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繁忙的鐵路線最近處僅5.5米!在鷹潭站鐵路貨場防腐廠走行線與反發(fā)線的“夾擊”下,施工空間最窄處僅30米,最寬不過42米。就在這“螺螄殼”般的方寸之地,8月19日,由中鐵大橋局承建的江西鷹潭市信江南路延伸工程項目7號墩T構轉體橋迎來了驚心動魄的首次轉體挑戰(zhàn)。
在施工現(xiàn)場,各類鋼筋雖多卻碼放得規(guī)整,物資歸置井然有序。然而,即將進行轉體的7號墩轉體橋(長120米,寬32.5米)矗立其中,更顯其“龐然大物”的本色,幾乎填滿了有限的空間。
面對如此局促的場地,項目部書記黃雍指著整齊的鋼筋堆介紹:“場地確實非常緊張,把施工的物資材料擺放整齊,能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省空間!但技術方面就真有些棘手了,轉體半徑都不夠?!彼寡粤思夹g攻堅的壓力。
技術難點清晰而嚴峻:在完成第一次掛籃懸澆80米長度后,梁體與反發(fā)線的最小距離已壓縮至極限的5.5米,繼續(xù)施工將直接侵線。經(jīng)過技術團隊反復論證,一個“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巧妙方案出爐:先將已完成的80米梁體順時針轉體90度,為后續(xù)40米梁體的掛籃懸澆“讓”出寶貴的操作空間。這如同在狹窄的胡同里給一輛大卡車掉頭,角度必須精準無誤。
在這方寸之地,每一個動作都關乎成敗。大型機械設備難以施展,8號墩能用兩臺旋挖鉆同時作業(yè),到了7號墩,一臺就把地方占滿了。工人們化身“螞蟻搬家”的能手,按需將物資設備分批、小心翼翼地挪入場地。每一次吊裝、每一次焊接,都凝聚著“精細”二字,仿佛一群技藝精湛的工匠,在這狹小的舞臺上進行著毫米級的雕琢。
8月19日下午5時,轉體時刻終于來臨。隨著指揮員一聲短促有力的口令,2臺1000噸連續(xù)張拉千斤頂發(fā)出低沉的轟鳴,巨大的牽引力通過鋼索緩緩作用在龐大橋體上。時間仿佛被拉長,現(xiàn)場人員屏息凝神,看著橋體以肉眼幾乎難以察覺的速度,極其平穩(wěn)地開始順時針轉動。每一厘米的移動都牽動著現(xiàn)場人員的心弦。63分鐘,緊張得如同凝固的空氣。當梁體最終精準地旋轉到預定位置,鎖定成功的信號傳來,現(xiàn)場緊繃的神經(jīng)瞬間松弛,爆發(fā)出一陣低低的歡呼。汗水浸透工裝的工人們臉上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黃雍緊握的拳頭也終于松開。(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張翀 通訊員魏泉 張海濱 羅宏坤)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