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月,身邊聊得最多的,不是去哪旅游、哪家飯店好吃,而是幼兒園退不退錢。
有人喜滋滋地曬免費名額,有人正發(fā)愁孩子園快關了,更多家長卡在中間,左右為難。
前幾天,有網(wǎng)友分享說,在小區(qū)門口碰到一幕,一位爺爺抱著剛收的錄取通知書,見人就說,孫子進了公辦園,不用花一分錢,還管飯。
這消息在家長群里比商場打折還熱,第二天,隔壁小區(qū)就有人半夜兩點去排隊報名。
可熱鬧是熱鬧,另一邊的景象卻冷清得讓人心里發(fā)涼。
街角那家開了八年的私立園,如今院子里空得能聽見回音,園長蹲在門口數(shù)著一個個退園申請表,嘆氣嘆到嗓子啞。
01
免費的公辦園,對普通家庭來說是天上掉餡餅。
家長算賬很快,一個孩子一年學費省下來,就是一筆可觀的支出,尤其是在經(jīng)濟壓力大的時候,誰都想先減負。
于是,原本還在猶豫的家長,迅速做出決定,就是撤出私立園,轉(zhuǎn)去公辦園。
哪怕班里孩子多、老師忙不過來,也覺得值得。
對于低收入家庭來說,每個月省下來的錢,能補貼生活,也能用在更緊要的地方。
但這對私立園的打擊是立竿見影的。
很多園區(qū),本來就靠口碑和一點特色撐著,突然失去大部分生源,房租、人工、日常開銷全壓下來,很快就撐不住。
尤其那些剛投入裝修升級、還沒回本的園長,幾乎是一夜之間從盈利變成虧損。
02
最尷尬的,其實是那批經(jīng)濟條件不差,但又想追求教育質(zhì)量的家庭。
公辦園名額有限,不是想進就能進,私立園雖然能提供雙語課、特色活動,但現(xiàn)在面臨關門風險。
有位博主說,他家孩子在讀的私立園,小班制、活動多,老師也細心。
可眼看著同班的孩子一個個轉(zhuǎn)走,他每天都擔心,害怕哪天突然接到停辦通知。
換園不光是學費的事,還得考慮接送、適應期,甚至家長的工作安排。
對于這類家庭來說,他們愿意為更好的教育掏錢,但不想冒不確定的風險。
這種不安,正是現(xiàn)在不少中產(chǎn)父母的真實狀態(tài)。
03
很多人以為,民辦園招不滿,是因為價格高。
可真去了解才發(fā)現(xiàn),不少私立園早就把學費降到和普惠園差不多,有的甚至打折促銷,可家長還是猶豫。
原因很簡單,政策的不確定性,讓他們擔心交的錢打水漂。
更何況,公辦園一旦免費,在價格這一項,民辦園永遠沒法競爭。
如果再想吸引家長,就只能靠服務和特色,但這意味著額外的投入。
而在生源不斷流失的情況下,多數(shù)園長不敢再花錢升級,只能被動等結(jié)局。
一些園嘗試轉(zhuǎn)型,比如改做托育,專門收三歲以下的孩子,避開和公辦園的正面競爭。
這在短期內(nèi)確實能緩一口氣,但托育市場容量有限,能成功轉(zhuǎn)過去的只是少數(shù)。
04
既然拼不過價格,那就走另一條路。
小而精是不少教育專家給民辦園的建議,一個班控制在十幾人,老師能照顧到每個孩子,家長愿意為安心買單。
另外,公辦園受限于規(guī)模和制度,不可能提供特別多的個性化課程。
這恰恰是民辦園的機會,比如開設自然課、動手課,或者圍繞藝術、體育做深度體驗,這些能讓孩子得到不一樣的成長。
關鍵在于,讓家長看到差別,看到了價值,自然不會只盯著價格。
比如我認識的一位園長,她每周都會帶孩子去社區(qū)農(nóng)場種菜、去河邊觀察小動物,還會邀請家長參與。
這種學習體驗,哪怕貴一些,家長也覺得值得。
05
教育政策的調(diào)整,本意是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讓更多孩子享受公平的起點。但在現(xiàn)實中,總有人因此受益,也有人被迫退出。
公辦園的普及,是好事,但也要看到,民辦園承載了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如果它們大規(guī)模消失,最終受影響的,還是家長和孩子的選擇權。
家長要的是放心、穩(wěn)定和適合自家孩子的教育環(huán)境。
公辦園需要擴容提質(zhì),民辦園需要找到差異化的生存之道。
政策層面,也該給民辦園一個可預期的空間,而不是讓他們在一夜之間被淘汰。
真正好的教育,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合適的地方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