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給后世留下了諸多傳奇與故事。清朝覆滅后,滿清皇族子孫四散,蹤跡難尋。
然而,在遼寧省卻隱匿著一個特別的村落,這里的村民大多是滿清皇族的正宗后裔,并且至今依舊保留著當(dāng)年的生活起居習(xí)慣,宛如一座活著的歷史博物館,這個村落就是位于遼寧東部新賓滿族自治縣上夾河鎮(zhèn)蓮花山腳邊的腰站村 。
歷史溯源:皇族血脈的扎根繁衍
腰站村擁有著悠久的歷史,若從過往的歷史故事算起,至今已有 336 年。它聲名遠揚,皆因村內(nèi)居民起初全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同族的滿清皇室后代。
雖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村子人口逐漸增多,愛新覺羅家族的后代占比相對減少,但在往昔,其家族后裔數(shù)量頗為可觀。
1984 年人口統(tǒng)計顯示,當(dāng)時腰站村有 1273 人,共 313 戶,滿族占 300 戶,達 1223 人,漢族僅 13 戶,50 人,滿族人口占比約 96%。到 2000 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腰站村共 1062 人,滿族人 985 個,漢族人 76 個,還有 1 個朝鮮族人,滿族人口仍占村里人口的 90% 左右,
如此高的占比,在全國滿族人聚居的村子里極為罕見,故而腰站村被稱作 “皇族村”,且至今仍有超三成村民姓愛新覺羅。清朝結(jié)束后,愛新覺羅家族改姓 “肇”,當(dāng)?shù)貝坌掠X羅家族成員被稱為 “肇姓” 人 。
腰站村肇姓村民的始祖,是清朝初期的愛新覺羅?阿塔。阿塔是龍錫之子,龍錫又是索長阿的孫子,而索長阿與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是親兄弟,即索長阿是努爾哈赤的三祖父。
如此算來,阿塔與福臨皇帝同輩,是康熙皇帝玄燁的叔祖父輩。依據(jù)清朝規(guī)定,努爾哈赤直系子孫為真正皇族,佩戴黃帶子,其他分支親戚則戴紅帶子,阿塔并非直系皇族,屬皇族遠親,其這一脈被稱為紅帶子,因此阿塔及其后代皆是皇室宗族正宗旁支 。
在腰站村的歷史記載中,紅帶子有著特殊意義。老人們回憶,1912 年清朝結(jié)束前,村里姓愛新覺羅的人家,若生男孩,便會前往盛京領(lǐng)取一條紅帶子,這紅帶子象征著全家的驕傲與榮譽,會伴隨男孩一生,男孩也能借此享受清朝的恩賜,據(jù)說每月可得二十兩銀子薪水,該待遇延續(xù)至民國初期。
但紅帶子不能傳于后代,男孩去世后,需隨其一同葬入棺材,所以如今腰站村留存的紅帶子極少。
曾有一位叫肇毓山的老人,偷偷珍藏著一條祖父留下未陪葬的紅帶子,這條紅帶子約 5 尺長,寬超一寸,以手工蠶絲織就,呈暗紅色,兩端掛著長長的穗子,極為珍貴。然而,肇毓山老人去世后,紅帶子也隨之消失,不知是否隨其入棺 。
愛新覺羅?阿塔原本身著官服居于北京,官職隨朝廷需求變動。康熙二十五年,皇帝安排他前往興京擔(dān)任永陵副尉,阿塔遂挑選七個兒子一同前往。
途中,行至遼寧一座山時,阿塔被此地山清水秀的景色吸引,便讓六個兒子留下生活繁衍,自己帶著最小的兒子赴任。
此后,阿塔六個兒子在此扎根,形成村落,起初叫 “要占村”,后逐漸演變?yōu)?“腰站村”,其后代在腰站村形成了愛新覺羅氏的六個大家族。
清朝末年,這六個家族已傳八代,人口從最初的寥寥數(shù)人發(fā)展到六百多人,如今腰站村仍住著 109 戶、共 409 人的肇氏家族 。
傳統(tǒng)習(xí)俗:往昔歲月的生動延續(xù)
腰站村的肇氏家族在語言方面保留著獨特傳統(tǒng),日常生活中,他們時常不自覺地使用滿語,且年紀越大,滿語說得越流利。
70 歲以上的老人能用滿語熟練交流,如回答 “您姓啥”,會說 “si hala ai”。40 歲左右的肇氏族人習(xí)慣用滿語稱呼父親、母親、哥哥等家人。
