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妖一心想進大王洞,在蛤蟆精的引薦下,終于獲得一次刷鍋考核機會。但由于他過于積極,不惜舍掉一身毛,硬是把大鍋刷的干干凈凈。結(jié)果好心辦了壞事,把虎王長輩寫在鍋內(nèi)的字也給擦掉了,惹怒了大王。
面對虎王的追殺,大王洞是待不下去了,小豬妖還想著跟蛤蟆精提前去截殺唐僧師徒,也被當(dāng)?shù)氐拇迕駶娏艘慌枥渌?。一番思考之后,小豬妖突然轉(zhuǎn)過頭來,對蛤蟆精說了一句:
“唐僧師徒能去,我們?yōu)槭裁床荒苋???br/>
可以說,一開始小豬妖要去西天取經(jīng)的原因,完全是出于自身生命安全的考慮。直到遇到一個老和尚,并贈送一件袈裟后,這一切才走上正軌。
可是,問題也來了,老和尚難道沒有識破他們的身份嗎?
楊角風(fēng)談《浪浪山小妖怪》之四:幸虧我熟讀西游記,不然真搞不懂老和尚為啥送袈裟?
一、
雖然小豬妖、蛤蟆精、黃鼠狼精和猩猩怪組成了取經(jīng)團隊,一路西行,但他們剛開始加入隊伍的目的并不一樣。
小豬妖跟蛤蟆精是走投無路了,大王洞的大王在追殺他倆,當(dāng)?shù)乜隙ㄊ谴幌氯チ?。所以一開始他們倆打算搏一把,先下手為強,趕在大王前面去截胡唐僧。
按照他們倆的設(shè)想,只要比大王先一步抓到唐僧,并一口吃掉,那就具備了長生不老之身,那就算大王洞的大王不滿,也拿他倆無可奈何。當(dāng)然,這也符合小妖怪孤陋寡聞,對唐僧師徒了解極少的形象特點。事實上,長生不老并不等于長生不死,就算吃了唐僧肉,若遇到厲害的大神或大妖,依然可以一巴掌拍死你。
結(jié)果,小豬妖跟蛤蟆精出師未捷,剛往東走了沒多遠,就碰到了一只啼桓洞的小妖,并從他的嘴中得到一個驚天信息:
“啼桓洞的妖怪全被打死了,就我一個跑了出來!”
這時候他倆才知道,想吃唐僧肉,得先打敗孫悟空,而孫悟空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一路走一路殺,滅他們兩個,簡直不費吹灰之力。
因此,小豬妖跟蛤蟆精剛剛?cè)计鸬那笊M?,一下子就被這個農(nóng)戶給澆滅了?;炭种?,蛤蟆精滿眼含淚,默默沖著小豬妖說了一句:
“這回徹底完蛋了,捉唐僧?哈哈哈哈……癩蛤蟆想吃唐僧肉……哈哈哈哈……”
二、
此時擺在小豬妖和蛤蟆精面前的路只剩兩條,要么就坐以待斃,等大王洞的妖怪來追殺自己,要么就返回大王洞,把虎王給干掉:
“你不是鬼點子多嗎,你咋不說跟唐僧去取經(jīng)呢,你咋不說回去干掉大王呢?”
后一句小豬妖沒在意,但是前一句話他走心了,對啊,干脆假扮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jīng)得了。既能逃過大王洞大王的追殺,搞不好還能取經(jīng)成佛,長生不老!
蛤蟆精一開始只當(dāng)小豬妖在說瘋話,但走了幾步后,估計也沒想到更好的脫身辦法,算是勉強同意了。當(dāng)然,他當(dāng)時并不信他們真能取到真經(jīng),真能長生不老,只是為了混口飯吃,別被大王洞虎王追殺便可。
而黃鼠狼精,之所以愿意加入取經(jīng)隊伍,是聽信了小豬妖說的成佛比成仙好:
“你確定成佛比成仙厲害?”
事實上,當(dāng)時的黃鼠狼精日子也不好過,就是個騙吃騙喝的黃大仙,村民們還不愿意進貢肉食,全都是水果啥的。所以,他才會讓吃了貢品的小豬妖給他弄兩只燒雞來,五香味的。后來小豬妖不讓他說話,他雖然很抗拒,但為了能長生不老,他也認(rèn)了:
“不讓說話,簡直要了我的命,還長生不老呢?”
以及后來黃眉大王想讓四只小妖留下來扮四大金剛時,黃鼠狼精就說了,自己不想吃唐僧肉:
“我從來沒說過我要吃唐僧肉!我跟你們出來的時候,你們說的是取經(jīng),可以長生不老!”
