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漆器】
我們對古代文化的研究其實遠遠還不夠,很多古代的奧秘還沒有發(fā)現(xiàn),比如古代精美的漆器。
我國最早的漆器可追溯至距今約8300年前的井頭山遺址出土的兩件帶人工漆涂層的木器,以及距今約8000年的跨湖橋遺址漆弓和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朱漆木碗——作為漆工藝的發(fā)源地,我國的考古發(fā)現(xiàn)將漆器使用歷史不斷推前。
【井頭山遺址木器】
?井頭山遺址木器(約8300年前)?:浙江余姚井頭山遺址出土的兩件帶黑色涂層的木器(殘木器與扁圓體木棍),經科學檢測確認涂層為人工漆,是目前已知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漆器。??
?跨湖橋遺址漆弓(約8000年前)?:杭州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漆弓,經碳14測定為迄今最早的髹漆實物之一,印證了中國漆器技術的悠久性。??
?河姆渡遺址朱漆木碗(約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層發(fā)現(xiàn)的朱漆木碗,是早期漆器日用化的典型代表,其工藝已較為成熟。??
而且在不同的朝代,都有代表當時最高水平的漆器!
在戰(zhàn)國時期,代表作有彩繪出行圖夾纻胎漆奩,直徑28厘米,竹編胎圓形蓋隆起,外壁繪制復雜出行圖,現(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
【戰(zhàn)國時期:彩繪出行圖夾纻胎漆奩】
在漢代,代表作有剔犀云紋圓盒,直徑6.7厘米,木胎圓形直壁平底,外髹黑漆間朱黃漆紋,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
在北宋,代表作有識文描金盝頂舍利函漆器,底邊長24.5厘米,檀木胎長方形,通體髹淺褐色漆,頂部識文描金對稱纏枝蓮花紋,現(xiàn)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北宋:識文描金盝頂舍利函漆器】
在南宋,代表作有黑漆蓮瓣形奩,腹徑27.2厘米,高38.1厘米,木胎呈八瓣蓮花形,分五層結構,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
那么,古代漆器的“漆”,到底是哪里來的呢?
漆樹,樹皮灰白色,粗糙,小枝粗壯;頂芽大而顯著,廣泛分布于我國、印度、日本、朝鮮、韓國等區(qū)域,以我國為例,除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和新疆之外,其余省區(qū)均產。
漆樹喜溫暖濕潤氣候,忌風,生長于海拔800-3000米、背風向陽且濕潤的山坡林內。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它的樹干韌皮部位就可以割取生漆。
【漆樹】
這種純天然的漆,是一種優(yōu)良的防腐、防銹的涂料,有不易氧化、耐酸、耐醇和耐高溫的性能,用于涂漆建筑物、家具、電線、廣播器材等。種子油可制油墨,肥皂。果皮可取蠟,作蠟燭、蠟紙。葉可提栲膠。葉、根可作土農藥。木材供建筑用。
而且,漆樹產的干漆在中藥上有通經、驅蟲、鎮(zhèn)咳的功效,這是很多朋友沒有想到的!
作為我國古代的天然“涂料之王”,漆樹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千多年前,進入戰(zhàn)國以后,古人們對漆樹和“漆”的采集和使用不斷純熟,無論是古代的漆器,尤其是古琴,可以從博物館里出土的實物就可以看出,它對木胎的防腐能力非常強大。
但是,自古以來割漆就是個又臟又累的活兒,而且很多人還對生漆過敏,因此真正能夠從事割漆技藝的人本身就不多——時至今日,有些地方仍然保留了這種傳統(tǒng)工藝。
