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從特朗普嘴里說出來,帶著一股熟悉的“受害者兼預言家”的混合味兒,他最近對著鏡頭抱怨,說如果克里米亞是在他任上丟的,媒體準會追著他咬二十年,但當年在奧巴馬任上發(fā)生,媒體卻輕描淡寫。
這種對比與其說是為自己開脫,不如說是撕開了美國政治敘事中赤裸裸的雙標本質(zhì)。
特朗普的真正意圖,是想把自己包裝成“被迫收拾爛攤子”的實干家,而絕非承認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這一結(jié)果的合法性。
值得注意的是,他將克里米亞的面積與美國的德克薩斯州進行了對比,盡管其實際面積遠小于德州,這種夸張類比無疑是為了強化其言論的沖擊力。
但特朗普的這番言論,絕非一時興起的牢騷,而是為他在阿拉斯加會談后全盤接受普京條件所做的輿論鋪墊。
他向澤連斯基開出的價碼清晰得殘酷,放棄克里米亞,并以法律形式承諾永不加入北約。
這本質(zhì)上是一筆“甩包袱”交易,從戰(zhàn)爭泥潭抽身,轉(zhuǎn)而集中戰(zhàn)略資源應對其視為首要競爭對手的國家,然而對烏克蘭而言,這無異于一道死刑判決。
總統(tǒng)澤連斯基的執(zhí)政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收復克里米亞”這一寫入憲法的國家目標之上。
歐洲盟友的反應則充滿了焦慮和無力感,多位歐洲領(lǐng)導人隨澤連斯基赴美,卻在白宮被冷落一旁。
德國總理雖公開表示“領(lǐng)土問題應由烏克蘭決定”,但私下卻警告基輔“不要得罪特朗普”,因為歐洲無力單獨承接這個“爛攤子”。
歐盟承諾的新一輪對俄制裁至今未見草案,軍援資金縮水,深刻暴露了歐洲在安全自主問題上的戰(zhàn)略缺陷。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白宮目前重點考慮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會談,而這里正是1994年那份《布達佩斯備忘錄》的簽署地。
若峰會在此舉行,等于打臉烏克蘭,時刻提醒他們大國承諾的脆弱性。
整個事件仿佛一場“新慕尼黑陰謀”的重演,大國在小國缺席的情況下秘密商議其領(lǐng)土命運,只不過這次被交易的不是蘇臺德,而是克里米亞和烏克蘭的北約夢想。
特朗普的“媒體迫害論”,因此顯得格外刺眼,它提前預埋了推卸歷史責任的伏筆,試圖將一場戰(zhàn)略收縮包裝成個人委屈。
國際政治的殘酷性由此可見一斑,自主防衛(wèi)的決心與能力,才是唯一可靠的護身符,將希望寄托在別國身上,等同于自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