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臨時起意到山東去,我原計劃有三個主要的行程安排:一是參觀一下人民藝術(shù)家老舍先生的故居;二是瞻仰一下萬世師表孔夫子的圣地;三是要去大明湖畔與瓊瑤筆下的夏雨荷來場美麗邂逅。
前兩件事是認真的,第三件事自然是句玩笑話?!跋挠旰伞彪m說是大明湖的一塊招牌,但卻是個十足的虛構(gòu)人物。歷史上沒有記載,也沒有原型可考。但今天的游客絕不會較這個真,明知其假也要將假戲做真,如此方能體會到個中趣味。
我到山東的第一站便是它的省會濟南。眾所周知,濟南有三大名勝,大明湖是其一,另外兩個是千佛山和趵突泉。這里面最著名的當屬有著“天下第一泉”之稱的趵突泉,其次是大明湖,而后才是千佛山。
然而我在濟南的行程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先去千佛山,再去大明湖,最后才是趵突泉。
這么安排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緣故,不是依照錢鐘書所謂“吃葡萄理論”,把好的留到后面吃。而是濟南的天氣實在酷熱難耐,早上天氣相對涼爽,于是便先去爬那最不著名的千佛山。又因大明湖景區(qū)與趵突泉毗鄰,先去哪個后去哪個也沒有所謂,上午去了千佛山,下午就直奔大明湖而去。
千佛山
當日是立秋的前一天,早上七八點鐘,天氣已有熱意。千佛山并不像大多數(shù)山體景觀那樣位于市郊,而是在濟南市的歷下區(qū),是國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位于城市中心位置的自然山體景觀。
在最早的記載當中,千佛山原本的名字為“歷山”,歷下區(qū)之所以叫歷下區(qū),正是取“歷山腳下”之意。后因隋朝皇帝在歷山之上建了千佛寺,故而改名為“千佛山”。
可我到千佛山卻不是奔著那千尊佛像而來。千佛山不高,臺階也不算陡,但植被相當茂盛,置身其中仿佛天然氧吧。但只因當日天氣炎熱,爬行途中仍有呼吸乏力之感,期間一度想放棄登頂,因路遇下山游客告知距離山頂已經(jīng)很近,才堅持向上攀爬。
途中路過魯班祠,魯班本為山東滕州人,早年曾跟隨孔子的弟子游學(xué),晚年隱居于歷山,在此地為其建一座祠堂也在情理之中。魯班祠中,正對著大門,是魯班的塑像,左邊陳列著魯班生前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鋸、尺、鉆、刨,不一而足。
魯班生于戰(zhàn)國時期,與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屬于同一時期。二人都熱衷于發(fā)明創(chuàng)造,但在理念上存在一些分歧。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魯班和墨子顯得十分另類,是主張務(wù)實苦干的極少數(shù)。中國人向來推崇勤勞致富,所以拜佛倒不如拜一拜魯班,求些聰明才干至少比直接求財更加容易兌現(xiàn)。
從魯班祠繼續(xù)向上,接近山頂時有一小平臺,建有一座涼亭,游客可在此處歇腳納涼觀景,舉目四望,可見城市與山脈融為一體,這是難得一見的景觀,因為大多數(shù)山都在市郊,站在山頂只能與城市遙遙相望。
在涼亭中憑欄向山下望去,東南方向有一座金光閃閃的彌勒佛塑像,這佛像高約30米,通體金色,據(jù)說其表面用了24萬張24k金箔覆蓋。不過,這大金佛的歷史并不長,2000年才建造完成。我本身對佛像無甚興趣,對于這等現(xiàn)代人造佛像更是敬而遠之。
凡是佛像,大多建得又高又大,我想這一來是為了顯出人的渺小,讓人不由得對佛心生敬畏;二來是為了讓人采取仰望的視角,而佛則是在高處俯視眾生的姿態(tài)。而我站在山上遙望山腳下這尊金光閃閃的大佛,卻來了一個大反轉(zhuǎn),反倒是佛顯得渺小,我倒成了俯視姿態(tài)。心中不免覺得有趣。
距離涼亭不遠便是山頂,千佛山的山頂很局促,幾乎沒有人造的觀景平臺,幾十名游客都會顯得擁擠。這一點出乎我的意料。在山頂稍作停留我便匆匆下山。
老舍故居
從千佛山下來,時間還不到中午,我當即決定趕赴此次山東之行的另一個行程——參觀老舍先生濟南故居。
