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朝鮮戰(zhàn)場,寒風(fēng)如刀,夜里山坡上的石塊被凍得開裂。
天一亮,美軍的飛機便像鐵翅巨鳥般低空盤旋,發(fā)動機的轟鳴聲在山谷間回蕩。炸彈和炮彈一波接一波地砸向志愿軍第12軍35師103團5連防守的600高地,硬邦邦的山體被削去幾層,地面滿是焦黑的彈坑。
這樣下去,戰(zhàn)士們還能撐多久?
那時的副班長王鎖昌,年僅26歲,河北井陘人,入朝作戰(zhàn)才一年多。一次轟炸中,三個與他并肩臥伏的戰(zhàn)友被塌方的貓耳洞活埋,連遺體都沒能找回。陣地上的明火工事幾乎全毀,只要美軍火力稍一停歇,步兵就會趁機發(fā)起沖擊。王鎖昌明白,繼續(xù)死守地表就是等死,可該怎樣活下去呢?
王鎖昌從小在煤礦邊長大,礦井里的潮濕和幽暗是他熟悉的環(huán)境??粗ǖ们Н彴倏椎年嚨?,他握緊手里的十字鎬,手背青筋暴起,對周圍的戰(zhàn)士喊道:“別等了!咱往山肚子里鉆!”
這話讓大家愣住了。班里一名叫陳二娃的新兵,望著堅硬如鐵的花崗巖,猶豫地說:“副班長,這可不是礦上的煤矸石,十倍的硬度,咋挖?”
王鎖昌咧嘴一笑,從破舊的背包里取出一個布包,層層打開,露出三根黃色炸藥卷——TNT。“看見沒?寶貝!這是用五頓炒面跟工兵兄弟換的?!?/p>
有了炸藥,方案便定了:先鑿炮眼,再安置炸藥分段爆破。王鎖昌把班里僅剩的九人分成三組,每組輪流八小時作業(yè)。四川籍的李茂才個子小,動作靈活,專門用鋼釬鑿眼;山東漢子趙大柱力氣大,負(fù)責(zé)計算炸藥用量;王鎖昌則帶人制作簡易風(fēng)箱,用繳獲的美軍罐頭焊成風(fēng)斗,專門為燒得通紅的鋼釬降溫。
坑道施工的日子,晝夜沒有安靜時。十字鎬擊石聲、鋼釬入巖聲與風(fēng)箱呼呼聲交織在一起。有一次爆破后,王鎖昌第一個鉆進新炸出的豁口察看,頂上石塊突然塌落,他猛地?fù)湎蛏砗髴?zhàn)士,將人壓在懷里,自己半邊身子被埋。戰(zhàn)友們徒手刨石,手指流血才將他拉出。他咳得滿嘴血絲,還咧著嘴說:“閻王爺嫌我這洞沒挖完,把我踹回來了!”
就這樣,九人日夜苦干整整48天,終于在600高地的巖腹中鑿出一條高1.3米、寬1.4米、全長90多米的坑道。人可以彎腰行走,最重要的是,任何炸彈都夠不著他們。
坑道不僅能藏身,王鎖昌還在兩側(cè)挖出射擊孔,用廢鏡片制作反光裝置,像潛望鏡一樣從地下觀察地面。美軍步兵攀到半山腰時,槍彈卻從山體裂縫和草叢中射出,令其措手不及。
1952年1月,戰(zhàn)報記錄:王鎖昌帶著九人,依托坑道抵住美軍七次猛烈進攻,斃敵兩百余人,僅兩人輕傷。
35師師長尤太忠親自冒雪前來察看。鉆進坑道后,他彎腰走了幾趟,連聲稱好:兩端出口互通,可儲糧藏兵,洞頂巖層厚達(dá)三十米,重磅炸彈也無法穿透。更令人驚訝的是,王鎖昌在通風(fēng)孔旁開辟了一塊巴掌大的土壤,種出了豆芽,既補充了維生素,又緩解了壞血病。
很快,全軍召開現(xiàn)場會推廣“坑道藏兵”戰(zhàn)術(shù)。三個月內(nèi),志愿軍在前線修建的坑道總長突破1200公里,美軍稱之為“東方的魔造長城”。
這種戰(zhàn)術(shù)的威力,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發(fā)揮到了極致。1952年秋末,美軍集結(jié)三百門重炮狂轟597.9高地,一天時間把山頭削去半截。敵軍步兵登頂時,地面毫無人影。然而,忽然間,志愿軍戰(zhàn)士從山體各處的坑道口蜂擁而出,子彈、手榴彈迎面撲來。
美軍記錄中這樣寫道:“那些中國士兵像打不死的鼴鼠,不斷從地下出現(xiàn)?!贝藨?zhàn),志愿軍殲敵2.5萬,美軍指揮官范弗里特?zé)o奈感嘆:“就算扔戰(zhàn)術(shù)原子彈,也炸不碎這些地下工事?!?/p>
而這一切的源頭,正是1951年那個冰封的冬天,在600高地,王鎖昌和八個戰(zhàn)友用四十多天挖出的第一條坑道。
戰(zhàn)后統(tǒng)計顯示,美軍平均需耗費660發(fā)炮彈才能傷一名志愿軍戰(zhàn)士。王鎖昌和戰(zhàn)友用血與汗鑿出的,不僅是生路,更是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