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水泥的城市里
孩子們多久沒見過露珠從草葉滾落?
多久沒聽過蟬鳴在林間起伏?
這個夏天
重固花田里自然教育學校的夏令營
正悄悄把“野”性還給孩子
知識不是課本里的鉛字
而是泥土里的根系、風里的花香
是孩子們追著蝴蝶跑過田埂時
衣角沾著的那片晚霞
沒有人規(guī)定“野孩子”該是什么模樣。或許是在草地上撒歡奔跑,和伙伴們玩一場大汗淋漓的團隊游戲,讓笑聲驚起樹梢的飛鳥;或許是蹲在田埂邊研究中草藥,看葉片的紋路、聞根莖的清香,聽老師講那些藏在草木里的古老故事;又或許是在陶泥工坊里把泥巴捏成奇形怪狀的“寶貝”,指縫里的泥漬都是創(chuàng)作的勛章。
花田里藏著太多讓孩子眼睛發(fā)亮的瞬間。火災安全課不是枯燥的教條,模擬演練里,孩子們認真系好安全繩的樣子,比任何獎狀都動人;書法習字時,墨汁滴落在田字格旁的泥土上,傳統(tǒng)文化與自然就這樣輕輕撞了個滿懷。更有夏日限定的嬉水時光,挽起褲腳踩進淺灘,看水花在腳邊炸開,再和小伙伴來場水槍大戰(zhàn),濕漉漉的頭發(fā)貼在額角,連笑容都帶著水汽的清涼。
每個孩子心里都住著個小藝術家。彩繪帳篷時,他們把天空的藍、花朵的粉、樹葉的綠都搬上帆布,搭起屬于自己的“童話小屋”;創(chuàng)意微景觀里,苔蘚是森林,石子是山脈,指尖種下的不止是植物,更是對世界的想象;中藥香囊里裝的不只是藥材,還有親手制作的心意,藥香混著陽光的味道,成了夏天最特別的紀念。
在花田里,沒有“該有的樣子”,只有“本來的樣子”。因為大自然早就備好教案,泥土教會包容、草木教會生長、蟲鳥教會共生,而孩子們要做的,只是盡情去“野”。
以夏令營為切入點,花田里項目正在延伸出完整的產業(yè)鏈條。即將落成的綜合空間將涵蓋婚慶、會展等功能,與現(xiàn)有自然教育形成業(yè)態(tài)互補。近年來,重固鎮(zhèn)通過優(yōu)化空間布局、完善基礎設施,推動形成“15分鐘微度假圈”,帶動周邊餐飲、民宿等配套服務協(xié)同發(fā)展。這種產業(yè)聯(lián)動模式,既提升了項目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也為區(qū)域經(jīng)濟注入了新活力。
記者:莊詩悅
攝影:莊詩悅
編輯:李璨(名優(yōu))
責任編輯:郭苗苗(首席)
終審:余民(首席)
轉載請注明來自“綠色青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