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戰(zhàn)爭期間,日軍在中國犯下累累罪行。當年隸屬日本陸軍兵器行政本部的第九技術研究所(又稱登戶研究所),暗中進行了很多見不得人的罪惡勾當。日軍在這里研究如何進行間諜及暗殺活動、如何偽造法定貨幣、如何進行細菌戰(zhàn)等。位于日本神奈川縣明治大學的登戶研究所遺址,見證了這一段鮮為人知的罪惡歷史。
據(jù)明治大學和平教育登戶研究所資料館總務部職員塚本百合子介紹,登戶研究所始建于1937年,研究范圍包括各種諜報武器和生化武器等。其中,登戶研究所第二課在這里研制各種毒藥,為研究毒性,在臭名昭著的731部隊頭目石井四郎的協(xié)助下,相關人員還前往中國,進行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
明治大學和平教育登戶研究所資料館總務部職員 塚本百合子:當時毒物武器研究的主任伴繁雄在戰(zhàn)后不久曾對人體實驗作出證言。這是他的證言。他說“人體實驗開始了,一開始有抵觸,但習慣之后就成了一種‘興趣’。為確認自己研發(fā)的藥物效果,實驗的對象是戰(zhàn)俘”。
明治大學和平教育登戶研究所資料館還展出了石井四郎發(fā)明的所謂“石井式濾水器”,使用濾水器的目的對外宣稱是讓日本士兵喝上干凈水,實際是為細菌戰(zhàn)做準備。
明治大學和平教育登戶研究所資料館總務部職員 塚本百合子:在他(石井四郎)發(fā)動鼠疫、霍亂等細菌戰(zhàn)時,不知情的日軍士兵可能也會感染疫病,喝下被污染的臟水,患上鼠疫或霍亂。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fā)生,他企圖用這個過濾器裝置,把被鼠疫或霍亂病菌污染的水變成安全水。換句話說,要進行細菌戰(zhàn),這種裝置不可或缺。
日本戰(zhàn)敗投降后,有關登戶研究所的罪證被焚毀。然而,當時的一名打字員將一份珍貴資料保存下來,并于戰(zhàn)后公開。這份名為《雜書綴》的筆記內容也成為揭露登戶研究所罪惡歷史的有力證據(jù)。
明治大學和平教育登戶研究所資料館總務部職員 塚本百合子:從這些記錄中能看出一件事,那就是當時購買了大量冰塊,不論夏天還是冬天,始終都在大量采購。這說明了什么?實際上這里進行的是氫氰酸相關的研究。氫氰酸在常溫下會迅速揮發(fā)成為毒氣,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必須持續(xù)使用冰塊冷卻。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需要常年大量采購冰塊。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