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先零羌首領滇零與鐘羌各部落聯(lián)手殺入河西走廊,在當?shù)卮笏翐屄?,試圖將漢人勢力從涼州驅逐出去。
之后羌人叛軍又據(jù)守要塞堵死了隴道,試圖擋住來自關中的漢軍援軍。
為期十一年的第二次漢羌戰(zhàn)爭由此拉開帷幕。
這次羌人賭對了,漢軍已經(jīng)捉襟見肘,實力大大削弱。
東漢車騎將軍鄧騭、征西校尉任尚前去討伐西羌,結果鎩羽而歸。
顯然羌人比匈奴人要難對付得多。
但令人疑惑的是,這次漢軍配置其實相當豪華:
首先統(tǒng)帥規(guī)格高。
延平元年,拜騭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三司始自騭也。
106年四月,漢殤帝拜鄧騭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三司,是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給予與三公同等的待遇。這種做法,就是從鄧騭開始的。
108年,鄧騭更是被拜為大將軍,其在軍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其次是軍隊極為精銳。
于是詔騭將左右羽林、北軍五校士及諸部兵擊之。
太后鄧綏下詔命鄧騭率左右羽林軍、北軍五校的部隊及各郡軍隊共五萬人討伐。
左右羽林軍、北軍五校,都屬于東漢最核心的軍事力量。
可羌人即便是裝備、素質都被全面吊打,但還是連勝漢軍兩場。
正因為這次慘痛的教訓,促使鄧騭在110年提出放棄涼州,集中兵力對付匈奴。
是什么原因導致漢軍在第二次漢羌戰(zhàn)爭中遭受了如此慘敗呢?
百年漢羌戰(zhàn)爭
107年,鄧騭率大軍前去討伐西羌時,曾被寄以重望。
車賀幸平樂觀餞送。
漢安帝和鄧綏親自在平樂觀設宴送別。
但當鄧騭帶著大隊人馬在108年正月到達涼州漢陽郡時,卻發(fā)現(xiàn)各郡的軍隊全都沒有到達。
之前第一次漢羌戰(zhàn)爭中,護羌校尉傅育也是如此:
合二萬兵,與諸郡克期擊之,令隴西兵據(jù)河南,張掖、酒泉兵遮其西。并未及會,育軍獨進。
本來準備集結兩萬人進攻,結果最終無人按時趕到。傅育孤軍深入中了羌人埋伏而死。
在漢羌戰(zhàn)爭過程中,各郡軍隊不能如期抵達似乎是常態(tài)。究其原因還是和復雜的戰(zhàn)爭形勢有關:比如朝廷頻繁調(diào)度各郡軍隊到西北、西南甚至西域,讓地方軍隊也捉襟見肘,朝廷組織指揮的效率大大降低;此外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物資短缺也會制約作戰(zhàn);而涼州地形復雜、交通不便也加大了軍隊集結的難度。
這讓鄧騭遭受了挫敗。
永初二年春,正月,鄧騭至漢陽;諸郡兵未至,鐘羌數(shù)千人擊敗騭軍于冀西,殺千馀人。
鐘羌部落數(shù)千人便趁機在冀縣以西擊敗鄧騭軍,斬殺了一千多人。
冀縣是漢陽郡治所,照說城墻堅固適合防守。可鄧騭竟然沒有依托冀縣城防作戰(zhàn),而是在城外被羌人擊敗,導致一千多漢軍將士被殺。而他們可都是北軍、羽林軍的精銳啊。
這次要么是鄧騭經(jīng)驗不足,一不留神被羌人偷襲;要么就是鄧騭過于自大,不屑于防御,而是要主動進攻。于是在對地形不熟悉,且人數(shù)占劣勢的情況下,鄧騭首戰(zhàn)告負。
漢軍士兵
面對不利局勢,鄧騭趕緊向朝廷求援。
正好梁慬從西域率兵返回,鄧綏便讓梁慬到?jīng)鲋萑ブг囼s。梁慬果然給力,他在張掖大破萬余羌人,只有兩三千羌人得以逃走;在姑臧,各羌豪強三百余人紛紛向梁慬大軍投降。
梁慬所率只是西域屯田將士,而其戰(zhàn)斗力遠非鄧騭手下將士可比。
108年十一月,在西域軍隊的支持下,鄧騭終于站穩(wěn)了腳跟,在漢陽郡駐扎下來。
騭西屯漢陽。
但鄧騭剛好過一點,便又想著和羌人決戰(zhàn)。
他派征西校尉任尚、車騎將軍從事中郎司馬鈞率領各郡兵馬與數(shù)萬先零羌在平襄作戰(zhàn)。很可惜,他的指揮水平并沒有多少進步。
冬,鄧騭使任尚及從事中郎河內(nèi)司馬鈞率諸郡兵與滇零等數(shù)萬人戰(zhàn)于平襄,尚軍大敗,死者八千余人。
任尚被羌人打敗,漢軍一下戰(zhàn)死八千多人。
有人對此戰(zhàn)績表示懷疑,認為鄧騭是獲勝了。究竟是勝還是敗呢?
