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歷史有深度也有趣
秦滅了六國,但是沒有全部消滅六國貴族,這些貴族們無時無刻不想著顛覆秦朝復辟六國。改朝換代之后,出現(xiàn)復辟運動是再正常不過的,清朝末年,張勛就搞過一次清帝復辟運動。但是秦的特殊之處在于,它的復辟與反復辟斗爭,明顯帶有“路線斗爭”的味道
公元前226年,燕國剛剛被滅,統(tǒng)一戰(zhàn)爭還在進行時,最早被滅國的韓國貴族在其故都新鄭發(fā)動過武裝叛亂。參與者中就有后來為漢朝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張良。在秦帝國建立之后,張良還策劃了著名的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的事件。也正是由于張良一直以來秉承貴族復辟的主張,這與漢帝國承襲秦制完全背道而馳,因此劉邦對張良從始至終都是用其“智”但不用其“志”的態(tài)度——他始終只是作為劉邦的高級顧問,在漢定天下之后,張良也就逐漸淡出漢帝國的政治舞臺了,這都是后話。
秦律
相比于北方的五大戰(zhàn)國來說,江淮流域的楚國故地局勢更加動蕩不安。這主要是因為:其一自戰(zhàn)國以來,齊燕韓趙魏五國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變法,雖然不及秦國的變法深刻,但大致的方向是差不多的,貴族在其政治框架中的權重都已經被削弱不少,其中不少在前期就已經被邊緣化;民間輿論上,因為有本國變法“墊底”對《秦律》的接受程度比較高——《秦律》強調不存在法外之人、法外之地,這一點比強調貴族特權的所謂“王道”更加令人信服。
而楚國在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一直是封建制最為頑固的地區(qū),“吳起變法”事實上對楚國的改變非常有限,比如在秦末最為活躍的項氏貴族,在戰(zhàn)國時代,他們的封地就一直處于高度自治的狀態(tài),楚國貴族在自己的封地往往是樹大根深,完全壟斷了當?shù)氐纳酱?、田地、人口等等重要資源,中央政府沒有這些數(shù)據國家管理就無從談起。當?shù)匕傩找矔︻I主有超越國君的忠誠度。
其二,秦的滅國大戰(zhàn),前后只用了十五年時間。帝國疆域大幅擴展超越了帝國的國家機器原本的承載力,這一點在疆域遼闊的楚國被滅之后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肚芈伞返暮诵氖紫仍谟凇爸喂佟?,除了對官員的賞罰、績效考核、行為規(guī)范有明確的規(guī)定之外,對官員的選拔、培養(yǎng)也有著嚴格的程序,這就保證了秦國官僚體制的整體質量?!盾髯印分杏袑η貒倭朋w制的描述:各級政府部門“百事不留”;部門間“恬然如無治者”;官員“出于其門,入于公門,歸于其家,無有私也”。
然而這種人才選拔、培養(yǎng)機制無法跟上版圖的擴張速度,更不要說,對基層官員而言還要面對完全陌生的民風、習俗。而且眾多地區(qū)的人口、田畝,連當?shù)卦械墓賳T都沒有數(shù)據。至此,任用部分六國舊官吏,甚至是老世族子弟,就成了唯一的選擇,否則你就得面臨無政府狀態(tài)。
如此一來,秦國官僚機構,特別是基層政權的質量以及對咸陽的忠誠度就必然會大幅下降。關于這一點,透過《史記》對劉邦等人在起事前的描述就能夠感覺出來,作為基層官吏,無論是蕭何、夏侯嬰亦或是劉邦,無論彼此之間如何講義氣,但于公而言,絕對談不上“出于公門,歸于其家,無有私事也”。
由此不難看出,作為帝國根基的《秦律》,其權威性一方面在秦二世登基后遭到了破壞,另一方面在基層也逐步被架空。
一方面六國貴族在不斷密謀復辟,另一方面秦廷內部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早在帝國建立之初,朝堂上就曾掀起過關于實行郡縣制還是封建制的“路線”大討論。從過往來看,秦上層的這一復辟趨勢其實可以說是由來已久,在秦王政登基之初,時任秦國丞相的呂不韋就曾企圖對始于商鞅的《秦律》進行修正:在法家中央集權的框架下,重新融入部分分封的元素。
這一次的復辟運動,最終釀成了秦國上層一次慘烈的政變,最終政變以秦王政一方獲勝結束,秦國路線重新回到法治的傳統(tǒng)軌道上。歸根結底,一武一文兩次復辟的根源還在于一個“利”字。
