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世界格局再一次因烏克蘭局勢發(fā)生微妙變化。就在俄美阿拉斯加峰會剛剛落下帷幕之后,一場圍繞烏克蘭安全保障的新博弈全面展開。
根據(jù)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8月20日的權威新聞發(fā)布,北約32國防長正在就“烏克蘭安全保障”展開閉門視頻磋商,試圖在多方壓力下尋找某種“可持續(xù)”的安全機制。而就在同一天,俄羅斯聯(lián)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在公開場合重申,俄羅斯不會接受任何以維和之名進入烏克蘭的北約部隊。
烏克蘭安全困局:北約與俄羅斯的多重“拉鋸”
烏克蘭安全保障話題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在俄烏沖突持續(xù)三年多、歐洲地緣格局劇烈變化的背景下,逐步浮出水面。2022年以來,烏克蘭軍隊在西方支持下裝備升級,歐洲與美國共計向烏克蘭提供數(shù)百億美元的軍事與經(jīng)濟援助。
根據(jù)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今年更新的數(shù)據(jù),烏克蘭軍隊目前有超過40萬人實現(xiàn)西式標準武裝,遠超2014年危機爆發(fā)之初的水平。
北約自冷戰(zhàn)結束后經(jīng)過五輪東擴,成員國已達到32個,其中有16個是蘇東劇變后加入,基本完成對俄羅斯的“鄰國包圍”。而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意愿早已寫進憲法,這種直接向西方靠攏的姿態(tài),讓莫斯科始終如芒在背。
俄方多次公開表示,北約一旦駐軍烏克蘭,俄羅斯將在戰(zhàn)略上陷入極度被動。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和外交部發(fā)言人扎哈羅娃在8月初的發(fā)言中,再次強調“任何北約軍事存在,都是不可接受的挑釁”。
“維和”還是“潛入”?梅德韋杰夫的強硬表態(tài)與俄方底線
8月20日,梅德韋杰夫在莫斯科的一次安全會議上發(fā)出強烈警告。他明確表示,俄羅斯對“北約維和部隊”進入烏克蘭的任何提議都持否定態(tài)度,無論是四州還是全境駐扎,哪怕只是象征性存在,都不可接受。梅德韋杰夫沒有區(qū)分這是個人觀點還是官方立場,但從此前的多次發(fā)聲來看,這已是俄羅斯高層的共識。
俄方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維和部隊人數(shù)有限,裝備通常不重,但一旦北約部隊以“維和”名義進入烏克蘭,后續(xù)將有大量“志愿者”“顧問”“技術團隊”陸續(xù)進場。俄羅斯情報部門警告,北約極可能借機對烏克蘭進行深度滲透,令烏克蘭事實性“北約化”。
普京團隊認為,一旦北約部隊在烏克蘭落地,俄方將在黑海、東歐方向完全失去戰(zhàn)略緩沖,俄羅斯將被“實質性包圍”,連最基本的安全底線都無法保障。
談判桌上的“新難題”:折中方案浮出水面
在阿拉斯加峰會閉幕后,俄美高層就烏克蘭安全方案進行了多輪磋商。美方提出,是否可以像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那樣,派遣多國“中立維和力量”進入烏克蘭,以保證?;鹋c安全。普京方面則給出了最新回應:俄羅斯原則上同意北約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但前提是烏克蘭不得加入北約,且北約成員國不能駐軍烏克蘭。
普京的表態(tài)實際上是“以退為進”,一方面讓美歐難以回絕,另一方面又提出一個技術難題——既要保障烏克蘭安全,又不能有北約駐軍,這讓談判桌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得不重新權衡。
8月20日晚,北約32國防長視頻會議繼續(xù)討論這一難題。西方媒體普遍認為,俄羅斯此舉是有意拉高談判門檻,試圖通過“出難題”來掌握主動權。法國《世界報》分析稱,北約如果無法提出一個令莫斯科滿意的新機制,俄烏停火就難以落地,而烏克蘭的安全也將繼續(xù)處于“無保障”的真空期。
中立國維和:現(xiàn)實中的“第三條路”?
在多輪博弈無果后,普京團隊拋出了全新的解決思路:如果北約和俄羅斯都不直接派兵,是否可以由不參與俄烏沖突的中立國家組建維和部隊?
根據(jù)8月20日俄外交部會議公開信息,這一方案初步設想由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部分中立國家抽調軍隊,組成國際維和力量,進駐烏克蘭指定地區(qū)。駐軍費用由北約承擔,北約“出錢不出兵”,中立國“出兵不出錢”,以減少各方猜忌。
該方案一經(jīng)公布,立即引發(fā)多國智庫熱議。德國《明鏡》周刊認為,這種模式下俄羅斯和北約都不會直接進入烏克蘭,風險相對可控,也為多邊合作留出空間。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則指出,執(zhí)行層面難度極高,中立國的篩選、指揮權、補給、費用分攤都會成為新一輪談判焦點。但不容忽視的是,這一方案確實為危機打開了一個“暫時可行”的出口。
東擴的地緣邏輯:烏克蘭與格魯吉亞的“夾縫”
回溯過去十年,北約東擴始終是俄歐安全關系的核心矛盾。自2004年以來,北約連續(xù)吸納了波羅的海三國、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2023年瑞典和芬蘭正式加入北約,歐洲安全“板塊”徹底重塑。根據(jù)今年6月歐盟發(fā)布的官方數(shù)據(jù),北約32國中有一半以上是“新成員”,其中大部分為前蘇聯(lián)或東歐國家。
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愿望由來已久,格魯吉亞也曾一度積極接觸北約。2008年,格魯吉亞與俄羅斯爆發(fā)五天沖突,最終格魯吉亞被迫放棄入約計劃。
俄羅斯學者卡拉甘諾夫分析,烏克蘭“扮演緩沖帶角色”的設想早已破產(chǎn),烏克蘭堅持加入北約,等于主動放棄了“東西橋梁”的戰(zhàn)略空間。俄羅斯發(fā)動特別軍事行動,根本動因就是為了阻止北約進一步東擴、徹底改變黑海戰(zhàn)略平衡。
軍事、經(jīng)濟與政治的三重角力
烏克蘭危機表面上是軍事沖突,背后卻是政治、經(jīng)濟、輿論全面交鋒。2022年戰(zhàn)爭爆發(fā)前,西方已經(jīng)用八年時間對烏克蘭軍隊進行“西式改造”,裝備和指揮體系全面升級。
根據(jù)歐洲防務局7月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烏克蘭軍隊目前使用的北約標準武器占比超過60%。戰(zhàn)爭持續(xù)三年多,俄羅斯與烏克蘭都付出了巨大代價,烏克蘭經(jīng)濟損失接近萬億美元,俄方則在黑海方向投入了大量高端裝備和人力資源。
俄羅斯現(xiàn)階段的目標十分明確:烏克蘭必須去軍事化、不得成為北約陣地。北約“維和”方案一旦落地,烏克蘭將被重新武裝,俄羅斯將無法承受新的戰(zhàn)略壓力。俄方對外公開的底線是,烏克蘭必須保持中立,北約駐軍任何形式都不可接受。這不僅關乎烏克蘭一國,更關乎整個東歐地緣格局的走向。
參考資料:梅德韋杰夫:俄羅斯不接受北約所謂“維和部隊”在烏駐扎
2025-08-21 01:20·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