在村里,滿語和漢語自由轉(zhuǎn)換,成為一大語言特色,且不論滿族、漢族還是其他民族,村民或多或少都能說上幾句,大家皆習(xí)以為常 。
在生活習(xí)慣上,腰站村保留了眾多滿族傳統(tǒng)文化。尊敬祖先和長輩是重中之重,祭祖時,供桌上需擺放九個供碟,每個供碟位置和規(guī)矩固定,不得隨意擺放。平時吃飯分兩桌,老人一桌,兒媳婦和小孩一桌,老人在南炕上用餐,因滿族講究 “南邊為上座”。
吃飯前,兒媳婦要將碗碟筷子擺放整齊,為老人精心準備一兩道可口菜肴,待老人上桌夾菜后,兒媳婦和小輩們才能到北炕用餐,且飯菜要比老人的簡單,以此表達對長輩的敬重 。
路上若年輕人遇到老人或長輩,需立刻停下禮貌打招呼,即便騎馬也得下馬恭敬行禮,給老人或長輩讓路,雙手自然下垂,微微彎腰站立,待長輩離開后,方可繼續(xù)前行或上馬。
去老人家拜訪時,坐姿要端正,不能整個屁股坐在凳子或椅子上,應(yīng)坐于邊緣,以示謙虛,便于專心聆聽老人教誨。若有長輩一同前往,年輕人需站在長輩旁邊,未經(jīng)長輩允許不得擅自就座 。
春節(jié)期間,家中男孩子要向長輩行三跪九叩大禮,即磕三個頭,每個頭叩三下;兒媳婦則要給長輩行 “抹鬢角” 大禮,右手從眉毛順著摸到鬢角,重復(fù)三次,然后微微點頭,注視長輩,以表尊敬 。
腰站村肇氏族人在婚喪嫁娶等大事上,依然遵循滿族傳統(tǒng)。婚嫁風(fēng)俗中,新郎會對著花轎佯裝射三箭,這源于滿族人喜愛騎馬射箭,清朝旗袍袖子窄,方便騎馬打獵和拉弓射箭,被稱為 “箭袖”,新郎此舉寓意展示自身強壯,預(yù)示婚后生活富足。新娘需跨過馬鞍、吃子孫饅頭,以祈求美好祝福 。
新媳婦過門后,也有諸多規(guī)矩。天剛亮雞叫時就要起床,梳妝打扮,將頭發(fā)梳成 “盤頭翅” 樣式,給公公婆婆磕頭問安時,穿著要整潔,動作要利落,問安后迅速給婆婆遞煙,接著準備飯菜。
飯菜做好后,先讓公婆和孩子用餐,自己匆匆吃上幾口便要收拾桌子,隨后繼續(xù)照顧公婆,如給婆婆裝煙斗、整理碗筷等。
照顧長輩時,兒媳婦要保持低調(diào)謙虛,對公婆有禮貌,隔三差五送小禮物,每隔一周送大禮物。出門前要告知婆婆,并為婆婆點煙,歸來后先向公婆問好,再給婆婆裝煙。此外,新媳婦還要避免讓家里的大哥看到自己的腳,以免被視為不尊重 。
在喪葬習(xí)俗方面,腰站村也別具特色。有人去世后,喪事必備 “燒紙袋”“掛紅燈籠” 和 “喪棍”。
滿族人的棺材 “旗材” 與漢族不同,若家中有 50 歲以上長輩,子女需上山砍紅松樹,請木匠打造棺材,其蓋子類似活人房子頂,中間凸起,兩邊下斜,內(nèi)部空間寬敞,分兩層。不過,因國家禁止土葬,如今這種棺材已少見,多被小旗材取代,用于放置骨灰盒 。
去世人家大門西南邊要立起約 7 米高的木樁,樁頂掛上十多米長的紅布條,用以招魂。最后是 “燒褡褳” 儀式,由女真人的 “燒飯” 儀式演變而來,雖不再焚燒死者生前喜愛的真馬和女人,但在去世后第三天晚上,會燒錢和物品給死者,讓其在另一個世界有錢花。
燒褡褳時,死者兒孫們要依次前往村里小河邊,為死者送上祝福,回憶死者生前的好,期望死者順利收到錢財,不被半路截獲。第七天,會燒掉紙做的樓房、金山、銀山、金童玉女、紙牛、紙馬、雞鴨等物品,肇氏族人稱之為 “送庫”,至此,喪葬過程才宣告結(jié)束 。
如今,腰站村憑借獨特的風(fēng)俗民情,已成為社交媒體上熱門的旅游打卡地,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感受體驗。村民們熱情好客,冬季圍獵節(jié)時,會與游客分享捕獲的大魚,共同祈福,祈愿年年豐收,生活紅火 。
腰站村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歷史與文化的光芒,為我們了解滿清皇族文化提供了鮮活樣本,也讓古老的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社會中得以延續(xù)和傳承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