每年過了正月十五,真正懂行兒的割漆師傅就要上山去巡查了,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出哪些漆樹產漆量多、哪些漆樹品質好,這等于提前數(shù)月進行摸排?,F(xiàn)在的整個割漆過程,大都延續(xù)了明清以來的古代方法,包括拜山、捆樹、放口、采割、濾漆等等,除了一些現(xiàn)代化的工具之外,整個流程還是古代的延續(xù)。
拜山,是在進山的地面上插三炷香,擺上蠟燭,敬香,然后將點好的香分三股插去土里,一邊燒紙錢,一邊磕頭敬拜,口中說一些吉利話,乞求山神保護,以免割漆期間遭受兇禽猛獸的侵害或從樹上掉下來。在古代,由于割漆人長期同變化莫測的氣候、飛禽走獸打交道,形成了一些禁忌,或稱行規(guī)。
第二步是捆樹,漆樹長在野山上,躲在萬千林木之中,要把它們全都找尋出來,并開出一條漆工能走的路,是一件難事。尤其是幾個月以前選好的漆樹,大部出自大山深處的古漆樹,割漆師傅們要進山,一棵一棵尋找,把當初看好的漆樹全都找出來,然后拔出腰間磨好的柴刀,把通往漆樹間的雜草砍掉,彼此互通,成為上山的漆路。
野生漆樹常有數(shù)十米高,每隔1米左右,就要手工搭好梯子,便于割漆師傅的攀爬——這種梯子其實是用生長在山崖上的青藤做的“繩子”,藤蔓非常結實、質地較硬,用它捆綁的梯子耐磨耐久,不怕風吹,不懼雨淋,更不畏日曬,一年半載都不用更換,是割漆師傅祖祖輩輩信賴的捆樹材料。
放口一般是第三步,野生漆樹的表皮十分粗糙,需要先薄薄地刨一層皮,再“放口”,即割漆師傅們的“行話”,就是在樹皮上開口子,慢慢放漆。這時割漆師傅們會用自己特制的的刨刀,將野生樹皮的表面輕輕刨掉一層,刨皮后即可放口。
放口一般先用漆刀輕輕地在刨皮后的位置上開一道淺淺的口子,作用一是放口做標記,方便十天后來割漆能準確找到目標位置。這個動作還有一個好處:能夠將第一刀漆樹里的多余水分放掉,流出的生漆又醇厚又沒有雜質。
放口的形狀一般有兩種:第一種刀口是“S”型,名叫“畫眉”;第二種刀口是“牛角”型,名叫“牛角眼”。無論哪種刀口都非??简灨钇釒煾档慕涷灪蛯ζ針涞呐袛唷?/p>
第四步是采割,放口之后的割漆是整個采漆過程中最為關鍵、最考驗技術和耐力的環(huán)節(jié)。割漆師傅們一般會選擇樹干上相對平整的地方,用漆刀在漆樹放口的位置上斜著割出一道v字形的刀口,這樣生漆就會沿著口子的邊緣流出來。
有意思的是,漆刀其實是一種特制的刀,短短彎把,形狀猶如程咬金的板斧,薄而鋒利——割漆的季節(jié)一般都在每年的6月至9月,割漆師傅們必須在晴天進山,并且每天都在漆樹上攀上爬下進行采割。
有時候也能看到一些割漆師傅會用蚌殼作為割漆容器,其實這是一種最傳統(tǒng)的割漆容器,可以說是代代相傳的:蚌殼放在師傅們的挎籃內,割漆時在漆樹三角口邊各輕割一刀,在下面三角匯合口處,用蚌殼接住,生漆便慢慢流入蚌殼內了,一兩個小時后,就可以收漆。
在一棵漆樹上,一般要隔80厘米左右才可交錯開口割漆,原來的口子至少10天后才能再次割;一棵漆樹每年在相同位置上一般開口8次左右,第3-6次開口采的漆質量為最佳——收漆的時候,割漆師傅會用左手手腕套進漆筒繩里,順勢取出接滿漆的蚌殼;緊接著右手用刮漆板將蚌殼里的生漆刮進漆筒里,整個動作需一氣呵成。
沒辦法,生漆特別容易氧化,速度成為保證品質的至關重要的動作。
最后一步是濾漆,從漆樹上采回來的漆,里面會有顆粒狀的雜質,不可以直接使用,也不能直接用來修飾物品,還需要專業(yè)的師傅們進行過濾。
過濾的也是個非常精細的過程,師傅們將濾網固定在濾漆架上,用板夾夾好,置于木桶上。隨后,用世代相傳的長柄鐵勺將挖好的生漆倒入濾網,濾漆時不斷地攪拌濾網里的生漆,能更快速的將漆濾完。
【唐代的珠寶漆盒】
即使是在古代,到這一步還是屬于“粗加工”階段,這時濾完的漆只能用于底漆,如果古代人用于昂貴的制琴時,至少還會將濾好的生漆再倒入到空隙更細的濾網里再次過濾。
這么說吧,越是用于昂貴、貴重的器具,這種古老的采漆、濾漆的方式越是繁瑣——這些已經延續(xù)使用了幾百年,古人說“百里千刀一斤漆”正是說明那時“油漆”的來之不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