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大單于”劉淵,確實(shí)說過自己是漢皇帝。
《晉書》載,永安元年(304年)八月,梟雄王浚聯(lián)合鮮卑、烏桓征討壟斷朝綱的晉皇太帝司馬穎,司馬穎大敗,挾晉惠帝連夜逃往洛陽。
此時,南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劉淵,本想發(fā)步騎兵二萬討伐鮮卑,救援司馬穎。他的堂祖父劉宣規(guī)勸他說,晉朝昏庸無道,像對待奴隸一樣對待我們。司馬氏兄弟相互殘殺,這是上天要借我們之手消滅晉國。不能違背天意呀!違背天意是最大的不祥!
劉淵聽后深以為然,于是——
元海(劉淵字)曰:“善!當(dāng)為崇崗峻阜,何能為培塿乎?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東夷,故惟德所授耳。今見眾十余萬,皆一當(dāng)晉十。鼓行而摧亂晉,猶拉枯耳。上可成漢高之業(yè),下不失為魏氏。雖然,晉人未必同我,漢有天下,世長思德,結(jié)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嶇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漢世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樂乎?且可稱漢,追尊后主,以懷人望?!?/blockquote>此段話譯成白話的大意是——(您)說得好呀!就要做高山峻嶺,怎能甘心去當(dāng)?shù)桶男⊥燎鹉兀√煜碌牡弁?,不是固定不變的,大禹出自西戎,周文王出生在東夷,誰可以做帝王,唯一標(biāo)準(zhǔn)是根據(jù)德行的高低(由天)授予的?,F(xiàn)在,我們有兵眾十萬,每一個都能抵過晉兵十人,我們擊鼓進(jìn)攻晉朝,必將如摧枯拉朽一般。這樣,往好里說,可以成就漢高祖一樣的基業(yè);最不濟(jì)的結(jié)局,還可以做曹魏。盡管如此說,但晉朝的百姓不一定贊同擁護(hù)我們。漢朝統(tǒng)治天下的時間久長,恩澤深入人心。所以,昭烈帝劉備僅在一州的土地上馳騁,就可以與天下相抗衡。我又是漢朝劉氏的外甥,我們的祖先曾與漢朝相約為兄弟,兄長滅亡了,弟弟來繼承,不也是應(yīng)該的嗎!況且,我們還可以稱漢,追認(rèn)并尊奉后主劉禪,以使天下的人們歸向我們。
這段話,已經(jīng)說得不能再清楚了。
唐太宗親自審閱過的《晉書·漢劉元海載記》,開篇即說——
“劉元海,新興匈奴人冒頓之后也。名犯高祖廟諱,故稱其字焉。初,漢高祖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p>
這段話,又把劉淵何以“劉元?!比搿稌x書·載記》,以及其與漢世高祖的關(guān)系,講得一清二楚了。
如此看來,“匈奴人劉淵自稱漢皇帝”的直接原因,可以概括為兩條——
第一,劉淵確實(shí)具有華夏族,包括“漢公主”的血統(tǒng),其自稱為“漢世之甥”并非虛言。
第二,劉淵“自稱漢皇帝”,很大成分上有戰(zhàn)略策略考量。
其實(shí),還有更重要的“潛在”原因,這就是中華文明(當(dāng)時被稱為中原文明)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晉書》載,劉淵說過上述這番話后,“乃遷于左國城遠(yuǎn)人歸附者數(shù)萬?!?/blockquote>“左國城”,在今山西離石左近。
“永興元年,元海乃為壇于南郊,僭即漢王位。下令曰:‘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yīng)期,開闊大業(yè)。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漢道……’”云云。他一直講到“后主”劉禪,又大講了一番他準(zhǔn)備如何光復(fù)漢室大業(yè)。
《晉書》在這里,用了一個“僭越”的“僭”字,似乎對劉淵稱帝不以為然。但亦可看出,盡管曹魏和司馬氏終結(jié)了“兩漢”,但始于很早的中華之國家民族文化認(rèn)同,以及向心力和凝聚力,已然根深難撼了。
劉淵本人,從小深受漢文化熏陶,這應(yīng)是前述“潛在原因”使其“自稱漢皇帝”的內(nèi)在動因。
劉淵所為,并非孤例。
其所建立的“漢趙”,是“十六國時期”第一個由少數(shù)族群在“中原”建立的政權(quán),盡管“國祚”僅有二十多年(304—329年)。
幾十年后,魏晉進(jìn)入南北朝。而“北朝”第一個鮮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權(quán),走了和劉淵相同的“路數(shù)”。
386年,曾被“前秦”苻堅(jiān)攻滅的“代國”王族鮮卑氏拓跋珪,趁苻堅(jiān)兵敗淝水復(fù)國,改稱“魏”,相繼擊潰庫莫奚、高車、柔然及后燕等。至其孫太武帝拓跋燾,又滅夏、北燕、北涼而統(tǒng)一北方。
拓跋珪何以定國號“魏”, 《資治通鑒·晉紀(jì)第三十二》有載——
六月,丙子,魏王命群臣議國號。皆曰:“周、秦以前,皆自諸侯升為天子,因以其國為天下號。漢氏以來,皆無尺土之資。我國家百世相承,開基代北,遂撫有方夏,今宜以代為號。”黃門侍郎崔宏曰:“昔商人不常厥居,故兩稱殷、商,代雖舊邦,其命維新,登國之初,已更曰魏。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國也,宜稱魏如故?!睆闹?。一言以蔽之——“魏”,是個高大上的稱呼,體現(xiàn)“神州之上國”氣派。
“神州”,最早即“中原”,然后代指“中國”。
后世,拓跋“魏”亦稱“北魏”,既指中國北部又別于“曹魏”,還稱“元魏”,因拓跋氏將自己改姓“元”。
但無論如何,拓跋氏建“魏”,仍然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特別是其第七世魏孝文帝遠(yuǎn)宏,詔令以漢服取代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改鮮卑姓為漢姓,敬奉保存漢家典籍,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lián)姻等等,史稱“太和改制”,極具影響。
前面說到唐太宗李世民評價(jià)劉淵。實(shí)際上,其生母竇氏(太穆皇后)即為鮮卑紇豆陵氏改漢姓竇,李世民本身有一半鮮卑血統(tǒng)。再往上追溯,其父李淵生母為匈奴獨(dú)孤氏后裔,又有一半匈奴血統(tǒng)——唐太宗充其量也就四分之一漢族血統(tǒng)了。
按照王國維于《月氏未西遷大夏時故地考》中的考證,匈奴亦正如《史記·匈奴傳》所說:“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他考證,鮮卑族同樣是夏裔子民西遷形成。
徐中舒先生也就此專門做過考證。
綜上所述,其體現(xiàn)的就是“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這五大突出特征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