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八月的風掠過日照的山海
為期四周的“小草學堂”暑期托管陸續(xù)結課
今年
由日照團市委、市文明辦、市教育局聯(lián)合
66個村居、社區(qū)里設立“小草學堂”
聯(lián)動32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和教師志愿者
45家社會組織、企事業(yè)單位、高校團隊社會化賦能
從手工紙漿里的環(huán)保密碼
到編程代碼中的思維啟發(fā)
從紅色故事里的精神火種
到視力檢測時的細致叮嚀
“小草學堂”為孩子們的假期描摹出七彩輪廓
它從簡單的暑期托管
成長為多元、開放、專業(yè)的暑期教育生態(tài)
以最生動的方式
詮釋著民生關愛的溫度與深度
成長樂園:讓暑期生活有“知”有“味”
七月的日照,暑氣蒸騰,而散布在城鄉(xiāng)角落的“小草學堂”里,卻涌動著陣陣歡歌。對于雙職工父母、外來務工家庭和困難家庭而言,這個堅持了17年的公益品牌,早已不是簡單的托管場所,而是孩子們夏日里的成長樂園,更是家長們心中的“定心丸”。
“孩子送到這里,我們上班才踏實”,在銀海社區(qū)“小草學堂”門口,家長李女士望著兒子跑進教室的背影,語氣里滿是感慨。今年全市66處“小草學堂”構成的“30分鐘服務圈”,像一張細密的網,將450余個村居社區(qū)納入其中。從東港區(qū)的繁華街區(qū)到莒縣的偏遠村落,孩子們只需步行片刻,就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暑期天地。
在這里,課業(yè)輔導不再是枯燥的任務。山東外國語職業(yè)技術大學志愿者韓天舒俯身講解數(shù)學題的身影,成了銀海社區(qū)最動人的風景?!半u兔同籠問題可以先畫圓圈當腦袋”,她在草稿紙上畫的簡易示意圖,讓抽象的公式變得鮮活。課間時,她膝頭攤開的繪本,又成了孩子們爭搶的“寶藏”。這種“課業(yè)輔導+特色課程”的雙線模式,既解了家長對學業(yè)的擔憂,又讓假期充滿趣味。
在莒縣劉官莊鎮(zhèn)竹園新村,“小草學堂”讓留守兒童的暑假有了色彩。宋初航的父親宋佰友每天打工歸來,總能聽到兒子講水果發(fā)電實驗的新奇:“以前總抱著手機,現(xiàn)在滿腦子都是課堂趣事?!蹦切┰谑止ふn上用廢舊紙箱做的機器人、在趣味運動會上“兩人三足”的歡笑,悄悄治愈了孩子的孤獨。
“零收費”的公益初心,讓每個家庭都能卸下經濟負擔。每班30人以內的小班制,4周的托管周期,細致的安排藏著對孩子的用心。當眼科醫(yī)生為石臼街道的孩子們檢查視力,當安全教練演示防溺水技巧,這些超越課本的守護,讓“看護”二字有了更厚重的分量。
從2009年“小草學堂”設立第一間教室,到如今遍布450余個村居社區(qū),十七年來“小草學堂”已累計招募4000余名志愿者,服務青少年超3萬余人次。這一個個數(shù)字見證著“小草學堂”從微小種子長成繁茂大樹的過程,不僅讓城鄉(xiāng)的孩子們在假期里有了求知的樂園,志愿者們在奉獻中收獲了成長的力量。
“點單”服務:匯聚合力賦能七彩課堂
今年的“小草學堂”,最亮眼的變革藏在一份“社會資源賦能服務清單”里。這份由團市委牽頭、45家單位共同參與的“課程菜單”,讓社區(qū)像“點菜”般選擇課程,徹底改變了以往“有啥學啥”的被動局面。從心理健康到環(huán)??破眨瑥姆沁z傳承到科學實驗,多元課程如調色盤般,為假期調出萬千色彩。
在尚德社區(qū),亞太森博(山東)漿紙有限公司帶來的“我是小小造紙家”課上,孩子們正驚嘆于廢紙重生的奇跡,他們親手體驗了從廢紙到紙漿,再到一張潔白新紙的奇妙過程,直觀地理解了“資源循環(huán)利用”的意義。
“我們希望通過這門成熟的課程,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環(huán)保的種子。這種結合企業(yè)特色的賦能方式,讓知識變得具體可感,也讓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有了溫度?!眮喬ㄉ綎|)漿紙有限公司企業(yè)社會責任部主任周文龍介紹道。
