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場關于生育政策的重大調整引發(fā)了輿論沸騰。那一年,中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專家們紛紛登臺亮相,信誓旦旦地預測:只要政策一松,新生兒數量必將像泉水般噴涌而出,甚至有望突破每年四五千萬的驚人規(guī)模。
這些預測一時間成了媒體和公眾議論的焦點,仿佛中國人口的“黃金時代”即將卷土重來??啥潭處啄赀^去,現實卻潑下一盆盆冰水,從2016年1786萬的高點一路下滑,2023年更是跌到了902萬。這場關于人口走勢的集體預言,最終在數據面前顯得格外尷尬。
歷史的腳印從不說謊,數字的變化背后是無數家庭的選擇、年輕人的猶豫,還有現實生活的重重壓力。如果說2015年是信心滿滿的開端,那接下來的十年,無疑是一場讓專家“打臉”的漫長回響。
回望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口增長曾是一種國家力量的象征。戰(zhàn)后恢復時期,國家鼓勵生育,農村家庭以“多子多?!睘樾叛?,城市里也逐漸跟上節(jié)奏。到了1970年,全國人口已突破8億大關,年均出生人口維持在2500萬人以上。
當時的家庭,即使生活艱難,也愿意咬牙多生幾個孩子。一個孩子成家立業(yè),就可能讓整個家庭“飛黃騰達”。哪怕是窮苦人家,也堅信“先苦后甜”,寧愿勒緊褲腰帶,也要讓家里熱熱鬧鬧。
進入改革開放后,人口繼續(xù)膨脹,國家開始意識到資源與發(fā)展之間的壓力,于是“計劃生育”應運而生,提出“少生優(yōu)生”方針。這項政策在一定時期內確實遏制了人口過快增長,出生人口在進入21世紀后逐年下降,從2000年的1771萬滑落至2010年的1588萬。
2013年,國家再次調整方向,啟動“單獨二孩”政策,為全面放開生育鋪路。當時無數獨生子女家庭歡呼雀躍,期待迎來“添丁進口”的幸福時光。
2015年底,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翟振武、崔振武等多位權威專家相繼登場,依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繪出一幅幅人口激增的藍圖。他們堅信,中國有9100多萬對具備二孩生育資格的夫婦,尤其是城鎮(zhèn)家庭,短期內必將形成“報復性生育”潮。
翟振武在《人口研究》中甚至預測,2016年出生人口將高達4995萬,四年累計新增人口超過1.6億。媒體爭相報道,各地醫(yī)院產科也開始備戰(zhàn),仿佛一個“嬰兒潮”的新時代正在悄然到來。
2016年元旦,政策正式施行。這一年,出生人口確實出現短暫回升,達1786萬人,比上一年多出131萬,其中“二孩”比例接近45%,不少家庭趁勢添個“弟弟”或“妹妹”。
有些母親甚至已年近四十,孩子都讀大學了,仍不惜冒風險再拼一個“晚來子”。醫(yī)院產科出現排隊現象,一些地方的月嫂供不應求,一度讓人以為專家的預測正在兌現。
但這場“回光返照”并沒有持續(xù)太久。2017年,出生人口降至1723萬;2018年,縮減至1523萬;2019年,繼續(xù)滑落至1465萬;2020年,跌至1202萬,到了2023年,已經來到902萬的歷史低點。
現實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了預測的偏差,也照見了中國家庭的真實選擇。“不是不想生,是生不起?!边@句話在網絡上廣為流傳,背后是無數年輕人對生育成本的沉重思考。一項報告指出,撫養(yǎng)一個孩子至18歲的開銷,可能高達家庭年收入的六倍。
奶粉、紙尿褲、早教、學區(qū)房、輔導班,每一樣都是“燒錢機器”。對于普通工薪家庭來說,哪怕一個孩子都可能捉襟見肘,更別說“二孩”“三孩”。
城市中,女性生育后的職場處境也不容樂觀。“一胎降薪,二胎失業(yè)”,成了不少職場媽媽的真實寫照。數據顯示,女性生育后收入平均下降34.3%,其中42.9%的人甚至腰斬,找工作時頻頻碰壁。
“喪偶式育兒”更是讓許多女性望而卻步。孩子生病、接送上學、課外活動,幾乎全壓在母親一人肩上。南通某項調查顯示,45歲以上高齡產婦中,有38%出現產后抑郁。
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政策的紅利很快被經濟壓力吞噬。農村地區(qū)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曾經的“超生游擊隊”家庭,如今也變得謹慎。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老家留守人口中,大多數已無再生育的意愿。即便生活成本相對較低,但“一個孩子都養(yǎng)不起”的聲音屢屢聽見。
2016年之后,新增二孩數量逐年減少,2017年為737萬,2018年530萬,2019年僅467萬,呈現出明顯的“高開低走”。
專家曾信心滿滿地描繪“總和生育率四五個”的愿景,現實卻告訴我們,2023年總和生育率僅為1.0,遠低于更替水平2.1。
面對持續(xù)下滑的出生人口,國家在2021年放開“三孩”政策,并陸續(xù)出臺一系列扶持措施,試圖扭轉局勢。
2022年起,育兒補貼政策陸續(xù)落地,每名新生兒可領取最高10800元;北京、浙江、湖北、江蘇等地更是加碼補貼,三孩家庭可獲高達16萬元的現金支持。
托育機構擴建、產假延長、陪產假跟進、社保報銷力度提升,全方位打造“生育友好型社會”。比如,河南鄭州職工生育險報銷額度高達13萬元,西藏三孩家庭產假一年半,工資照發(fā)。
各地政府用真金白銀砸向育兒領域,希望用“3連招”——補貼、托育、社?!せ畋粔阂值纳庠?。
真實情況卻依然不容樂觀。2024年出生人口僅為954萬,死亡人口為1093萬,人口連續(xù)第三年凈減少。不少地方小學縮班、幼兒園撤點,婦產科門可羅雀,連月嫂行業(yè)也悄然降溫。
翟振武在2020年一次訪談中承認,早期預測確有偏差,要想真正提高生育率,關鍵在于“讓年輕人敢生、愿生、能生”。
他指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建立不僅靠政策,更需要教育、醫(yī)療、住房、職場等多方面的配套。“不丟工作、不變窮、不累崩盤”,才是年輕人敢于養(yǎng)孩子的底氣。
回顧這十年,從政策的變化到家庭的轉變,從專家的預測到數據的反轉,可以說,中國人口問題早已不再是簡單的“放開就能生”。
這是一場深層次的社會變革,一次關于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代際傳承的集體重塑。未來或許仍充滿挑戰(zhàn),但值得欣慰的是,國家已經意識到問題的本質,正以更務實的態(tài)度推動人口政策向“降低成本、提高意愿”方向轉型。
中國并不缺制度調整的能力,也從未缺少政策執(zhí)行的效率。只要把握住年輕人的真實需求,真正減輕他們的生活壓力,人口結構的穩(wěn)定并非遙不可及。
這場曾經被寄予厚望的“二胎實驗”,雖然沒有如預期那樣引發(fā)人口井噴,卻為中國積累了寶貴的社會經驗,推動了政策從“放開”走向“扶持”的關鍵轉變。
打臉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錯再錯。如今,面對現實的中國,正在用實際行動修正早期的盲目樂觀,也正邁出更加堅定、理性、務實的一步。只要方向對了,未來仍可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