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慣子如殺子?!?/strong>
父母對兒女的愛,本是世間最純粹的情感,可若失了分寸,愛便成了害。
多少父母傾盡所有,換來的不是感恩,而是理所當然的索取;
人到中年才明白,兒女若伸手要這兩樣?xùn)|西,務(wù)必狠心拒絕。
給得越多,怨得越深,最終親情變仇人。
1、要錢要多少給多少,心腸太軟反害了他們
《圍爐夜話》有言:“人不儉而不立?!?/strong>
金錢,是生活的底氣,卻不是縱容的資本。
父母若對兒女有求必應(yīng),只會讓他們喪失謀生的能力;
子女若習(xí)慣了手心向上,終將變成啃老的寄生蟲。
真正的愛是教他們?nèi)绾慰孔约喊讶兆舆^明白。
曾聽聞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對夫妻,經(jīng)營著一家小本雜貨鋪,平日里省吃儉用,只為給獨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孩子自幼被嬌生慣養(yǎng),要什么有什么,在銀錢方面更是從未受過約束。
進了書院后,他的開銷愈發(fā)驚人,吃喝玩樂樣樣追求高檔,每月的月錢如同流水般花光。
父母雖心疼銀錢,但想著孩子在外不能受苦,每次都咬咬牙滿足他的要求。
書院結(jié)業(yè)后,孩子不愿謀取差事,嫌謀生辛苦,依舊心安理得地向父母伸手要錢。
父母苦口婆心地勸他出去闖蕩,自力更生,可他卻充耳不聞,還責(zé)怪父母不夠疼愛他。
有一天,他突然向父母索要五十兩,說是要和友人合伙經(jīng)商。
父母深知兒子生性浮躁,怕他上當受騙,便拒絕了他的要求。
沒想到,兒子竟因此大發(fā)雷霆,不僅摔砸家中器物,還口出惡言,指責(zé)父母吝嗇,枉為他的親生父母。
那一刻,這對夫妻望著眼前陌生又蠻橫的兒子,淚如雨下,滿心懊悔。
他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含辛茹苦養(yǎng)大的孩子,竟會因為錢與他們反目成仇。
《朱子家訓(xùn)》有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舍得讓兒女吃苦,是為人父母真正的遠見。
人要經(jīng)歷過生活的磨礪,才能頂天立地。
父母若心腸太軟,兒女便學(xué)不會珍惜;
一味地滿足,只會養(yǎng)出貪得無厭的性子。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子女把父母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
給孩子留條自己走的路,該他們自己掙的,就讓他們伸手去夠。
自力更生的能力是父母能給的,比錢更長久的底氣。
2、要自由要多少給多少,心理未成熟的放縱
《禮記》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義?!?/strong>
孩子的世界里,對錯、邊界、責(zé)任這些事,不是天生就懂的。
父母若放任不管,兒女便容易迷失方向;
子女若過早自由,往往釀成無法挽回的苦果。
民國時期,有位書香門第的少爺,名叫周世良。
其父周老爺是前清舉人,家風(fēng)嚴謹,但對獨子極為寬容,認為“孩子天性不可束縛”。
周世良十六歲時,沉迷交際舞廳,夜不歸宿。
周老爺雖憂心,卻總說:“年輕人,玩玩無妨。”
后來,周世良結(jié)交了一群紈绔子弟,染上惡習(xí),家產(chǎn)敗光,最終流落街頭。
周老爺臨終前老淚縱橫:“我給了他自由,卻害了他一生?!?/p>
《孟子》有言:“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strong>
教育孩子,首先要讓他們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心里有譜。
為人做事有分寸,不會亂來,才能讓人覺得可靠。
他們能管住自己,不被一時的欲望牽著走。
該做的事,不用催,自己會去做;
不該碰的東西,能忍住,不會因為好奇或貪心闖禍。
這樣的孩子,少走彎路,父母也少操心。
日子久了,這種踏實會變成他們的底氣,讓他們在人生里走得穩(wěn),走得順。
《戰(zhàn)國策》有言:“父母之愛子 則為之計深遠?!?/strong>
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
但愛,需要智慧,更需要邊界。
當兒女向你索要無度的金錢和毫無節(jié)制的自由時,請堅定地說“不”。
因為,真正的愛,是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