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長時間沒有爬山看夕陽了,這天下午從輞川出來,就想了。
走,驅車文峰塔,看看秦嶺日落。
輞川河流到出山口的地方,河床袒露河水清澈,玩水的人也不少,看樣子還能游泳。以后沒事到這個地方戲水也不錯。
祝國寺文峰塔就在輞川口黃溝村,我上來過好幾次了。步行道上去也就兩公里多,開車就是十來分鐘,而且路況很好,個別拐彎地方要注意下。
文峰塔是藍田縣一個神奇的所在,就在天馬山(也叫祝簣山)兩個山頭“凹”的中間,一塔雄起。在藍田縣城周邊不管哪個地方,抬頭一望,就能看見。
天馬山位于縣城東南位,這個位置也是建造風水塔的地方,或為鎮(zhèn)妖,或為文運,或彌補風水上的不足。
又說晉代就有廟,但是這里的竹簣寺遺址說是明萬歷八年(1580年),由監(jiān)察御史李東主持重建。說是現(xiàn)存明代古鐘、清代杏樹等文物,但是上面的明鐘為假,杏樹倒是老杏樹。
“竹簣寺”,“簣”字音kuì,但是當?shù)卮迕穸冀小爸窳炙隆薄?/p>
這座磚塔是2007年新修建完工的,高七級,原塔是清建的土木結構,據說也是有感于藍田縣城“三陽空絕、四山高壓,本土低微”而修,這就是風水塔的證明。
今天上來的人不少,或為乘涼的,或為看景的,當然,大多數(shù)都是“二合一”:既乘涼又看景兒。
還有一個“三合一”:他在這里順帶打印照片,說不定還能掙上一點錢。
——這文峰塔確實是個觀景的好地方。
往北面能看到藍田縣城,看灞河一個彎鉤兜著藍田縣城往北流去,塔身上面的文字是“福澤藍邑”。
塔身西面的文字是“輝映鹿原”對應著白鹿原東原頭,沿著東面小路過去,是有個無動力滑翔傘場地,從這里望過去,是能看到白鹿原的南面東邊,還能看到尤風嶺的大部分。
當然,這里也是觀賞夕陽和落日的好地方。
西邊山頭上小廟叫做“祝國禪寺”,小小的正門關著,從旁邊的側門進去,就能看到古杏樹,枝丫遮蔽著半個寺廟,上次和僧人聊天,說這個杏樹盡管經歷了風電雷雨劫難,還能結出杏子來。
奇怪是這里原先的石門,不知道怎么不見了。
塔身東面的文字是“玉山呈瑞”,對應玉山方位,從東邊的山頭上去是可以看到玉山的。
東邊的山頭也有廟,滿坡的柏樹,其中有兩株應該是過了百年的,傳說中的一龍一鳳。
這個廟好像沒有人住,只是在廟會的時候才開,這次看著修繕的比較好,以前來的時候都是殘破的。
文峰塔這里沒有水源,吃水都要從山底下拉上來。
繞到廟背后,就能看到藍關古道上的路,上面的天文觀測點看的清清楚楚。
最開闊的就是塔南面,塔身上的文字是“文峰蘊秀”,這個“秀”就是指南山之秀。
從這里可以看到輞川官上村里面,一直延伸到大山深處。
秦嶺余脈自南向北而來,在游風嶺就低下一個高度,至輞川口戛然而止,山勢如馬騰空,抖落出一面百丈懸崖。
以前進入藍關古道 ,都要從天馬山旁繞過,傳說的游風嶺,就有“黃帝時風后滅蚩尤部眾于此”的故事。
當年劉項于楚地相約伐秦,劉邦以武關道進逼藍關,采用張良計“設疑兵、繞峣關、逾簣山、擊秦軍”,大敗趙高于藍田。
這里的“簣山”就是這個天馬山,古有簣山關一名,劉邦就是從這里繞過去,直接上了白鹿原逼近咸陽城。
多說一句:那個已經倒掉的文峰塔還是《白鹿原》中棒槌山的原型。
看夕陽西下,諞千古閑傳。
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卻是隱隱群山上的特高壓鐵塔,在山峰中蜿蜒向秦嶺深處延伸。
喝茶吹??绰淙?,美哉美哉。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xiāng)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xiāng)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