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照顧女兒月子,3000給兒媳請保姆,幾年后回去養(yǎng)老,兒媳:找你女兒吧
“偏心不怕明著來,就怕裝糊涂。”
這話我年輕時聽鄰居老太太說過,覺得太刻薄。
可如今我親身經歷了一場“養(yǎng)老風波”,才明白,有些偏心,不是無意,而是根本不把你放在心上。
我叫周曉晴,今年三十五歲,是一名小學老師,性格溫和,做事有條理。
我和丈夫林浩結婚七年,有一個六歲的兒子。
林浩是做工程預算的,工作穩(wěn)定,人也踏實。
我們婚后一直住在市區(qū)的一套小三居,是婚前共同貸款買的,日子雖不富裕,但也算安穩(wěn)。
林浩家里有一個姐姐林婉,比他大三歲,嫁得不錯,丈夫在銀行工作,家境優(yōu)渥。
婆婆王秀蘭是典型的“重女輕兒”型母親,嘴上說“兒媳也是女兒”,實際處處偏心女兒。
七年前,我生孩子坐月子,身體虛弱,希望婆婆能來幫忙照顧。
結果她說:“婉婉也快生了,我得去她那邊住?!?/p>
然后塞給我們三千塊錢,說是“請個保姆吧,我也盡力了。”
我當時心里不是滋味,但想著她年紀大了,兩邊跑也辛苦,就忍了。
請了個育兒嫂,雖然專業(yè),但總覺得缺了點親情的溫度。
而林婉那邊,婆婆一住就是兩個月,端水喂飯、洗衣做飯,事無巨細。
林婉在朋友圈曬合照:“有媽在,月子像度假。”
我看著照片,心里一陣發(fā)涼。
幾年過去,婆婆身體漸漸不如從前,腿腳開始不利索。
去年冬天,她突然打電話來:“曉晴啊,我身體不太好,想搬到你們那邊住,你們方便吧?”
我愣了一下:“媽,您不是一直住在姐姐家嗎?”
她語氣一變:“婉婉家孩子大了,也忙,我住著不方便。你們家孩子上學了,我也能幫著接送。”
我笑了笑:“媽,我們家也挺忙的,您要不還是找姐姐吧?”
她沉默了一下:“你是我兒媳婦,我住你們家不是應該的嗎?”
我語氣平靜:“媽,當年我坐月子,您說姐姐更需要您,給了我三千塊請保姆?,F(xiàn)在您需要人照顧,我也只能請保姆?!?/p>
她在電話那頭愣住了,半晌才說:“你還記著那事?。俊?/p>
我笑了:“媽,我不是記仇,只是記賬。親情不是單向的,您當初怎么選的,現(xiàn)在就該怎么承擔。”
她掛了電話,幾天后聽說她搬回了老家,請了個護工照顧。
林浩問我:“你是不是太冷淡了?”
我看著他:“浩子,你知道我不是冷淡,是心涼了?!?/p>
他沉默了,沒再說話。
幾個月后,婆婆生病住院,林婉在朋友圈發(fā):“照顧老人真不容易。”
我看著那條動態(tài),心里沒有怨,也沒有恨,只是覺得一切都剛剛好。
故事的最后,我只想說:“親不親,行為見?!?/p>
誰若只在自己需要時才想起別人,那就別怪別人在你落難時轉身離開。
做人不能只圖眼前的“捷徑”,親情也不能只靠嘴巴維系。
誰真心,誰假意,時間最清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