三、
猩猩怪并沒有表達自己的意愿,他最開始上路的時候,是被小豬妖他們綁來的。
只不過隨著他們一路西行,猩猩怪越來越認(rèn)同自己的身份和行為,并開始相信自己就是齊天大圣孫悟空,就是要去西天取經(jīng)。
但是,一開始他們四人組成的取經(jīng)團隊,一路西行的路上并不順利!
他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zhàn)就是饑餓,雖然上路的時候把黃鼠狼精的貢品全帶上了,但那幾只桃子根本不夠吃,很快就吃光了。隨后的一百里路,用黃大仙的話講是光吃野果,嘴里都淡出鳥來了,他要吃烤雞。
可惜,小豬妖提醒大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現(xiàn)在是取經(jīng)人,不能像以前那樣去村里搶吃的。蛤蟆精就疑惑了,既然不能搶吃的,那咱們該怎么吃飯啊?
黃大仙就說了:
“我有主意,化緣!”
但是,他們是妖怪哎,好不容易敲開一戶人家,就把人家女主人嚇得大喊一聲“妖怪”,并將門狠狠關(guān)上了。蒙著臉敲門吧,又被人家當(dāng)成了強盜,大吼一聲后,村民全都來追這群小妖怪了。等到他們被村民胖揍一頓,又饑又餓的來到河邊后,被一個吃雞腿的小孩告知了一些信息。
由此他們知道了,沙僧有大胡子,孫悟空有金箍棒,豬八戒有釘耙,沙和尚有鏟子,還用鏟子挑著擔(dān)。而且,沙僧在取經(jīng)路上只有兩句話:
“大師兄,師父被妖怪抓走了。大師兄,師父和二師兄被妖怪抓走了?!?br/>
四、
總而言之,小豬妖、蛤蟆精、黃大仙和猩猩怪在見到老和尚之前,根本一點都不像取經(jīng)人,甚至連個小孩子都騙不了。
恰恰是那個老和尚,面對小豬妖他們來化緣,誤把他們當(dāng)成了真正的唐僧師徒,并友情贈送了一件袈裟,這才讓小豬妖們感激不盡,甚至黃大仙激動的來了一句:
“我忍不住說一句,這條路,走對了!”
那么,問題也就來了,連小孩子都能一眼識破他們是假的取經(jīng)人,為什么老和尚卻識破不了,還是說蹊蹺的背后另有隱情?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寺廟的老和尚絕對是個高人,因為他能叫出唐僧的名字。
小豬妖他們敲開寺廟的門后,沖老和尚喊了一聲“老人家”,然后說自己從東邊來,要去西邊取經(jīng),路上食物吃光了,所以來化個緣。
這說明什么?
這說明小妖怪們連和尚都沒見過,更不知道面對和尚時該稱呼對方什么?
所以,他那一句“老人家”剛一出口,老和尚就能識破對方的身份了。因為正常情況下,唐僧要么稱呼對方是法師,要么是長老,要么就是院主,在《西游記》中唐僧最常稱呼對方的是院主。
比如在觀音禪院,唐僧見到前來迎接的金池長老,他就行禮了:
“老院主,弟子拜揖?!?br/>
同樣,在鎮(zhèn)海禪林寺,唐僧告辭時依然稱呼是院主:
“院主,明日離了寶山,西去的路途如何?”
在金平府,也是稱呼院主。
五、
所以,蛤蟆精第一句“老人家”,基本就暴露了自己的身份,根本就不是和尚,更不會是唐僧!
而老和尚怎么回的?
老和尚將自己的眉毛扒開,然后瞅了瞅蛤蟆精,隨后冒出來一句:
“難道,是玄奘法師?”
其實,若是翻遍整部《西游記》的話,我們就會很清楚的發(fā)現(xiàn),整個取經(jīng)路上就沒有一個人認(rèn)識唐僧,更不會知道他叫玄奘。
這里說的很清楚啊,是人,不是指妖怪,更不是指特意安排下來阻攔取經(jīng)的妖怪?;旧隙际翘粕晕医榻B之后,人們才知道,哦,這原來是大唐來的高僧,叫唐玄奘,其實是陳玄奘。
當(dāng)然,在《浪浪山小妖怪》的世界里,唐僧師徒還沒到這邊呢,說書人就把一切都講了。如此說來,老和尚知道取經(jīng)團隊里面有個唐玄奘,倒也不是不可能。但話又說回來,若是老和尚真聽了說書人的話,那么必然也聽到了有關(guān)唐玄奘的外貌描述。
比如在北張村,村民看到這伙小妖怪時,就把說書匠喊來了:
“說書匠,這幾個人怎么跟你說的唐僧師徒不一樣???”
