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里藏著兩樣 “頂流”—— 烤鴨油光锃亮,咬一口流油;炸醬面醬香繞梁,拌一筷子饞人??善婀值氖?,烤鴨在南方的商場里開得火熱,炸醬面卻像 “水土不服”,別說遍地開花,連找家正宗的都難。
按理說,這面滑溜溜的,醬香噴噴的,咋到了南方就 “沒市場”?老北京人喝著豆汁兒琢磨:“可能是咱這面太‘挑’,南方人不稀罕。” 細(xì)究下來,這 4 個原因,說透了它在南方 “難扎根” 的真相。
一、精致得有些 “端著”,南方人嫌它 “中看不中吃”
北京的炸醬面端上桌,先看 “排面”:青瓷小碟擺一圈,黃瓜絲綠得發(fā)亮,豆芽白得通透,香蔥碎撒得勻勻的,單看賣相像幅小畫。老北京人說這是 “講究”,可在南方人眼里,多少有點(diǎn) “華而不實(shí)”。
你瞧:面就那么一小撮,堆在碗底像座小尖山,拌勻了也就夠成年人塞半飽;菜碼看著多,實(shí)則全是素菜 —— 黃瓜、豆芽、心里美蘿卜,頂多再來點(diǎn)黃豆,想找片肉?難!南方人吃面圖個 “實(shí)在”,重慶小面得有牛肉粒,武漢熱干面得加鹵蛋,蘇州奧灶面得臥塊燜肉,哪見過光吃素菜碼的?
有南方朋友吐槽:“30 塊錢買了碗‘蔬菜開會’,面沒吃飽,菜倒嚼了一嘴。” 這精致得像藝術(shù)品的擺盤,在講究 “管飽” 的南方食客這兒,反倒成了 “減分項(xiàng)”。
二、醬料沒個 “準(zhǔn)譜”,想復(fù)制太難
炸醬面的魂在醬里,可這醬偏偏沒個 “準(zhǔn)譜”。老北京人常說 “一家一醬”,爺爺傳的方子和鄰居家的秘訣,可能差著半鍋調(diào)料。
有的醬偏甜,黃豆醬里摻了冰糖,炸出來帶著蜜香;有的醬帶點(diǎn)辣,炸時(shí)扔了干辣椒,吃著直咂嘴;還有的醬 “重口”,除了五花肉丁,還加了豆瓣醬、甜面醬,咸得配著面才敢咽。別說南方人學(xué)不會,就連北京本地,胡同口那家和巷尾鋪?zhàn)拥尼u,味道都能差出 “一條街”。
南方的面講究 “標(biāo)準(zhǔn)化”:蘭州拉面的湯得用牛骨熬 8 小時(shí),沙縣小吃的花生醬比例固定,湖南米粉的剁椒辣度統(tǒng)一。食客想吃,隨便找家店都差不離??烧ㄡu面呢?今天吃著香,明天換家店可能就覺得 “不對味”,連回頭客都難攢,更別說在南方鋪開了。
三、性價(jià)比實(shí)在太低,南方人覺得 “不值”
南方人第一次吃炸醬面,常被那大碗唬住 —— 碗口比臉還大,底下的面卻只鋪了個底,拌勻了夠不夠塞牙縫都難說。問價(jià)格,30 塊起步,貴的能到 40 塊,這讓吃慣了 “實(shí)惠面” 的南方人咋舌。
你看南方的面:武漢熱干面 5 塊錢一大碗,芝麻醬拌得勻,加根油條才 7 塊;重慶小面 8 塊錢,麻辣鮮香,碗底沉著肉末和豌豆;就算是講究點(diǎn)的蘇式湯面,15 塊錢也能吃到燜肉、爆魚、青菜 “三澆頭”。對比之下,炸醬面那點(diǎn)面、幾碟素菜,賣 30 多塊,實(shí)在讓人覺得 “花得冤”。
有廣東食客算過賬:“40 塊錢吃碗炸醬面,夠我買兩斤排骨燉湯了,全家人都能喝上?!?這性價(jià)比,在 “精打細(xì)算” 的南方市場,確實(shí)沒啥優(yōu)勢。
四、南方面食 “太能打”,它擠不進(jìn)市場
南方的面攤,早就把 “接地氣” 刻進(jìn)了骨子里。早上六點(diǎn),巷子里的面香能飄出半條街:
武漢人端著熱干面蹲在路邊,芝麻醬拌得呼嚕響,5 分鐘解決早餐;成都人坐在蒼蠅館子,等一碗擔(dān)擔(dān)面,紅油汪汪的,肉末撒得足,10 塊錢吃得冒汗;杭州人愛片兒川,雪菜、筍片、肉片炒得香,面湯都能喝光,12 塊錢暖乎乎。
這些面各有各的味,卻有個共同點(diǎn):便宜、管飽、有煙火氣。反觀炸醬面,30 多塊錢吃個 “精致寂寞”,味道還沒個準(zhǔn)頭,在南方這 “面食江湖” 里,實(shí)在排不上號。
其實(shí),炸醬面在北方火,靠的是 “情懷”—— 胡同里的老味道,配著北冰洋汽水,是北京人從小到大的記憶??傻搅四戏?,沒了這份情懷加持,它的 “講究” 成了 “矯情”,“獨(dú)特” 成了 “麻煩”,價(jià)格還不占優(yōu),自然難成氣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