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毛筆飽蘸墨汁,在素凈的書頁上落下名字,墨跡未干,書香已盈。
8月13日午后,上海展覽中心世紀出版館活動區(qū)內(nèi),一場關于“學者散文”的深度對談,吸引了眾多讀者早早等候,座無虛席,連書架旁都站滿了人。
南京大學徐興無、程章燦兩位教授,攜各自著作《書話文脈》與《潮打石城》聯(lián)袂登臺,暢談“隨筆脈動的傳統(tǒng)文化”,共話學者身份與散文創(chuàng)作間的滋養(yǎng)與張力,為上海書展帶來一場悅目賞心的思想雅集。
學者散文,在嚴謹與靈動間架設橋梁
學者散文有別于學術專著。學術研究需嚴謹論證,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學者散文則是將深厚的學術積淀,轉(zhuǎn)化為大眾可親近的文字,既要蘊含思想的深度,更要追求閱讀的趣味與溫度。
現(xiàn)場,程章燦分享了自己散文學寫作的心得。“在謀篇布局的時候,寫作者就要為這篇文章想好有趣的切口,講好故事或者拋出懸念,總之要勾起大眾閱讀的興趣。標題也有門道,散文題目和論文題目不同,學者散文固然需要文采,也要兼具學術深度?!彼孕伦鳌冻贝蚴恰窞槔瑢⑵湫稳轂椤袄昧闼闀r間,編織零散材料,寫成細碎篇章”的積沙成塔過程,最終凝聚成對古都南京的深情“閱讀”。
徐興無則將其《書話文脈》的寫作比作“文化小吃”,“學者要會制作‘學術大餐’,也要會烹調(diào)‘文化小吃’,借由出版社這位‘快遞小哥’之手,送到千家萬戶手上。”他回憶,這本書的誕生源自其擔任《江蘇文庫·精華編》主編的經(jīng)歷,是“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的成果之一。這24篇隨筆,最初應《現(xiàn)代快報+》“江蘇文脈”專欄之邀,依循二十四節(jié)氣節(jié)奏寫成,從空間、歷史、意義與審美四個維度,勾勒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躍動的脈絡。
活化傳統(tǒng),石城回響與文脈新語
徐興無表示,“我和程章燦老師寫的散文,雖然選題不同,但都有一種學者的責任,通過隨筆的方式,讓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得以活化?!?/p>
程章燦《潮打石城》書名靈感源于劉禹錫“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詩句,與前作《山圍故國》珠聯(lián)璧合。書中56篇隨筆,按歷史時期精心編排為“六朝唐宋”“明代”“清代”“現(xiàn)代”“當代”五輯。他以學者的慧眼與散文家的妙筆,講述著許多連“老南京”都未必知曉的城市故事與歷史傳奇。舉個例子,本書專門以棲霞為主題的章節(jié)就有四個:山水名勝棲霞山、人文勝地說棲霞、詩歌名山號棲霞、棲霞山的一二三。
《書話文脈》匯集了徐興無多年來對中華文脈的思考與研究,他巧妙借“書話”之名,在古今書海中“借書說話”“借話說書”,以輕松筆觸漫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每篇還刻意“掉掉書袋”,推介幾本江蘇人寫的書,“給江蘇文化帶帶貨”?!啊拿}’是我們談論文化的流行語,但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從中可見古人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胸懷,啟發(fā)我們不斷地豐富它的內(nèi)涵。”徐興無說。
兩位教授不僅是學術大家,在書法方面也頗有造詣,外界流傳著南大“小楷雙神”的說法。對談甫一結(jié)束,簽售臺前便排起了蜿蜒長隊,成為書展上一道動人的風景。二位手持毛筆,凝神靜氣,為讀者購得的書籍簽名、題款。筆走龍蛇,勾勒的不僅是姓名與寄語,更是訴說著學者散文的魅力與文脈傳承的生生不息。
現(xiàn)代快報/現(xiàn)代+記者 王子揚/文 顧煒 是鐘寅/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