白云村的教室里,領航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老師正用繪本療愈法引導孩子。“每個人都會難過,就像故事里的小兔子”,簡單的比喻讓內向的孩子慢慢敞開心扉。這些經商業(yè)市場驗證的成熟課程,由麥田慈善基金會免費提供,授課老師均持專業(yè)資格證,讓“心理健康”不再是抽象概念。
“點單”的智慧,在于精準對接需求。北京路街道的孩子們選了游泳課與防溺水實訓,宋文軍教練帶著他們在泳池憋氣漂浮,又在課堂上模擬救援場景?!凹饶芡嫠帜軐W救命本事”,學員范雨辰的話道出課程真諦。這種“運動+安全”的組合,讓學習有了實用的底色。
日照愛爾眼科醫(yī)院的“小小眼科醫(yī)生”項目,是許多社區(qū)的“必點課程”。在海景社區(qū),醫(yī)院團隊帶來的不僅是視力檢查,更有“眼睛里的照相機”等趣味講解。當孩子們拿著自己的驗光報告,聽醫(yī)生說“少看手機多遠眺”,健康意識已悄然生根。
這份清單的魔力,在于打破資源壁壘。高校團隊的科學實驗課、社會組織的紅色教育、企業(yè)開發(fā)的職業(yè)體驗,以前分散的優(yōu)質資源,如今通過“點單”系統(tǒng)高效流動。“過去每周拼一兩節(jié)課就不錯,現(xiàn)在結合清單資源,輕松排滿三四節(jié)高質量課程。從零散到系統(tǒng),課程供給的變革背后,是社會力量協(xié)同育人的生動實踐”。尚德社區(qū)黨總支書記高麒瀅深有感觸。
志愿服務:青春之火點燃成長之光
在“小草學堂”的愛心方陣里,藏著最動人的堅守。32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與來自66所學校的教師志愿者的到來,讓這個夏天有了青春的溫度。他們中,有帶著專業(yè)技能而來的高校學子,更有懷揣熱忱的本地青年,他們始終用行動詮釋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
曲阜師范大學志愿者毛彤心的胳膊上,曾印著“彩虹色”的印記。為了上好“彩虹噴泉”實驗課,她提前十幾次調試比例,色素染黃了皮膚也不在意。即便發(fā)燒到38度,她仍堅持上完課才去輸液:“孩子們等著看彩虹呢?!边@份執(zhí)著,讓科學課成了最搶手的“爆款”。
在莒縣桑園鎮(zhèn),大學生志愿者王敏為7歲的男孩圓了一個小心愿。男孩的急診醫(yī)生媽媽連續(xù)三天未歸,他想讓屏幕里的小熊對媽媽說“加油”。王敏拉著孩子的小手敲下指令,當小熊的語音彈出時,男孩的笑像雨后的陽光。這種對細膩需求的回應,讓陪伴有了更深的意義。
山東科技大學的支教傳承,更是寫滿了堅守的故事。自2011年與嵐山區(qū)結緣,700余名志愿者接續(xù)奔赴,累計幫扶5000余名農村兒童。今年,渠陽倩和35名同伴再次出發(fā),“愿每一位支教者都能成為孩子們心中那盞不滅的燈塔,照亮他們前行的道路;愿每一份愛心都能匯聚成海,滋潤更多干涸的心田”,這種溫暖的奔赴,正是志愿精神的最好延續(xù)。
志愿者們的付出,換來了最純真的回饋。在劉官莊,孩子們把“老師笑起來像花朵”的紙條塞給山東大學的支教隊員;在嵐山區(qū),孩子們折的百合花里,藏著“明年還來嗎”的期盼。志愿者李子塵說,“服務基層不是口號,是看到孩子們追著問問題時,眼睛里的光。”
從簡單的陪伴,到專業(yè)的課程設計,志愿者們用青春書寫著堅守。正如他們的誓言:“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這把火,在十七年的傳遞中愈發(fā)熾熱,照亮了孩子們的夏日,也照亮了青年與社會對話的路徑。
微風拂過“小草學堂”的窗戶,孩子們的笑聲、讀書聲總是不時地傳出,課桌上的折紙鶴、實驗器材、繪本故事,都在訴說著整個夏天的故事。從解決“看護難”的初心,到“點單式”創(chuàng)新的突破,再到志愿服務的堅守,“小草學堂”這株扎根大地的植物,正生長出更繁茂的枝葉,用愛心為孩子們撐起一片晴空。
記者:黃建玲
攝影:范開元 冷炳豪 張笑梅 陳蕾
編輯:彭婷
審校:許芮
值班主任:王宗敏
盡在“日照日報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