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令人咋舌的新聞引發(fā)軒然大波:一名華人男子冒用日本人姓名,多次從美國大學借出珍貴中國古籍。
他以高超的手段用贗品歸還,真品則被偷偷帶回中國。日媒對此事的報道中,一句 “果然是個人才” 充滿諷刺意味,而這一事件背后,實則隱藏著諸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事件的主角,這位華人男子,其作案手段堪稱 “高明”。他精心偽裝成日裔學者,利用歐美圖書館員對日本姓氏的刻板印象,成功騙取信任,順利從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圖書館借出多本珍貴中國古籍。
這些古籍,有的已歷經六百年風雨,價值連城。借出后,他迅速使用專業(yè)設備進行掃描復印,制作出幾可亂真的贗品,在歸還時瞞天過海,而真品則被他設法帶回國內。
警方在調查中發(fā)現,其作案工具專業(yè)齊全,從工業(yè)級掃描儀到紙張做舊設備一應俱全,整個犯罪過程如同一場精心策劃的 “藝術品制作”。
從表面上看,似乎是華人男子成功 “智斗” 美國圖書館,將珍貴古籍帶回中國。但仔細剖析,這一行為絕非值得稱贊的 “壯舉”。
從法律層面講,無論古籍原本歸屬何處,在當前的國際秩序和法律框架下,盜竊行為都是不可原諒的。圖書館雖有監(jiān)管漏洞,但不能成為犯罪的借口。
從文化層面而言,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文化信任。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一直秉持著尊重與誠信的原則。
而該男子的行為,讓中國文化在國際上蒙羞,加劇了不同文化間的誤解與隔閡。日媒借此大做文章,在國際輿論場中抹黑中國形象,這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些古籍本就是中國的,被掠奪至海外,如今以這種方式回來無可厚非。這種觀點大錯特錯。
自近代以來,大量中國文物流失海外,這是一段充滿屈辱的歷史。但文物回歸需要通過合法、正當的途徑,如跨國追索談判、公益回購、數字化共享以及聯合研究等。
近年來,《永樂大典》數字化工程讓全球學者能夠免費查閱珍貴資料,這既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開放與包容,也在文化交流中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2025 年,戰(zhàn)國帛書回歸,2019 年,意大利歸還 796 件文物,這些成果都是通過外交協(xié)商、國際合作等正規(guī)方式取得的,這才是文物回歸的正道。
而依靠盜竊、欺詐等手段,不僅無法真正捍衛(wèi)文化尊嚴,反而會讓中國在國際輿論中陷入被動,讓海外華人的處境變得艱難。
此次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一方面,中國在加強海外文物保護與追索工作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文化尊嚴的維護和文化形象的塑造,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規(guī)則的制定,為文物回歸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另一方面,對于廣大民眾來說,要正確認識文物回歸的意義和途徑,不能被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左右,盲目支持非法行為。
文化尊嚴是靠文明的方式去贏得的,不是靠違法犯罪去踐踏法律和道德底線來實現的。
在文化保護的道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應肩負起責任,用正確的行動書寫中華文化的新篇章,讓文物通過合法、體面的方式回歸祖國懷抱,讓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