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有時候挺奇妙的,明明大家坐在同一間教室里,吃著差不多的早飯,聽著差不多無聊的課,連發(fā)呆的姿勢都八九不離十。
可一到期末,成績單一出來,那幾個學霸的名字,總是像包租婆的嗓門一樣突兀又穩(wěn)定,永遠在最上面。
而你翻開自己的分數(shù),心情就像《大話西游》里的至尊寶,看著月光寶盒說:曾經(jīng)有一張滿分試卷擺在我面前,我沒好好答,等掛科了才后悔莫及。
很多人愛拿“智商”說事,好像學霸的腦袋里裝的是256G的固態(tài)硬盤,而我們用的是翻蓋諾基亞。
但真到初中這個階段,智商的差距真沒想象中那么大。
差距主要在于三樣:認知、努力、效率。換句話說,就是腦子里裝的是什么,手上干的是什么,以及干活的手速。
一、認知:腦子沒擰對方向,再快都白搭
先聊認知。一個人怎么看待學習,直接決定了他會怎么學。
學霸大多把學習當成投資,考高分是利息,考上好學校是本金翻倍,長遠收益是生活質(zhì)量升級。
而有些人,把學習當成臨時工——鐘點一到就打卡下班,下班之后就像倉鼠一樣滾進娛樂輪里,跑得飛快,但原地打轉(zhuǎn)。
我認識一個哥們,家境普通,智商正常,玩手機的速度比翻書還快。
他對學習的態(tài)度是“老師講啥我就記啥”,沒有任何額外的想法。結(jié)果到考試時,書是學完了,題型一換就卡殼,好比會做糖醋排骨,卻不會處理帶魚——原料換了,立刻手忙腳亂。
學霸的腦回路很簡單:上課是第一輪吸收,課前預習就是先把地打平,課后復習就是在地上種樹。普通學生只干第一步,剩下的兩步直接放棄。
就像蓋樓只打地基,永遠看不到樓房的影子。
二、努力:有些人喊得響,有些人干得狠
努力這個詞,已經(jīng)被雞湯文章用到?jīng)]感情了。
可真放在學校里看,努力的差距像早起和晚起的差距——看似只差一個小時,實際差了一天的節(jié)奏。
因為,學霸努力起來很“陰險”。
他們不見得天天學習到半夜,但一旦坐下來就能像《讓子彈飛》里的張麻子那樣掏槍——快、準、狠。
40分鐘的作業(yè),他們可能30分鐘就解決了,剩下10分鐘用來查漏補缺。
而有些同學,40分鐘的作業(yè)拖到兩個小時,中途還要喝水、看窗外、順手摸個手機,效率低得像撥號上網(wǎng)。
再者,努力還分“有效努力”和“裝樣子努力”。
有些人每天在書桌前耗著,翻書翻得震天響,腦子卻在想著晚飯吃啥。這種努力就跟跑步機上的運動一樣——你確實出了汗,但原地不動。
學霸的努力更像戶外長跑,雖然累,但每一步都往前。
三、效率:速度和結(jié)果成正比
效率是決定成績的分水嶺。
學霸的效率來自于方法。比如預習,他們不是簡單掃一眼課本,而是帶著問題去翻,哪段看不懂就做標記。上課時一對照,難點直接迎刃而解。
這樣一來,課堂吸收率接近滿格,課后復習就成了錦上添花。
普通學生的復習模式往往是“救火型”——考試前抱佛腳,臨時抱的還多是塑料佛,敲了半天不響。效率低到什么程度呢?
可能一晚上看了五個小時書,第二天只記住了昨晚泡的那包方便面。
更慘的是,低效的學習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學不進→時間變少→更慌→學得更差→更不想學。學霸則相反:學得快→有成就感→更想學→學得更好。
兩邊的差距,就這樣一點點拉開了。
如果真想追上學霸,那就別幻想一夜之間變成別人家的孩子。
1.認知升級:把學習當成投資,不是短期沖刺。想明白自己學是為了更大的自由,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
2.努力落地:每天定量、定時、定結(jié)果,減少無效的“陪伴式學習”。
3.效率提升:掌握方法,先預習再聽課,課后立刻復盤,把知識點關(guān)進腦子而不是筆記本。
當你在這三個方面都動真格時,差距就會開始縮小。它不會立刻消失,但你會感覺到自己在往上爬。
畢竟爬山的人都知道,最難的不是終點,而是邁出第一步之后不掉頭。
說到底,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光是成績單上的幾行數(shù)字,而是背后無數(shù)天的細微差別。學霸不過是把這些細微的優(yōu)勢,一點一點堆成了高墻。
你想翻過去,不用撞,也不用炸,只要一點點搭梯子,手腳并用,就能上去。
到那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學霸也不過是個普通人,只是普通得很認真,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