老舍的散文《趵突泉》因編入教材而廣為人知,他在文中開篇便說:“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濟南的三大名勝?!崩仙釋︴劳蝗涣哔澝乐~,他說:“設(shè)若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了一半的美。”而我卻覺得,設(shè)若沒有老舍的這篇文章,何止是趵突泉,濟南的三大名勝定會丟失一半的游客。
所以,到濟南別的地方可以不去,老舍的故居一定要來。這里需要提醒外地游客的是,老舍故居位于歷下區(qū)南新街58號,由于是老居民區(qū),所以前往此地的道路十分狹窄,是只容得下一輛汽車通行的單行道,且停車極為困難,推薦打車前往。
老舍先生于1930年7月到濟南的齊魯大學(xué)任教,1931年7月,回北京與胡絜青結(jié)婚之后又回到濟南,租下這處小院,一住就是3年,直到1934年前往青島赴山東大學(xué)任教才離開濟南。
前前后后加起來,老舍在濟南生活了四年多的時間。這期間,他的第一個兒子出生,生活和事業(yè)上結(jié)交了不少新朋友,濟南的風(fēng)土人情為他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在其《吊濟南》一文中,老舍深情地說道:“時短情長,濟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鄉(xiāng)。”
老舍先生在濟南寫下不少名篇。比如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散文作品也有不少,比如《大明湖之春》、《濟南的秋天》、《濟南的冬天》。
來老舍故居的路上我心中就暗自疑惑——為何他在濟南寫了春天、秋天和冬天,卻唯獨沒有寫濟南的夏天?帶著這樣的疑惑,我翻閱大量資料,終于找到個中緣由——因為濟南的夏天實在太熱了,而老舍先生的避暑方式就是“家里蹲”,足不出戶自然也就無法領(lǐng)略濟南的夏天是何等景況。
我這個結(jié)論當然是有根據(jù)的,有老舍在濟南期間所寫《避暑》一文為證。在文中他寫道:“所以我的避暑方式便很簡單——家里蹲。第一不去坐火車......第二不扶老攜幼去玩玄......第三不用搬家......”
說回故居。小院不大,進門是老舍先生的半身雕像,雕像后面是一面影壁墻,北屋是臥室和書房,東屋現(xiàn)今是一間小書店,售賣老舍的著作及其相關(guān)書籍。西屋是展廳,講述老舍與濟南的故事。
院子當中長著一棵石榴樹,十分矚目,此時剛剛進入果期,石榴已長成拳頭大小,滿樹的果實讓人感受到勃勃生機。
我在小院停留的時間不長,有一半的時間花在了那家小書店里,書店空間有限,約摸容得下十幾人,騰挪起來摩肩擦踵,但人人都興致盎然,翻閱著書架上老舍的著作。最后,我買了一個裝有《貓城記》、《濟南的冬天》以及老舍徽章的禮盒便匆匆離去。
大明湖
老舍寫過《大明湖之春》,但他筆下的大明湖十分不堪。濟南的春天多狂風(fēng),大風(fēng)一吹,地暗天昏。而他眼中的大明湖:“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p>
彼時的大明湖,水渾、壩多,湖不成湖。但那畢竟是過去的大明湖了。如今濟南把它當作三大名勝之一來經(jīng)營,景色自然已經(jīng)大為改觀。至少我當日所見的“大明湖之夏”,是既“大”又“明”也“湖”了。
我從北門進入,沿著湖岸走,一路柳樹成蔭,長長的柳條從樹上垂下來,簡直要伸到湖里去。向湖中望去,遠處可見大片大片的荷葉。雖說當日天氣炎熱,但走在湖邊偶爾還能感到徐徐微風(fēng)從湖面吹來。
向東走沒多遠有座橋,過了橋就是湖的南岸,那里明顯地要比北岸更熱鬧。若問何故?我覺得那必然跟瓊瑤筆下那位大明湖畔的“夏雨荷”有密切的關(guān)系——“夏雨荷”的花燈就在大明湖的南岸。
據(jù)說,瓊瑤一生從未到過大明湖,然而卻能夠憑空刻畫出夏雨荷這么一個悲情決絕讓人難忘的女性角色,又因為影視劇《還珠格格》的熱播而廣為人知,讓大明湖成為一代人向往的打卡地。對濟南來說,實在功不可沒。
瓊瑤的一生恰似其筆下的女性角色,愛得轟轟烈烈,愛得死去活來。最終選擇自我了斷,“翩然”離去。用湯顯祖《牡丹亭》里標準來看,大抵算得上是“情之至也”。
瓊瑤走了,但她卻為濟南的大明湖留下了抹不掉的浪漫色彩?!跋挠旰伞弊匀皇羌俚?,但假到能夠為大明湖增色創(chuàng)收,假的也便成了真的。君不見“蕭峰跳崖處”、“武松打虎處”都能夠作為招攬游客的噱頭,人家夏雨荷不過在大明湖的南岸建座花燈有何不可?
