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yī)學角度而言,脾胃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中醫(yī)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想要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那么脾胃的調養(yǎng)自然是不可少的,我們平時所攝入的食物,最終都會被脾胃消化、吸收,如此才會轉化為身體的營養(yǎng)氣血,所以,脾胃好了,身體里的氣血才會充足,如此才能保證身體康健,不過,脾胃的功能雖然很強大,但也很容易受到傷害。
在生活中,導致脾胃受損的行為其實有很多,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飲食不當,畢竟食物是直接與脾胃打交道的,平日里若總是飲食不節(jié)制,過食寒涼、過嗜辛辣,那么都很容易導致脾胃受損;其次,食物未及時消化,長時間積聚在脾胃,也會加重脾胃的負擔,進而出現內熱,并最終誘發(fā)其它病癥。
脾胃位于人體內的中焦,這個位置剛好沒有筋骨的保護,如此就很容易給外在寒邪的侵入提供機會,比如生活中常見的腹瀉,就有可能是寒邪所致,另外,在生活中經常熬夜、不運動,也會導致脾胃出現異常。而關于脾胃病常見的類型,主要就有4種,大家不妨自查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也“中招”了。
1.單純脾虛
這類病癥在癥狀表現上主要為腹脹、腹痛、大便溏稀等,不少人還會出現疲倦乏力、無精打采等表現,總是給人一種睡不醒的感覺,在中醫(yī)學里,脾主運化、主肌肉,身體里的水濕運化,都與脾有關,同時,體質上的不同,大多數時候也都是由脾造成的。若是脾受到了影響,那么體內的水濕就會出現異常,進而誘發(fā)大便溏稀等癥狀,同時,脾胃里的氣機運行也會失職,濁氣不下,長期聚集在頭部,所以,很多人都會感覺頭昏腦漲,身上像是被裹上了厚布一般。
2.脾胃虛弱
這類患者的主要表現為不想吃東西,或是稍微進食后,就會有明顯的腹脹感、愛打嗝,嚴重情況下,或還會出現抵抗力下降、內臟下垂等一系列中氣不足的現象。
3.脾虛濕盛
造成這一病癥的主要原因是“濕邪”,脾虛不能運化水谷,便會促使水濕在體內淤積停滯,進而形成痰濕,痰濕容易堵滯氣血的正常運行,影響頭部,而若是痰濕聚集在中焦,那么則很容易誘發(fā)上腹脹痛、反胃、反酸等癥狀。
4.脾胃陽虛
在中醫(yī)里,陽氣具有溫性,可以溫暖臟腑,若是陽氣不足,就會出現寒冷,所以,對于脾胃陽虛的患者來說,最明顯的癥狀就是怕冷,常常會表現為胃冷痛,吃進去的東西不消化,特別是在飲食寒涼后,腹瀉的癥狀就會格外明顯。
不過,在中醫(yī)里,醫(yī)家們一直都十分注重對脾胃的養(yǎng)護,具有健脾養(yǎng)胃之效的中藥及方劑也有很多,而要說到最常用的藥材,那自然就是白術了。白術具有甘味和苦味,同時藥性屬溫性,主要歸入體內的脾經和胃經,在功效上,則具有益氣健脾、燥濕利水的效果,甚至還能止汗、安胎,是醫(yī)家常用的中藥材。白術對脾胃的養(yǎng)護,主要以健脾和燥濕為主,健脾可以讓脾胃健壯,有助于氣血的更好化生,而燥濕則是幫助祛除身體里的水濕,扶正、祛邪兩者并施。
關于白術的運用其實也很簡單,單獨泡水喝,或者是根據自身癥狀,和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就上面常見的四種病癥,均能使用白術來調理,若是脾胃里的氣機不足,也可以將白術和補氣的黃芪合用,以增補脾胃氣機;而體內濕盛,則可以使用陳皮來理氣行氣,改善腹脹,天麻通竅開利,若是想要補充脾胃里的陽氣,同樣也可以使用這味藥材,將白術和干姜泡水代為茶飲,來補充脾胃陽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