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薩爾樂團”44類300余件珍稀樂器首次集結(jié),奏響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鷹笛高亢,回蕩著雪域高原的遼闊;扎念琴悠揚,訴說著青藏大地的深情;龍鼓震蕩,喚醒了青稞田的春雷;牛角琴嗚咽,寄托著高原牧人的夢想……每一件樂器,都是穿越時空的文化信使。
8月14日,“大美青海?江源玉樹”的夜空被一場震撼心靈的音樂會璀璨,“格薩爾樂團”44類300余件珍稀樂器首次集結(jié),奏響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這不僅是國家級藏族文化(玉樹)生態(tài)保護區(qū)通過驗收后的首場獻禮,更是一件件古樂器的史詩級重生。
鐵笛穿云,激蕩著賽馬的蹄風;口弦顫裊,縈繞著牧人相思的月光;根卡婉轉(zhuǎn),低徊著人間的夢想;藏蘇納渾厚,回蕩著歷史的鏗鏘……這些曾散落于牧帳、田間、寺院、深山的樂器,歷經(jīng)一年多的“搶救式集結(jié)”,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一級作曲家扎西多杰的帶領(lǐng)下,翻越巴顏喀拉山,溯源瀾滄江峽谷,在古籍殘頁和老藝人的記憶中搜尋線索,最終讓44類瀕臨失傳的樂器得到搶救式保護,重現(xiàn)舞臺。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鷹笛傳承人才旦撫摸著以禿鷲翅骨制成的笛管:“它們曾屬于牧羊人,是云端的語言。若再晚十年,無人識得它的音律。”藏蘇納大師多吉凝視著形制奇特的銅管:“先民用它召喚戰(zhàn)神格薩爾,今日我們用它召喚民族的魂?!?/p>
從彈撥的扎念琴到拉弦的根卡,從混郁的陶鼓到清脆的揚琴,300余件樂器構(gòu)成一部“活態(tài)藏族音樂百科全書”,更是我國迄今體系最完整的藏族傳統(tǒng)樂器集成式的舞臺呈現(xiàn)。
三江之源,亦是史詩之源。格薩爾樂團在雪域高原的誕生,具有多重意義——活態(tài)傳承的創(chuàng)新:樂團融合老中青三代63名演奏者,既有花甲藝人,亦有牧區(qū)青年,以“師帶徒”模式延續(xù)千年技藝;文化基因的解碼: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攜手西藏大學專家,將口傳旋律轉(zhuǎn)化為樂譜,建立首個藏族古樂器活態(tài)音庫;生態(tài)保護的實踐:樂團演出融入江源生態(tài)的主題,星空音樂會、國際影像周等活動互動,使文化遺產(chǎn)成為生態(tài)旅游的“靈魂”。
保護文化遺產(chǎn),就是守護文明的基因庫。
格薩爾樂團承載的三大歷史使命:搶救性保護——玉樹曾建立格薩爾說唱藝人檔案,錄制神授藝人史詩,樂團則補全了“音聲遺產(chǎn)”的最后拼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聚——吟誦千年史詩,讓無界的音樂成為民族團結(jié)的精神紐帶;國際性對話——傳統(tǒng)亦是世界語言,在樂聲中,讓世界看見玉樹、看見藏文化、看見豐富璀璨的中國。
演出落幕,格薩爾王雕塑在月光中靜默如山,鷹笛的余音縈繞在江源玉樹的星空,與高原大地的夜霧交融。老藝人輕觸達瑪茹鼓面,對年輕樂手低語:“我們奏響的不是音符,是祖先的心跳?!?/p>
44種樂器不再是散落八方的沉眠古物,而是被喚醒的雄鷹、駿馬、野牦牛、白海螺,也是山間明月、林下清風、江源流水、小草呢喃……它們不再是博物館里凝固的標本,而變成有生命力的旋律,是牧人的心聲、時代的號角、文明的代碼、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
(文/圖:大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