不過夏雨荷吸引的更多的還是女性,大概因其對愛情的忠貞不渝讓女性同胞們感同身受。我這個大老爺們自然興趣不大,只是遠遠忘了那數(shù)米高的花燈一眼便別其而去。
趵突泉
從大明湖的西南門出去,門口停著許多拉客的電動三輪車,俗稱“三蹦子”。我見那些三蹦子都裝飾成一副模樣,還以為是一種官方的組織,于是上前詢價,大爺張口要30塊錢,我討價還價到25塊。上車坐定,一路在人群和車流中穿梭,不到十分鐘的工夫就到了趵突泉的北門。
老舍寫《趵突泉》,開篇就對景區(qū)南門的臟亂差大發(fā)牢騷——“這塊地方已經(jīng)成了個市場。南門外是一片喊聲,幾陣臭氣,從賣大碗面條與肉包子的棚子里出來?!蹦祥T如此,北門又如何呢?
您猜怎么著,快一百年過去了,趵突泉的北門竟然跟老舍筆下的南門是一副德行!
地攤擺得遍地都是,小攤販的吆喝聲不絕于耳,賣炸串、烤腸的三輪車擠成一片,劣質(zhì)食物的味道撲鼻而來。那邊因為討價還價吵了起來,那邊又因為游客踩了小販的攤子罵了起來。烈日炎炎之下,人群中不時散發(fā)出陣陣汗臭。從視覺到聽覺、嗅覺,全部的感官接收到的刺激就沒一種讓人好受的。
要我說,趵突泉壞就壞在這門口上,先不說泉的好壞,光是這門口的“自由市場”就大煞風(fēng)景,先給了人糟糕的第一印象,還沒進門就打起了退堂鼓。
趵突泉畢竟是濟南三大名勝之首,加上正值暑假,園中游客如織,大多為家庭出游,孩子們嬉戲打鬧,大人們高聲呵斥,實在讓人靜不下心來享受美景,我只顧一路向前,直奔那著名的三個泉眼而去。一路泉水清澈見底,水中的魚兒看得清清楚楚,倒也賞心悅目。
終于,到了那三個“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縮”的泉眼。那里早已被游客圍了個水泄不通,只能從人群的縫隙中才能得見那“天下第一泉”。
我對這三個泉眼,既沒有終于得見的欣喜,也沒有不過如此的失望。趵突泉的名氣很大,但只論觀賞性實在欠佳。它真正的力量并不在表面,而是內(nèi)在的“自然的偉大”。老舍說:“只是自然有這樣的力量!”你唯有盯著它看上片刻,看到神醉心往,看到想入非非,才能感受到一種冥冥的力量。
趵突泉啊趵突泉,百聞不如一見,見過再也不見。
離開趵突泉,我驅(qū)車前往泰安,第二天一早登了泰山,下山之后感到勞累疲乏,原計劃的曲阜孔廟行程只得作罷。在濟南一日游覽了三大名勝,也算不枉此行。故作此文為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