為此我們可以看看先零羌在戰(zhàn)后的表現(xiàn):
于是滇零等自稱“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參狼、上郡、西河諸雜,眾遂大盛,東犯趙、魏,南入益州,殺漢中太守董炳,遂寇抄三輔,斷隴道。
先零羌的首領滇零在戰(zhàn)后直接自稱天子,然后征召涼州各地的羌人,向關中、益州等要地進攻,殺了漢中太守董炳,并切斷隴道,斷了涼州和中原的聯(lián)系。
此戰(zhàn)之后,羌人開始在涼州取得了壓倒性優(yōu)勢。
那么鄧騭的勝利又從何而來呢?
可令人感到荒唐的是,仗打成了這樣,鄧騭還被提拔為大將軍,成為漢軍的最高長官。
冬,征騭班師。朝廷以太后故,遣五官中郎將迎拜騭為大將軍。
雖然大家都在裝糊涂,但有一點鄧騭是很清楚的:不要輕易嘗試去招惹羌人。
漢軍慘敗
有人就會感到疑惑了:涼州局勢已經(jīng)如此危險,關中地區(qū)都遭受威脅。面對心腹之患,東漢朝廷就不實施反擊嗎?
問題是當時東漢帝國還身處泥沼之中。兩歲的漢殤帝死后,漢安帝劉祜即位。
災難還在繼續(xù)。
時,遭元二之災,人士荒饑,死者相望,盜賊群起,四夷侵畔。
在叛亂四處發(fā)生時,中原再次發(fā)生饑荒。導致大批百姓死亡。四面蠻夷入侵。
當時局勢很危急。109年,南匈奴萬氏尸逐鞮單于以為漢人因為天災而死得差不多了,于是襲擊東漢,想乘虛而入。
之后烏桓的率眾王無何、鮮卑首領丘倫等與南匈奴骨都侯又聯(lián)手入侵,圍攻五原郡(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一帶),漢軍守軍大敗,太守戰(zhàn)死。
趁你病要你命,110年羌人開始大規(guī)模進攻。這讓東漢朝廷一時間為了難:連年收成不好,稻谷價格暴漲,每石需五萬余錢。朝廷錢、糧都不足,還能拿什么打?
而對于東漢朝廷來說,北方的威脅顯然要大得多。
這種局勢下,朝廷只好采取了鴕鳥政策,在實質上已經(jīng)傾向于放棄涼州。
將軍鄧騭以軍役方費,事不相贍,欲棄涼州,并力北邊,乃會公卿集議。騭曰:“譬若衣敗,壞一以相補,猶有所完。若不如此,將兩無所保?!弊h者咸同。
鄧騭認為,就像兩件衣服都壞了一樣,不如拆掉一件來修補好另一件。否則兩件衣服都保不住。按照這個道理,就應該放棄涼州,保住北疆。
謁者龐參還進一步提出建議:“可以將邊疆各郡因貧困而無法生存的百姓遷徙到三輔地區(qū)居住?!?/p>
其意思就是,反正涼州已經(jīng)很難平定,那么不如將涼州的漢人遷回關中地區(qū),只要守住了關中,洛陽便還是安全的。
只是按照這個邏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要后退到什么時候才算是個頭呢?
涼州局勢圖
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郎中虞詡站出來反對。
先帝開拓土宇,劬勞后定,而今憚小費,舉而棄之。涼州既棄,即以三輔為塞;三輔為塞,則園陵單外。此不可之甚者也......議者喻以補衣猶有所完,詡恐其疽食侵淫而無限極。棄之非計。
先帝費了好大功夫才平定了涼州,可現(xiàn)在卻因為心疼一點小損失就要將其全部放棄。放棄了涼州,那么關中就會成為邊塞。關中成為邊塞,那在長安的祖宗陵寢都保不住。
所以涼州局勢那是什么修補衣服?這是膿瘡潰爛,如果放任不管,就會越爛越多。
鄧騭放棄涼州的提議被否決了。而虞詡和鄧家人的梁子,就這樣結下了。
于是鄧騭等人想方設法陷害虞詡。先是派虞詡到鬧了多年匪患的朝歌縣當縣長。
虞詡招募了一幫罪犯到土匪窩子里面當內(nèi)鬼,將土匪引到官兵的埋伏陷阱,將土匪都剿滅了。
115年,虞詡到關中三輔地區(qū),在中郎將任尚手下任職。此時羌人已經(jīng)開始嘗試向關中進犯。若放任不管,羌人得寸進尺,可能關中都危險了。
在虞詡的建議下,漢軍開始反攻。
兵法:弱不攻強,走不逐飛,自然之勢也。今虜皆馬騎,日行數(shù)百里,來如風雨,去如絕弦,以步追之,勢不相及,所以雖屯兵二十余萬,曠日而無功也。為使君計,莫如罷諸郡兵,各令出錢數(shù)千,二十人共市一馬,以萬騎之眾,逐數(shù)千之虜,追尾掩截,其道自窮。
虞詡認為,羌軍都是騎馬,來去如風,漢軍就算有二十萬人之多,又怎能追上并殲滅羌軍呢?所以不如解散這些步兵,讓二十個復員步兵一起出資買一匹馬,然后組建起一萬人的騎兵部隊。用一萬人騎兵去追擊數(shù)千羌軍,獲勝的把握就會大多了。
任尚依照虞詡的辦法,果然擊敗了來犯的羌軍。
115年,羌人又向涼州的武都郡進犯,武都危在旦夕。鄧太后聽說虞詡很能打,于是就將他派過去填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