要知道此時的小豬妖們,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老和尚贈送袈裟和傳授念經(jīng)手勢的培訓(xùn),以及雙狗洞的妖怪,友情贈送孫悟空一身裝備,已經(jīng)很接近唐僧師徒的樣貌了,卻依然能被一眼識破跟大家印象中的唐僧師徒不同。
那老和尚能喊出對方是唐玄奘,難道不知道玄奘是個人,不是蛤蟆精?
六、
可是,小妖怪的表情就很有意思了,正常情況下,人家點出了你的名字,那應(yīng)該馬上承認(rèn)就是。可小妖怪們給出的表情卻是懵懂,根本就聽不懂老和尚在說什么,急忙向老和尚解釋了一句:
“哎,這位是俺師父,唐僧!”
人家老和尚都點出了,這是玄奘,這四個妖怪還是不懂,還在岔開話題。那換做普通人,早就得懷疑這群人的身份了,可惜老和尚不懷疑,甚至還幫他們確認(rèn)了一下:
“哦,果然是唐玄奘?。 ?br/>
事實上,這個老和尚的存在不是為了揭穿他們,而是為了幫他們提供一些線索,讓小豬妖們更像取經(jīng)人。
前面的那個不怕小妖怪的小孩子,已經(jīng)告訴了小豬妖有關(guān)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的特點。同時,也指出了蛤蟆精頂著一個大頭娃娃,實在是太搞笑了:
“哈哈哈哈,戴個大頭娃娃就想當(dāng)唐僧,騙小孩呢?”
但是,唐僧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小孩子并沒有講。
小孩子沒有講,那蛤蟆精就不知道唐僧應(yīng)該怎么樣,那被人家識破的概率就高。老和尚先是告訴了蛤蟆精,唐僧就是唐玄奘,是法師。
隨后,又把大家請進門,給了飯食吃,并在蛤蟆精不顧形象,大吃特吃時,故意打馬虎眼:
“法師這是多長時間沒吃飯了,臉都綠了?”
結(jié)果小豬妖又說漏嘴了:
“從來都是我給大王做飯,第一次吃到別人給我做的飯!”
七、
在這里,這群小妖怪其實又露餡了,唐僧是大法師,什么時候做過飯,不都是徒弟們給做著吃,更不用提什么大王了。
可惜老和尚依然不懷疑,還夸他的徒弟們孝順呢,隨后開始念起了阿彌陀佛……
其實老和尚的目的很明顯,先是提醒蛤蟆精,唐僧吃飯不會這么狼吞虎咽的。隨后,又用實際行動傳授他曼陀羅手勢,讓他少言慎行,多念阿彌陀佛。
當(dāng)然,僅僅教給他形態(tài)還不行,還得讓他衣著更像一點,于是特意提到了袈裟:
“法師怎么沒有穿袈裟?”
事實上,唐僧一路西去,穿著袈裟見院主的情況極少,大都是便裝。況且此時又是晚上,大家湊在一起吃飯,根本就不用穿的這么正式。
再說了,袈裟這東西何其寶貴,小豬妖竟然用被妖怪偷走了為由,試圖蒙混過關(guān)。若是老和尚打算戳破他們,很簡單,這么寶貴的東西怎么可以被妖怪偷走呢?
是啊,孫悟空是干什么吃的,難道沒拿回袈裟,消滅妖怪,就上路了?
老和尚之所以這樣問,就是為了引出唐僧沒有袈裟的困境,從而可以順理成章送他一套袈裟,順帶著把毗盧帽也給他了。
如此一來,蛤蟆精知道了唐僧叫唐玄奘,知道了他平時吃飯細嚼慢咽,且動不動會以曼陀羅手勢念阿彌陀佛,也獲得了一套袈裟和毗盧帽,從里到外更像唐僧了。
當(dāng)然,最重要的是,老和尚可是管了他們幾個忍饑挨餓的小妖怪一頓飽飯哦。
八、
可以說,正是由于老和尚對蛤蟆精的一頓包裝,才讓雙狗洞的狗王信以為真,真就把蛤蟆精當(dāng)成了唐僧給抓走了,甚至二狗還喝了一口蛤蟆湯。
說白了,棍子、釘耙、鏟子都好找,唯獨袈裟很難搞到手,雖然不是唐僧身上那件限量版的,但也相當(dāng)珍貴了,可以做到以假當(dāng)真的程度。
那么,問題也就來了,老和尚為什么不揭穿他們,還送他們一套寶貴的袈裟?
有人說,這老和尚啊,其實就是彌勒佛,他故意引這幾個小妖怪去跟自己的童子斗一斗的。不然的話,大家聽一下老和尚的笑聲,是不是跟后來黃眉提到小妖怪時,彌勒佛的笑聲一致?
也有人說,這個老和尚其實是孫悟空變的,大家沒發(fā)現(xiàn)那座廟宇跟動畫片《大鬧天宮》中的形象是一模一樣的?
