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就在2024年6月,蘭德公司發(fā)布的《中等強國在臺海沖突中的作用》報告,用一堆冰冷的數(shù)字給"臺獨"勢力潑了一盆涼水。報告明確指出,臺海一旦開戰(zhàn),臺灣只能獲得極為有限的國際支援。
這份來自華盛頓最具影響力智庫的分析,徹底打破了"臺獨"勢力關于"各國蜂擁而上"的美好幻想。從利益、法律、能力等多個維度的深度分析后,得出了一個讓臺當局"倒吸涼氣"的結論。
蘭德智庫為何如此斷言?各國的真實考量到底是什么?這份報告究竟揭示了怎樣的國際政治現(xiàn)實?
一場美麗的誤會:從"蜂擁而上"到"袖手旁觀"
"如果臺海爆發(fā)戰(zhàn)爭,美日澳英都會蜂擁而上支援臺灣!"這話在島內聽起來特別提氣。
"臺獨"分子最愛拿這個來給自己壯膽,仿佛臺海一有風吹草動,整個西方世界都會挺身而出。
但現(xiàn)實遠比他們想象的要殘酷得多。蘭德公司這份2024年6月的報告,就像一記當頭棒喝,把"臺獨"勢力從美夢中敲醒了。
報告分析了印太地區(qū)9個國家的可能反應,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越南這些國家,壓根就不打算摻和。
新西蘭那點軍事力量,在南太平洋維護個秩序還差不多,真要參與大國較量,那就是送菜。
菲律賓雖然最近跟中國鬧得不愉快,但軍事實力擺在那里,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也擺在那里,真到了關鍵時刻,還是得掂量掂量。
最有意思的是韓國。雖然跟美國是鐵桿盟友,但對半島以外的戰(zhàn)爭參與動機實在有限。
朝鮮半島的安全威脅就夠韓國喝一壺的了,哪有閑心去管臺海的事?
而且韓國跟中國大陸的經貿關系太緊密,真要在臺海問題上站隊美國,經濟損失會很慘重。
蘭德智庫評估韓國會"有所回應",但支持力度"極為有限"。這話說得夠委婉的,翻譯過來就是:韓國最多做做樣子。
澳大利亞和日本的情況稍微復雜一些。按理說,這兩個國家都是美國的傳統(tǒng)盟友,而且在地緣政治上對中國崛起比較敏感。
但現(xiàn)實中,這兩個國家也面臨著巨大的制約。澳大利亞的經濟嚴重依賴對中國的出口,礦產、農產品、教育服務,哪一樣都離不開中國市場。
真要跟中國翻臉,澳大利亞經濟立馬受重創(chuàng)。2020年至2022年因為政治問題跟中國關系緊張之后,澳大利亞的出口商們損失慘重,紅酒行業(yè)幾乎全軍覆沒。
日本就更有意思了。雖然近年來在臺海問題上越來越活躍,但法律束縛擺在那里。
日本的"和平憲法"雖然已經被解釋得面目全非,但在參與海外軍事行動這件事上,國內阻力依然很大。
而且日本跟中國大陸的經貿關系同樣密切,真要參戰(zhàn),代價不是一般的大。
錢包比嘴巴誠實:當經濟利益遇上政治友誼
說到底,經濟利益才是各國考慮的重點。
蘭德報告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南亞與東南亞國家"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
這話說得太對了。中國大陸現(xiàn)在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
對于亞太地區(qū)的大多數(shù)國家來說,中國既是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最重要的投資來源地。
就拿澳大利亞來說,對華出口占其總出口的三成以上,鐵礦石、煤炭、牛肉、紅酒,樣樣都指著中國市場。
這個教訓太深刻了。各國領導人嘴上說得天花亂墜,關鍵時刻還得看錢包說話。
日本也是如此。雖然政治上跟中國關系緊張,但經濟上還是離不開中國。
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日本對華投資規(guī)模龐大,豐田、本田、松下這些日本大企業(yè)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
真要因為臺海問題跟中國徹底撕破臉,這些企業(yè)第一個不答應。
韓國的情況更明顯。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投資目的地,三星、LG、現(xiàn)代這些韓國大企業(yè)在中國市場的布局非常深入。
2016年至2017年薩德事件的時候,中韓關系惡化,韓國經濟立馬受到沖擊。
這個前車之鑒擺在那里,韓國政府怎么可能不考慮?當經濟利益與政治表態(tài)發(fā)生沖突的時候,理性的政治家都會選擇對本國人民負責,而不是為了虛無縹緲的承諾葬送國家前途。
印度、韓國、菲律賓等國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聯(lián)系遠超臺灣。
以韓國為例,2023年對華出口額達1620億美元,遠高于對臺的310億美元。
這些國家可能在外交上表達關切,或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但軍事介入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歐盟的情況類似,2024年歐洲議會通過決議支持"臺海和平",但未承諾具體行動,反映出其不愿卷入大國沖突的立場。
這種經濟理性主義的邏輯,在國際政治中屢試不爽。
各國政府要對本國人民負責,要考慮本國的國家利益,不可能為了虛無縹緲的意識形態(tài)而葬送國家前途。
有臺灣學者看了蘭德報告后直接說:"民進黨說'抗中保臺,美國會來',恐怕真相是美國也不會來,沒人會來。臺灣民進黨搞'臺獨'寄希望于別國'保衛(wèi)臺灣'根本不現(xiàn)實,只會害了臺灣。"
拳頭硬才是硬道理:為什么表態(tài)聽聽就好
更關鍵的是,蘭德報告認為國際支援不會如外界想象般"蜂擁而上"。