在秦帝國無論是做官還是做貴族都很累。秦的獎懲制度即便放到今天,也依然是非常公正的,依照秦律,秦的國家功勛體系幾乎涵蓋了社會的每一個階層。且依照秦法,個人待遇與爵位絕對掛鉤,爵位與功勞絕對掛鉤。
再者,秦的爵位體系也有別于山東六國。第一,依法受爵,非功不賞。你是否可以受賞,只取決于你是否立功,賞賜多寡,也完全依據《秦律》而定,多不了也少不了,只取決于對你功勞的量化計算。
第二,爵位不得世襲。自商鞅變法之后,秦國臣子中爵位得以世襲的只有一個特例,就是武成侯王翦,他的爵位傳給了他的長孫王離。但這個特例的前提是,山東六國中,三個是王翦滅掉的,而這其中滅趙、滅楚是秦國十五年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懸念最大的兩戰(zhàn)。魏國被王翦之子王賁所滅。
第三,雖然秦制并不吝惜爵位,但是要得到侯爵一級則非常困難,十五年的滅國戰(zhàn)爭,最終獲封侯爵的不過28人。后來的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為得到精英階層的支持,大肆封侯,使得漢帝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面臨勛貴集團尾大不掉,帝國內耗嚴重的問題。
此外,秦的爵位無論高低,都是虛封,雖然名為xx侯、xx伯,但是這并不意味受封者在這一地區(qū)有任何治權,而且爵位與官位并不掛鉤。也就是說,秦對于功勛,是“賞利不賞權”。你的功勛可以換來物質利益和榮譽,但是要做更大的官,管理更大的行政區(qū)劃,那只能取決于你的能力是否勝任,歸官員考核系統(tǒng)的管。
商鞅變法
對于秦的精英階層,在秦孝公和商鞅時代,這種體制給了布衣精英們前所未有的上升渠道??墒堑搅饲厥蓟蕰r代,布衣精英們早已實現(xiàn)階級跨。這個時候的秦制于他們而言,就太累人了。畢竟只要是人,都會趨向于“好逸惡勞”,勤勞永遠是被逼出來的。正是因為這個緣故,,秦廷前后兩次復辟運動才都能成勢。而巧合的是,呂不韋和王綰又都是以丞相身份向君主發(fā)難。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咸陽頒布了一道新的法令——“使黔首自實田”,即對全國土地狀況進行普查、登記。在農業(yè)時代,這其實就是對全民的資產調查。在商鞅時代,為了壓制封建貴族,秦法實行了土地私有化,國家采取授田制。到了秦始皇時代,授田制很可能已經松動,大族富戶對一般自耕農的土地兼并已經初露端倪?!笆骨鬃詫嵦铩闭轻槍@一趨勢所采取的應對手段。正是這一法令,引發(fā)了秦帝國的第三次復辟浪潮。
當年末,秦始皇在蘭池再次遭遇行刺,而且在秦嚴密的社會管控體制下,這次在帝國核心地帶對皇帝的刺殺行動,事后的調查竟然以一無所獲而告終。
三年之后,秦廷又一次掀起了郡縣制和封建制的大論戰(zhàn)。正是這次論戰(zhàn),徹底激怒了始皇帝,隨即啟動了焚書令,并且取消了博士官的議事制度。而正是這次激烈的反應促使儒家的博士淳于越、叔孫通、侯生、文通君孔鮒(孔子九世孫)的出走。同時逃亡的還有以盧生為代表的大批方士,只不過后者是因為“求仙問藥”騙了皇帝。
逃亡中的這兩撥人很自然的又和六國貴族攪在了一起,而且無論是儒生還是方士,雖然對于務實未必精通,但是對于輿論戰(zhàn)則是絕對的內行。于是,諸如“始皇死而地分”之類的流言便開始在帝國流傳開來。這樣一來,帝國內部的路線之爭就演變?yōu)榱藬澄颐堋?/p>
焚書坑儒
隨著政府介入調查,方士和儒生又開始相互檢舉揭發(fā),最終涉案人數(shù)達到了460多人。最終“焚書坑儒”的“坑儒”指的就是處死了這460多人,而這其中,絕大部分其實都是被儒生檢舉出來的方士?,F(xiàn)在看來,這的確很血腥,但是不要忘了,在后世朝代可是動不動就會連坐、砍頭甚至滅族的,而《秦律》對邢殺的限制恰恰是最嚴的。后世漢武帝的巫蠱之亂,直至明清時代的諸多大案,牽連人數(shù)往往都是數(shù)以千以萬計。
反過來講,秦的反復辟斗爭從朝堂的論戰(zhàn)最終演化為鐵血鎮(zhèn)壓,其實也說明了咸陽所面臨的壓力正在極速增大。國家內部表面統(tǒng)一,實則早已是暗流涌動。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就關注我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