而且,在《浪浪山小妖怪》的官方賬號上,曾經(jīng)發(fā)布了一則視頻,叫小妖怪心目中的大圣:
黃大仙說大圣是主角,那肯定有很多的臺詞,不會只有兩句;小豬妖說大圣神通廣大,自己刷個鍋都能刷禿嚕毛,那大圣肯定只是撓癢癢;蛤蟆精說大圣吃的是公家飯,出門肯定很有排面,超級威武;猩猩怪說大圣肯定每天有吃不完的桃子,真幸福,全天下的桃子都在他那……
結(jié)果,他們面前突然就真憑空出現(xiàn)了一盤桃子,幾個小妖怪當(dāng)時就愣住了。隨著他們大口吃桃,音樂響起,鏡頭轉(zhuǎn)到了那座小廟,再一看,小廟竟然變成了孫悟空,邊吃桃,邊盯著幾只小妖怪西去的路。
九、
于是,有人就推斷了,那個老和尚其實就是孫悟空變的,他提前來探路,發(fā)現(xiàn)了這四只小妖怪,故意送他們了一件袈裟。
不然的話,為什么最后孫悟空抵達小雷音寺后,面對四只小妖怪變成動物形態(tài)后,特意送他們四根救命毫毛?
當(dāng)然,也有人說,這個老和尚其實是觀音菩薩,就跟當(dāng)初她送唐僧袈裟一樣,也送給了蛤蟆精一件袈裟,讓他去西天取經(jīng)。
是啊,老和尚稱呼蛤蟆精是玄奘,就等同于贈送了他一個法號。一般情況,《西游記》中的和尚們,要么稱呼唐僧是老師,要么是法師,或者喊圣僧,只有高一輩的和尚才會直呼其名。況且,孫悟空的救命毫毛也是從觀音菩薩那得來的,他轉(zhuǎn)贈給小妖怪,也是一種傳承,而根源依然是觀音菩薩。
那么,這些說法究竟哪個是正確的呢?
其實都不算錯,哪種說法都能自圓其說,當(dāng)然,哪種說法也都有矛盾點在里面。但我(凡是賬號名非楊角風(fēng)發(fā)作均為抄襲)更傾向于,老和尚就是老和尚,他不是其他人。
在西游世界里,妖怪去學(xué)佛法并不是稀奇事,畢竟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本身也是妖怪來的。況且在靈山,還有一大群妖怪想學(xué)習(xí)佛法,比如老鼠精、蝎子精、黃風(fēng)怪等等。所以,在老和尚看來,這一群小妖怪要去西天取經(jīng),證明還是一心向善,在努力傳播佛法。
而老和尚的處境決定了,他會對這群小妖怪的行為感到欣慰,甚至燃起了自己的使命感。
十、
還記得老和尚說過一句什么話嗎?
“阿彌陀佛,戰(zhàn)亂不斷,佛學(xué)式微,妖怪盛行,徒弟都跑光了,只有老衲一人留守這座小廟啊?!?br/>
為什么他沒跑?
因為他若也跑了,這座廟就徹底完了,自己這一支佛教徒到自己這里,徹底斷了。
徒弟是用來干嘛的?
當(dāng)然不是用來使喚,或者打,亦或者護送師父取經(jīng)的,那種理解太過片面。事實上,真正的徒弟是用來繼承衣缽的,將自己師父的思想發(fā)揚光大。
老和尚也想將佛法發(fā)揚光大,也想帶領(lǐng)自己的徒弟們,闖出一番事業(yè)。可是,徒弟們不爭氣,見佛法勢微,全都跑了不肯再做和尚了。而自己年歲已大,沒辦法再收新的徒弟,也沒辦法逃命。這一點,在他得知對方要去西天取經(jīng)時,就對小豬妖們說了:
“我若年輕二十歲,也愿與法師一同前往。”
可他老了,沒有時間了,這一次見到了這四只有佛性的小妖怪,深受感動。與其讓自己的袈裟隨自己而去,倒不如送給這幾只小妖怪,作為衣缽弟子,也算是對佛法的認(rèn)定與傳承。
后來他目送小妖怪們走時,可不是哈哈大笑哦,而是輕聲一笑,像是舒了一口氣,心頭放下了大石頭一樣。這就代表,老和尚很開心,他知道佛學(xué)有繼承人了,會扭轉(zhuǎn)勢微的局面,轉(zhuǎn)而繁榮昌盛。
同樣,在《西游記》中,觀音菩薩原本要賣袈裟,最后找到唐僧后,決定贈送袈裟。其實也有這一層含義在里面,這不僅僅是對唐僧的點化,也是對于佛法的認(rèn)定與傳承。
我叫楊角風(fēng),換種視角看電影,你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請關(guān)注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