美國雖然是臺灣的最大后盾,但直接派兵參戰(zhàn)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蘭德分析稱,美國更可能采取"外圍戰(zhàn)略",如經濟制裁、提供情報和武器,而非正面沖突。
為啥會這樣?道理很簡單。美國很難在中國臺海取得軍事勝利。
蘭德智庫針對中國臺??赡鼙l(fā)的軍事對抗曾組織過多輪對抗,結果是美軍幾乎不可能在中國家門口戰(zhàn)勝解放軍。
美國??哲娒鎸夥跑姾?樟α坎o任何優(yōu)勢,這在極端依靠??樟α孔鲬?zhàn)的臺海戰(zhàn)事中是致命的弱點。
而且一旦美軍貿然和解放軍開戰(zhàn)后敗北,將會對美國在全球的軍事威懾構成極大損害。
如果美軍都打不過解放軍,其他國家參與其中和送人頭沒什么區(qū)別。
蘭德智庫認為,中國臺灣距離中國大陸本土實在太近了,美國的軍事介入力量根本不可能突破解放軍的本土防御體系。
換言之中國的海空力量還能得到本土陸基體系的支持,這給了解放軍巨大的主場優(yōu)勢。
但美軍要在中國臺海作戰(zhàn)面臨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美國看似在亞太擁有不少的軍事資產,但戰(zhàn)時其中大多數(shù)都會遭到解放軍的針對性打擊。
最后有多少能發(fā)揮作用完全是一個未知數(shù)。
其次對美國來說,在中國臺海打仗畢竟是域外作戰(zhàn),后勤補給的壓力非常大。
中美現(xiàn)在的軍力其實已經形成均勢,不管是中國去北美打美國還是美國來亞太打中國,都會處于被動。
所以臺當局想象中一旦中國臺海開打,各國蜂擁而至圍攻中國大陸的場面根本不會發(fā)生。
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最多譴責中國兩句,島上武裝力量甚至沒有機會像烏克蘭那樣獲得實際的軍事援助。
因為在西方軍援的流程走完以前,中國臺灣就已經被解放軍收復了。
這里面還有個時間差的問題。島上武裝力量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和解放軍的體量存在太大差距。
而且中國臺灣面積又很小,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戰(zhàn)略縱深,解放軍一把軍力投送上島,短時間就能把全島的防御打穿。
一旦島上武裝力量失去制空權,那些所謂的先進裝備就是單兵防空導彈、野戰(zhàn)防空車輛以及解放軍戰(zhàn)機眼里的活靶子。
和美國以及西方打交道,主打的就是實力至上,只有硬實力才能轉變成西方國家聽得懂的語言,解放軍的強悍軍力是我國實現(xiàn)臺灣回歸的重要保障。
72小時的生死時速:援助永遠在路上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個更現(xiàn)實的問題:時間窗口。
島內退將們自己都承認,島上武裝力量的建設目標其實一直都是在外部勢力介入前抵抗72小時。
當然島上武裝力量的實際戰(zhàn)力能抵抗24小時就非常不錯了,如果等不來援軍那只有死路一條。
這就尷尬了?,F(xiàn)代戰(zhàn)爭的速度與國際援助的節(jié)奏存在根本錯位。
蘭德智庫預測,美國更可能通過加強印太盟友網絡、向臺灣提供防御性武器來間接施壓,而非直接卷入戰(zhàn)火。
這種"外圍戰(zhàn)略"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就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臺海若開戰(zhàn),經濟后果將波及全球,尤其是半導體產業(yè)。臺灣是全球芯片制造重鎮(zhèn),臺積電占據晶圓代工市場50%以上的份額。
2024年,臺積電年產值超過900億美元,其產品廣泛用于手機、汽車和國防設備。
一旦沖突中斷生產,全球科技產業(yè)將陷入混亂,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方案。
此外,臺海是亞太地區(qū)的重要航道,每天有數(shù)百艘貨輪通過。
世界銀行估計,2023年經此通道的貿易額占全球的20%。戰(zhàn)爭將導致航運癱瘓,物流成本飆升,通脹壓力加劇。
普通消費者可能面臨電子產品漲價,企業(yè)則因供應鏈斷裂而停產。這種連鎖反應提醒我們,和平對全球經濟的意義遠超想象。
但這些經濟后果,反而會促使各國更加謹慎,而不是魯莽地卷入軍事沖突。
戰(zhàn)爭的陰影下,臺灣民眾的生活將被徹底改變。島內專家分析,若開戰(zhàn),臺灣的基礎設施——如電力、交通和通訊網絡——將首當其沖受損,平民傷亡難以避免。
更深層次的影響在于社會心理。多年來,臺灣民眾在兩岸關系中形成了復雜的身份認同。
有人希望維持現(xiàn)狀,有人追求"獨立",還有人期待和平統(tǒng)一。但無論立場如何,沒人愿意看到家園淪為戰(zhàn)場。
這種對和平的渴望,是臺海問題中最具人情味的一面。
臺海問題的解決之道,不在于軍事對抗,而在于對話與妥協(xié)。歷史證明,和平時期的兩岸交流——無論是貿易、文化還是民間往來——都曾帶來雙贏。
這才是真正符合兩岸人民根本利益的道路。
結語
國際政治從來不是靠口號和想象運行的。蘭德智庫的這份報告,用大實話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硬實力才是各國聽得懂的語言。
經濟全球化讓各國利益深度交融,沒有誰會為了虛無縹緲的政治承諾而葬送自己的錢袋子。臺海問題的解決,最終還是要回到和平發(fā)展的軌道上來,這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現(xiàn)實的必然。
面對這樣的國際政治現(xiàn)實,"臺獨"勢力還會繼續(xù)自欺欺人嗎?和平統(tǒng)一的歷史大勢,誰能阻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