換新等政策持續(xù)落地,1—6月乘用車累計零售同比增長10.8%,新能源零售增速超過三成。另一方面,價格秩序回歸,市場從“以價換量”轉向“以質穩(wěn)量”。
價格戰(zhàn)的退潮有跡可循。2025年前7個月,涉及實際降價的車型約106款,明顯低于2024年同期水平。隨之而來的,是利潤端的修復:今年6月行業(yè)收入與成本同比分別增長約12%,利潤同比接近翻倍,利潤率回升至6.9%,較去年同期的3.8%顯著改善。
增量之下,分化更清晰。比亞迪與上汽月銷量大體在三十多萬輛的量級,穩(wěn)居第一梯隊。一汽、吉利、奇瑞、長安、東風的月銷普遍越過二十萬輛。吉利7月達到23.77萬輛,同比增幅接近六成,修復力度較為突出。
新能源板塊仍是主引擎,但節(jié)奏更講究。乘聯會綜合測算,7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fā)約118萬輛,同比仍增長約25%,環(huán)比則小幅回落;1—7月累計批發(fā)約763萬輛,同比增長約35%。這意味著擴容是主線,但月度的高低切換會更頻繁,產銷協(xié)同與庫存管理的重要性在上升。
個別細分市場仍在校準。8月5日,理想汽車對剛上市的i8進行配置與定價調整,統(tǒng)一為Max單一配置,并將售價從34.98萬元調整至33.98萬元。這類動作反映的是對目標人群與價位帶的再定位,也預示下半年的競爭會圍繞“定價帶寬、智能化體驗、迭代速度”展開更細的較量。
出口繼續(xù)承擔“第二增長曲線”。乘聯會預計,今年乘用車出口有望達到五百余萬輛。中汽協(xié)和海關口徑顯示,上半年汽車出口308.3萬輛,同比增10.4%;前7個月出口額同比增10.9%。行業(yè)內對中長期路徑的判斷逐步一致:隨著規(guī)模接近階段性高位,海外本土化生產與服務網絡會成為新的門檻。
把這些線索放在一起,可以更穩(wěn)妥地界定當下車市:量在增長,質在修復,價格理性后利潤回暖,強者恒強的趨勢更明顯。接下來值得關注三點:價格與利潤平衡能否貫穿旺季;新能源的產銷節(jié)奏與渠道庫存是否更順暢;出口從“性價比”轉向“體系力”的落地速度。
周期溫度已經回升。真正的勝負,仍取決于誰能把規(guī)模增長穩(wěn)定地轉化為現金流與可持續(xù)的產品競爭力。
(注:文內數據依據乘聯會、中汽協(xié)、海關總署及企業(yè)公告等公開信息;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