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銜前夕,中央軍委在一次會議上確定了元帥、大將以及上將等各級軍銜的人選。
會后,彭老總便將這份名單交給毛主席過目。
結果,在見到“大元帥”的位置上寫著自己的名字后,毛主席當場就拒絕了。
隨后,在查看了大將名單后,主席又覺得有五個人不合適,于是便提筆也劃掉了。
主席為何不愿接受這個軍銜?那五個人究竟哪里不合適?最后他們又分別授予了什么軍銜?
“我不當這個大元帥”
新中國剛成立時,中央便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起了評銜工作。
不過這件事并不是那時候才提出的,其實早在解放時期,中央便針對建立軍銜制度進行過討論。
起因是在淮海戰(zhàn)役期間,由于沒有軍銜,幾支部隊在沒有明確的指示下協(xié)同作戰(zhàn)時,因為總是確定不了指揮官從而經(jīng)常出現(xiàn)“扯皮”現(xiàn)象。
而且戰(zhàn)爭規(guī)模越大,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的頻率就越高。從那時起,中央便認為,建立軍銜制度是必然的事情。
但由于抗美援朝開始,評銜工作再次陷入了停滯期。
而因為沒有軍銜,我軍不管是在與朝軍協(xié)同作戰(zhàn)時,還是在與美軍進行談判時都出現(xiàn)了不必要的麻煩。
于是彭老總趁著回國的間隙,便向毛主席報告了此事,并表示評銜工作已經(jīng)時不我待。
就這樣,評銜工作再一次緊張地籌備起來。
這是建國以后的第一次授銜,自然引起了全國的關注。軍銜是一個軍人一生榮譽與責任的象征,更是對一個人的歷史評價。
雖然當時有很多將帥為了大局,謙讓甚至退出評銜,但也不乏有些爭強好勝的將領為了肩上的星星,開始“擺資格”、鬧情緒,甚至連哭鼻子的都有。
毛主席得知后也不禁有些無奈地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p>
其實這種情況也不難理解,大家為了國家出生入死,誰都想得到國家和人民的認可。
不過為了消解大家的情緒,中央領導們還是紛紛做出了表率。
1955年,中央軍委在一次重要會議上確定了上將以上的軍銜名單。會后,彭老總便親自將名單交給了主席過目。
當看到“大元帥”的位置上寫著自己的名字時,毛主席當場就拒絕了,并明確表示:我不當這個大元帥。
他給出的理由是穿上制服后與人民的距離就拉遠了,他這樣到群眾中去講話也會變得不方便。
見主席退出評銜,周總理、李先念以及鄧子恢等人也紛紛表示不再參與授銜。
中央領導們率先做出了好的榜樣,底下的各級將領也開始紛紛效仿。
當時像羅榮桓、徐向前以及葉劍英三位元帥都提出過讓銜。
羅帥當時就是負責評銜工作的干部,他自然更明白大家的功績與資歷。他向主席表明,自己參加革命時間較晚,所以不愿接受這么高的軍銜。
而徐帥則給主席寫了一封信,言辭懇求地表示,既然革命已經(jīng)成功,他當不當元帥已經(jīng)不重要。
并且有很多比他更優(yōu)秀的同志都犧牲了,若是他們還活著,將帥的軍銜應該是他們的。
葉帥當時正專注在遼東演習的工作上,所以沒有參加授銜工作。當他得知自己的軍銜后,則直接表示自己只要個大將軍銜就行。
不得不說,幾位元帥不慕名利,高風亮節(jié)的氣度確實值得敬佩。不過毛主席并未同意他們的請求,而是堅持授予了他們這個至高無上的榮譽。
除了元帥名單外,毛主席也對大將人選做出了審查。當時因為有五個人不合適所以被劃去了。
其實這一決定不只是毛主席與各位領導的決定,更是他們本人的意愿。
那么這五個人究竟是誰呢?他們又因為什么原因錯失大將軍銜呢?
