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問題一直讓人好奇:蔣介石為什么到了臨終前,還要堅持不放張學良?宋美齡聽完后,潸然淚下,這其中到底有怎樣的剪不斷的糾葛?
講這個故事得從“西安事變”說起。1936年12月,東北軍的兩位主將,張學良和楊虎城,做了一件轟動全國的事。
他們把蔣介石扣在西安,逼著他跟共產(chǎn)黨合作,一起對付日本人。隔著鐵柵欄,兩個青年將軍對蔣介石說:“要不你就把‘攘外必先安內(nèi)’這口號撂下,要不咱們就把你留在這兒。
蔣介石氣得咬牙,卻拿他沒辦法。他明知道共產(chǎn)黨是心腹大患,可國家危在旦夕,他也只好答應。
事變解決后,楊虎城被槍決,張學良卻被蔣介石送上了漫長的囚禁之路——整整五十四年。這五十四年里,張學良從中年一直被關到耄耋,卻始終沒能重回自由。
好多人都納悶:既然沒有殺他,為何不能放他?宋美齡也發(fā)話了,苦口婆心跟蔣介石講:“學良他沒再搞事,你放了他吧?!笔Y介石卻搖頭不語。
原因是什么?蔣介石臨終前,才道出實情。
他說:“學良當年不抵抗日本,讓東北軍一夜間失守。他這一走,我就怕他變節(jié)。
要是他回到東北,不管是自己的兵,還是那些忠心部下,都會把他當救星。到時候亂了一鍋粥,我哪個腳能站得住?
我殺他,東北軍又會打出來反抗我。那我跟他算了五十四年,也只好這樣放在我手里。
”這話說得鏗鏘有力,也讓宋美齡聽了潸然淚下。
這其中有幾個節(jié)點,值得細說。首先,張學良作為“東北剿匪軍”總司令,手下握著十多萬精銳,他曾是“東北王”的接班人。
日軍一旦南侵,中國的北大門就此失守。蔣介石高估了自己調(diào)動援軍的能力,也低估了東北軍反撲的可能性。
更何況,張學良當年的“不抵抗政策”,在當時被指責為“丟棄江山”。這就埋下了后來的隱患。
再者,五十四年的囚禁里,張學良并非鐵窗生活。他在長沙的別墅里,有自己的侍衛(wèi)隊,兩百多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他能自由外出,只是隨行的衛(wèi)兵既負責保護也是監(jiān)視。蔣介石甚至特意為他請來名師指導,教他下圍棋、拉小提琴,還送了他那支“能伸能縮”的釣魚竿。
可以說,這囚禁,是“寵”與“禁”并行。
可蔣介石心里清楚,張學良就像一把尚未出鞘的利劍。他的心意隨時能讓東北奔騰的鐵蹄再度踏碎中原。
蔣介石就害怕“放虎歸山”,又怕“家賊難防”?!澳銊e看他現(xiàn)在老態(tài)龍鐘,”蔣介石對宋美齡說,“當年他敢對我下手,我就沒準能把他拴死。”
事實上,這段囚禁也讓兩人關系出現(xiàn)了微妙的反轉(zhuǎn)。楊虎城在事變后掉了腦袋,張學良卻因拜把兄弟情留了命。
蔣介石對他既恨之入骨,又不愿一棍子打死?!拔乙簧非髧野捕ǎ笔Y介石在黃泉路上懺悔,“卻因他挾持我,踏上了政治上的絕路。
放他,我怕他捅我一刀;殺他,我又怕變成逆臣?!边@份糾結(jié),伴隨他一生。
而宋美齡,作為蔣介石最親的戰(zhàn)友,她對囚禁張學良這事也有自己的苦衷。她從不掩飾對張學良的惋惜:“學良那小子當年也是一片赤子心,跟虎城兄弟仗義執(zhí)言。
他把蔣先生關了,我也氣;但他用這種方式救了無數(shù)生命,我也感激。”可每當她軟語求放,蔣公卻是一言不發(fā),只剩下深深的嘆息。
五十四年里,張學良看了太多日升月落,也讀遍了書籍典籍。他的豪情壯志被一層層磨平,卻也在年深日久中生出一份豁達。
等到1988年,那把“關押”的鎖終于打開,他帶著88歲的老眼,走出那道牢門。面對媒體,他只是淡淡地說:“我這一生,錯落得剛好罷了。”
1988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那天,宋美齡帶著張學良來到了奉安陵寢。兩人并肩而立,張學良輕聲說:“兄長,一切都過去了。
”宋美齡看著這位昔日的“挾持者”,眼角含淚,她知道,這淚水不僅是為蔣介石流的,更是為那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為那五十四年的深刻羈絆流的。
這就是蔣介石至死不放張學良的緣由——恐懼、警惕、舊情與國運交織成的鐵鎖,讓他們糾纏了半個多世紀。誰也沒想到,最后的和解會如此無聲,卻又如此深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