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以“十二日戰(zhàn)爭”結束快兩個月的背景下,美國《外交雜志》、“阿拉伯防務”網站和《以色列時報》,近日均開始討論,以色列正籌備發(fā)起第二次大規(guī)??找u,進一步打擊伊朗軍事和軍工目標的話題?!白羁?月底,最有可能在今年12月”的猜測,得到了多方認可。
▲以色列似乎正在籌備第二次空襲
我們在六月末伊以沖突剛結束時,就提到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因為以色列實際付出的代價并不大,特別是有人戰(zhàn)斗機毫無損失,而伊朗核工業(yè)卻全軍覆沒,防空系統(tǒng)也損失慘重。此外,伊朗打出去的400多枚遠程導彈,除了消耗以色列大量防空/反導導彈之外,并沒有真正值得稱道的戰(zhàn)果,同時西部軍工產業(yè)卻在廉價制導炸彈的轟擊下,基本癱瘓。更重要的是,以色列還有美國軍工產業(yè)的全力支持,防空/反導體系恢復極快,伊朗補充彈道導彈的速度根本跟不上。
▲伊朗彈道導彈的戰(zhàn)果其實并不是特別大
一旦以色列補足倉庫內的防空/反導彈藥和精確制導炸彈,第二次大規(guī)模空襲就只是時機問題。這也符合以色列國力有限,無法一波推倒對手,往往是一輪又一輪高強度突擊,反復削弱對手至沒有威脅的慣用操作。因此,伊朗唯一的機會,就是利用首次彈道導彈集群突擊的影響力,抓住第一次空襲結束后相對較長的和平間隔,不惜一切代價,找到應對以色列F-35I的辦法。否則,隨著空襲間隔越來越短,本來內部就矛盾重重的伊朗,造血能力會越來越差。
▲F-35的威脅如芒在背
然而,距離“十二日戰(zhàn)爭”結束快兩個月了,伊朗取得的突破屈指可數(shù)。目前最有價值的一點,是伊朗議會同意大幅提高軍費開支(從不到200億美元飆升到460億美元),主要用于提升國產軍事裝備水平,還提出了要打“十年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構想。然而,自吹自擂的“國產防空系統(tǒng)擊落四架F-35I”沒有價值,當伊朗彈道導彈產能、防空導彈質量,無法在短時間取得突破,問題就沒有解決。美國“Military Watch”網站倒是很神秘地表示,觀察到伊朗完成S-400首輪測試,但并沒有可靠的證據(jù)。
▲S-400交付總得有些痕跡,而目前并未看到
俄羅斯媒體聲稱“紅旗-9BE已經交付”,前兩天還有用瑞典“鷹獅”機群,來證明“40架殲-10CE交付伊朗”的囈語。就目前來看,伊朗應該沒有從中國獲得任何強勢防空武器,在政治上也沒有足夠鮮明地表態(tài)。意味著在俄羅斯仍然深陷戰(zhàn)爭泥潭的情況下,伊朗不可能獲得正面對抗第二次空襲的能力。最理想的情況,就是憑借俄羅斯提供的少量S-400和蘇-35,在相對安全的西部(超出以色列空軍常規(guī)打擊范圍)活動,維持對以色列戰(zhàn)機的一定威懾,不至于被徹底打穿。
▲殲-10C配合先進空空導彈,確實能對五代機造成一定威脅
不過,“十二日戰(zhàn)爭”初期,伊朗位于東北部的幾個關鍵防空陣地,均在以色列空軍抵達前,被潛伏武裝摧毀或破壞。在伊朗內部被以色列滲透成篩子(美國估計伊朗內部有大約兩萬臺“星鏈”)的情況下,少量高端裝備能否躲開地面偷襲,還是很難說的事情。此外,這次畢竟是以色列第一次大規(guī)模使用F-35I,缺乏經驗。第二次空襲中,面對進一步加強的F-35I,就算伊朗真有蘇-35和S-400,能不能有效殺傷也是未知數(shù)。
▲蘇-35的雷達和航電短板,用來應對五代機就比較勉強了
從技術上來講,伊朗唯一有效的選擇,就是竭盡全力,獲得一整套以五代機/反五代機為核心,大面積鋪開的先進作戰(zhàn)體系,來遏制受數(shù)量、航程制約的F-35I。哪怕只是部分遏制,內部能看到希望,就真的能堅持下去打“十年戰(zhàn)爭”,但伊朗目前距離這一點還非常遙遠,那就只能賭以色列不會輕易發(fā)起第二輪空襲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