各有功績
第一個人便是宋任窮同志。
其實論資格,他是完全能評大將的。他跟毛主席參加過秋收起義,后來又上了井岡山,到長征時期他已經(jīng)是干部團的政委了。
后來他又擔任了紅二十八軍軍政委以及代軍長。到了解放時期,他也是一名正兵團級別的干部了。
1955年,時任總干部部第一副部長的他,行政級別已經(jīng)達到四級??梢钥闯觯耆鲜诖髮⒌馁Y格。
而他之所以最后沒有成為大將,是因為早在很久之前他便向中央提出過要讓銜。這一點他的兒子宋克荒后來也親自證實過。
他認為自己相較于其他將領,待在政工崗位的時間比較多,軍功則比較少,所以才決定讓銜。
毛主席非常欣慰他這種不爭不搶的無私精神,最終同意了他的請求。所以后來他僅被授予了上將。
第二個人就是蕭克將軍。
他是公認的在上將中排第一的將軍。其實從他個人條件來說,他如果授予大將也是夠資格的。
他參加過北伐戰(zhàn)爭。大革命失敗后,他又參加了南昌起義以及長征。在抗日和解放戰(zhàn)場上,他立下的軍功也數(shù)不勝數(shù)。
從這一點看來,他的資歷甚至比一些大將還要高。
但他最終也錯失這個軍銜,還是因為職務問題。在抗戰(zhàn)時期,他雖然擔任紅二方面軍的指揮,但只是個副職。
而建國后,他也沒有在國防委員會有過職務,這就和其他大將拉開了距離。
所以慎重考慮后,中央還是決定授予他上將。
而且中央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以他的資歷,在上將群體中是完全能當領頭羊的。
這樣一來,其他人見他也只是個上將,也就沒有那么多情緒了。
而他本人也非常滿意這個軍銜。毛主席贊賞他是像大樹一樣胸懷偉岸又無私的人。
第三個人就是周純全將軍。
他也是一位資歷深厚的老紅軍了。他曾參加過黃麻起義,在紅軍時期又被增補為政治局委員,后來又被任命為了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不過這也是他在戰(zhàn)爭年代位置的最高峰了。
此后因為戰(zhàn)斗需要,他便開始從事軍校的建設工作,在解放時期也只是負責運輸事務。
這些工作雖然沒有很高的職務,但對軍隊卻有著重要的貢獻,而周將軍也一直不辭辛勞地默默奮斗在大后方。
不過也正因如此,他成為了一個資歷深但軍功不夠的將軍。中央最終決定授予他上將軍銜。
無私奉獻
最后兩個人就是王震和張宗遜將軍了。
他們是軍中赫赫有名的猛將,并且資歷也夠,確實可以授大將。但可惜的是,他們最后都被授予了上將。
而他們兩個人的原因也都一樣,都是要考慮到內部平衡的一個問題。
其實中央對將領們進行評銜時不僅要考慮他們個人的功績,還要考慮到他們所處軍隊的功績。這樣也是對那些犧牲將士們的一種尊重和紀念。
因為當時將帥群體中出自紅二軍團的干部比較少,中央規(guī)定大將中一定要有紅二軍團的干部。
恰巧王震和許光達將軍都出自這個軍團,中央便決定在他們之間做一個取舍。
由于當時許光達將軍是建國后的第一個裝甲兵司令,所以綜合考慮下,中央決定將名額交給許將軍,對王震授予上將。
張宗遜將軍也是這個原因。他是紅一軍團出身,但當時十位大將中已經(jīng)有很多一軍團的干部了,所以他才僅被授予了上將。
當然,中央在做決定之前也都征取過將軍們的意見。而在名利面前,將軍們也都表現(xiàn)出了如山川般的寬廣胸懷。
雖然這些將軍們錯失了大將軍銜,但他們對國家的功績,對人民的付出,國家都一直看在眼里,歷史也將永遠銘記。
參考資料:
【1】1955年授銜,這幾位功勛卓著的開國將帥帶頭請讓,有人還申請降銜,北京日報,2018年7月20日。
【2】1955年首次授銜的前前后后,人民網(wǎng)—中國共產黨新聞網(wǎng),2019年7月10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