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2日凌晨2 時,貴州遵義鳳岡縣的家庭微信群里,劉某杰發(fā)了一條消息:
讓她替娃兒收尸。
這不是突發(fā)的情緒宣泄,而是一場以孩子為籌碼的報復終局。
前一日簽離婚協(xié)議時,他已攥著妻子黃某的手腕威脅:
你敢走,我就讓你永遠見不到孩子。
彼時所有人以為這是婚姻破裂時的氣話,直到四瓶敵敵畏終結了 10 歲兒子與 7 歲女兒的生命,人們才看清,對劉某杰而言,孩子從不是需要守護的生命,而是他維系家庭控制權、報復妻子的工具。
大象新聞報道
1/殺子
劉某杰案發(fā)前的行為,處處透著對 “父親形象” 的刻意表演。
他帶孩子去鎮(zhèn)上漢堡店拍短視頻,配文:陪娃的快樂時光??珊⒆泳司说淖C詞揭穿了這份虛假:
他很少帶孩子出門,娃見了他都躲。
這種表演的本質,是試圖在外界面前維持 “合格父親” 的面子,更在內心深處強化 “孩子屬于我” 的控制認知。
當妻子黃某 因他不務正業(yè)、家暴提出離婚,當他無法再通過正常方式掌控家庭與配偶,農藥便成了他奪回 “控制權” 的極端武器。
他哄騙孩子 “喝了這個就能找媽媽”,用糖果掩蓋農藥的毒性,用孩子對母親的依賴完成致命一擊。
這種行為徹底顛覆了 “父親” 的核心定義:父親的職責本是保護孩子遠離危險,而劉某杰卻親手將危險遞到孩子面前。
父親的愛應是尊重孩子的生命權,而他卻將孩子的生命異化為報復的工具。
在他的認知里,孩子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附著于自己的所有物。
當 “所有物” 可能隨婚姻破裂脫離掌控,毀滅便成了他維護面子與控制欲的最后選擇。
劉某杰的極端并非孤例。
在離婚冷靜期這一特殊節(jié)點,部分男性將婚姻破裂的挫敗感轉化為對孩子的傷害,本質上是因為他們將孩子視為 “妻子最在乎的軟肋”,認定:
傷害孩子就能最有效地懲罰妻子。
這種邏輯的可怕之處,在于它完全無視孩子的無辜與痛苦,甚至不惜用孩子的鮮血為自己的面子與控制欲買單。
2/斷親
山東淄博的姜先生,用一扇緊閉的家門,推開了有 22 年養(yǎng)育之情的兒子。
當親子鑒定報告上 “排除親生血緣關系” 的字樣映入眼簾,他將大兒子攔在門外,扔下 “你不是我兒子,別再進這個家門” 的決絕話語。
大象新聞報道
此后,他在法庭上要求重新分割財產,理由是 “不能讓自己 22 年的付出,最后連個念想都沒有”。而大兒子的反駁 “是他先不認我”,則揭開了這場情感割裂中更復雜的一面:
面子的崩塌,讓他無法再面對自己傾注了 22 年心血的孩子。
姜先生的崩潰與決絕,背后是傳統(tǒng)父權文化對 “父親身份” 的捆綁。
在許多人的認知里,“父親” 的合法性必須建立在 “血緣” 之上,養(yǎng)育之恩只是血緣的補充而非替代。22 年里,他以 “親生父親” 的身份投入時間、金錢與情感,這種投入不僅是對孩子的愛,更是對:
自己是合格父親,這一面子的維護。
當血緣真相曝光,他感受到的不僅是被妻子欺騙的痛苦,更是 “父親身份” 崩塌帶來的尊嚴受挫。仿佛過去 22 年的付出都成了 “笑話”,而趕走孩子,成了他逃避這份 “笑話”、挽回面子的:
應激反應。
但這種應激反應,恰恰暴露了他對 “愛” 的認知偏差。
真正的父愛,不應以血緣為前提 。
22 年里,孩子對他的依賴、他對孩子的關懷,這些真實的情感聯(lián)結,本應超越血緣的標簽。
可在面子與血緣執(zhí)念的裹挾下,他選擇切斷所有情感連接,將孩子推向無辜的困境。
3/不止是個人的困局
電影《涉過憤怒的海》中,老金的形象為劉某杰與姜先生的行為提供了一面鏡像。
得知女兒死訊后,老金的第一反應不是悲傷,而是憤怒。
他口中的 “為女兒好”,本質上是將女兒視為自己面子的延伸。 他想讓女兒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想讓女兒成為:
“不讓自己丟臉” 的存在。
卻從未真正傾聽女兒的需求。
這種 “以愛為名的控制”,與劉某杰、姜先生的行為同出一源。
在傳統(tǒng)父權邏輯中,許多男性將孩子視為 “自我價值的載體”,而非獨立的生命個體。
劉某杰控制孩子的生死以報復妻子,是對 “載體” 的極端毀滅;
姜先生因血緣否定養(yǎng)育情感,是對 “載體” 合法性的徹底否定;
老金忽視女兒需求以維護自己的面子,是對 “載體” 的單向支配。
他們都將 “父愛” 等同于 “掌控”,將 “孩子” 等同于 “面子的符號”,卻忘了真正的愛,是:
尊重與守護,而非控制與支配。
許多男性習慣將家庭視為自己的 “領地”,將妻子與孩子視為 “領地的附屬”,當領地面臨 “失守”,他們便會用極端方式捍衛(wèi)。
這種意識的形成,與長期以來 “男主外、女主內” 的傳統(tǒng)分工、“父為子綱” 的倫理觀念密不可分。
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中,“父親” 的角色被賦予了過多的權力屬性,卻弱化了其作為 “守護者” 的情感屬性,最終導致愛與控制的錯位。
這兩個家庭的困局,早已超越了個人悲劇的范疇,成為時代父權觀念殘留的縮影。
當離婚冷靜期的爭議因劉某杰案再次升溫,我們更應追問的,是為何總有男性將婚姻破裂的代價轉嫁給孩子;當 “血緣是否大于養(yǎng)育” 的討論圍繞姜先生展開,我們更應反思的,不是血緣的重要性,而是:
傳統(tǒng)認知如何綁架了父愛的本質。
這些案例暴露的,是部分男性對父親角色的認知偏差,是父權文化對個體行為的隱性支配,更是社會對真正的父愛缺乏足夠的討論與引導。
劉某杰、姜先生、老金,他們都困在自己的面子與控制欲里,未能與孩子真正告別,也未能與那個被父權觀念束縛的自己和解。
而在他們之外,還有多少父親仍在將面子置于孩子的快樂之上,將控制欲偽裝成愛?
這個問題的答案,藏在每一個家庭的日常里,也藏在我們對 “父親” 角色的重新定義中。
真正的愛,從不是掌控與面子的附屬,而是無論血緣如何、境遇如何,都愿為孩子撐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這一點,值得每一個為人父者深思。
作者|蛙蛙和洼
封面圖 | 涉過憤怒的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