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韓趙魏到底誰繼承了晉國正統(tǒng)?
三家分晉
前兩天,淮下書生的粉絲群里討論了有關(guān)正統(tǒng)的話題,有一位朋友問我,三家分晉,韓趙魏到底誰繼承了晉國正統(tǒng)?
粉絲提問
理論上來講,誰也沒有繼承晉國的正統(tǒng)。因為我們從“三家分晉”這四個字就能看出來,是分晉而不是代晉。
從公元前453年三家開始分晉,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周威烈王承認韓趙魏三卿為諸侯,晉國都一直存在。雖然大部分國土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了,但仍然有絳和曲沃兩地來奉祀。韓趙魏三家升級為諸侯時,晉國的正統(tǒng)還在晉國本身。
韓趙魏
直到公元前376年,韓、趙、魏瓜分了晉公室僅存的土地,廢晉靜公為庶民,晉國才最終滅亡。
所以理論上來講,三家都沒有繼承晉國正統(tǒng)。不過如果我們非要較真一下,韓趙魏三家還是有區(qū)別的!
首先,我們前面講過正統(tǒng)傳承的三要素:法統(tǒng)、道統(tǒng)、禮儀之統(tǒng)。
道統(tǒng)、禮儀統(tǒng)應該差不多,畢竟都是晉國分出去的,文化、禮儀、服飾、制度、風俗習慣等,應該是差不多的,這也是為什么三家也被外界都稱為“晉”,合稱“三晉”。
公元前403年局勢圖
那么,也只有法統(tǒng)可以討論了。法統(tǒng)繼承又分為血脈繼承、和平禪讓、暴力推翻。
和平禪讓首先去除,畢竟三家升級到和晉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并不是通過一對一的禪讓進行的。而暴力推翻,也是后面三家合伙推翻的,同樣也不存在一對一的取代。
那么,就剩下血脈繼承了,也就是比誰和晉公室的血脈更親近。
那就不得不介紹一下是三家的起源了!
韓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先祖是周武王之子,封于韓國(西周韓國)。公元前757年被晉國所滅。
韓萬
后人韓萬在前708年曲沃武公“曲沃代翼”的戰(zhàn)爭中殺死晉哀侯,前679年曲沃武公得到周天子承認,成為晉武侯。韓萬被封于韓原,后人便以韓為氏,韓萬就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的祖先。
還有一種說法,韓萬并不是西周古韓國的后裔,而直接是曲沃桓叔次子,曲沃莊伯之弟,曲沃武公也就是晉武公的叔父。
曲沃代翼世系圖
這兩種說法中,韓萬都出自姬姓諸侯國,后一種說法和晉公室的血脈更親近。
趙國的先祖是商紂重臣飛廉后代,與秦公室同源,都是嬴姓。只不過秦公室源自飛廉長子惡來,趙公室源自飛廉次子季勝。
周公東征時殺死飛廉,惡來一系前往宗周西邊養(yǎng)馬,季勝一系留在周王畿。
季勝之后造父為周王室御馬,后造父為助周穆王平徐偃王亂,馭八匹千里馬載周穆王,自中原昆侖丘西王母處返回,攻徐偃王,大破之。造父以此功受封趙城,由此為趙氏。
造父
造父六世孫奄父在千畝之戰(zhàn)中救了周宣王,被升為卿士。在周幽王時期因宗周變亂遷往晉國侍奉晉文侯,成為趙氏之始。
所以,趙國是嬴姓趙氏,和姬姓晉氏的親緣姓相距太遠。
魏氏先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因為封國在畢地而得姓。
畢公高
西周末年畢國被西戎攻滅,公室淪為庶民。畢公高后人畢萬在春秋初期投奔晉獻公,受到重用,成為晉獻公大臣。后輔佐晉獻公攻滅西周分封的姬姓魏國,晉獻公將原魏地賜封于畢萬,并封其為大夫。畢氏遂以封地為姓,稱魏氏。
畢萬
因此,魏氏也是出自姬姓諸侯國。
綜合來說,趙國和晉國公室的血脈最遠,魏國其次,而韓國和晉國公室血脈最親近。
因此,三家都沒有繼承晉國的正統(tǒng),但非要較真的話,還是韓國公室和晉國公室更親近。那么,你們怎么看待這個話題呢?
歡迎關(guān)注“淮下書生”,閱讀觀看更多歷史文學原創(chuàng)文章和視頻!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及相關(guān)視頻由淮下書生原創(chuàng)撰寫拍攝,非“淮下書生”署名的發(fā)布,皆為抄襲搬運。任何平臺個人禁止抄襲搬運,喜歡可以轉(zhuǎn)發(fā)分享點贊評論關(guān)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