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迎來四十周年院慶。四十載春華秋實,北大光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浪潮中應運而生,也在這一進程中不斷成長與蛻變,書寫著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創(chuàng)造管理知識、培養(yǎng)商界領袖、推動社會進步,這四十年,是北大光華不斷邁進的四十年。以厲以寧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光華人留下的教育理念,歷經歲月的沉淀,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的光華人。
為慶祝這一重要時刻,學院將圍繞光華40周年推出系列回顧文章。在這些文章中,每一位講述者都將帶領我們回溯光華的過往歲月,重溫那些重要的歷史時刻、關鍵的發(fā)展節(jié)點,以及他們在光華的親身經歷與深刻感悟。他們將分享在學術研究道路上的探索與突破,講述如何以智慧和汗水為光華的學術大廈添磚加瓦;他們也會暢談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點滴故事,展現(xiàn)光華如何為社會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的學術人才及商界領袖……
讓我們跟隨他們的筆觸,走進光華的四十年,感受學院深厚的底蘊、蓬勃的活力與不變的初心。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回顧往昔,展望未來,共同見證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邁向新征程的堅定步伐。
從私淑到融入——我與光華四十年
賈春新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系教授
1984年年初,那時我讀大三,決定報考1985級金融學專業(yè)(當時叫貨幣銀行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查閱招生簡章后,我發(fā)現(xiàn)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當時是沒有金融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同時,為了準備考試,我開始閱讀《金融研究》這樣的頂級學術雜志,很快發(fā)現(xiàn),北大有一位曹鳳岐老師,是專門研究金融學的,他發(fā)表了許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由于雜志上的單位署名只有“北京大學”四個字,我無從知道他在哪個系(當時大學下面一般不設學院),是什么職稱。
1985年秋,我入讀中南財經大學財政金融系,師從有“北黃達,南周駿”之稱的著名金融學專家周駿教授,攻讀碩士學位。在中南財經大學的圖書館,我讀到了曹鳳岐老師發(fā)表在《金融研究》當年第9期的論文“回歸分析是測算貨幣需要量的一種好方法”,單位署名是“北京大學經濟管理系”。后來閱讀曹老師的《坦蕩人生無悔路》一書,我才知道,就是在這一年五月,北京大學設立了經濟學院,經濟管理系是下設的三個系之一,由厲以寧老師擔任系主任,曹鳳岐老師擔任系副主任。這一年也被認定為光華管理學院的起點,雖然北大商學教育的歷史還要追溯到更早以前。
1995年秋末,我決定報考金融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當時還沒有網絡,查閱招生簡章,必須到省招辦,看一本裝訂成冊的全國博士研究生招生目錄。我跑到省招辦,工作人員告訴我,目錄被另一位我認識的考生借走了。我又跑到這位考生家里,轉借目錄(這位考生后來不僅考上了,而且成果豐碩,還擔任了《經濟研究》雜志的總編輯)。打開目錄,翻到北京大學的頁面,我發(fā)現(xiàn)北大是招金融學博士的,在國民經濟管理專業(yè)下設有金融學方向。但是,這個專業(yè)屬于一個名字“非常奇怪”的單位——光華管理學院??吹竭@個名稱,我非常疑惑,懷疑它不是正規(guī)的北大下屬學院。不過,當看到金融學方向只有一位導師招生,這位導師正是曹鳳岐老師時,我懸著的心立刻落了地。
1996年初夏,我來光華復試。第一次來到老法學樓四層的光華辦公地點,也第一次見到曹鳳岐、秦宛順、高成德等老先生。我覺得一個學院能有一層樓的部分辦公室,已經相當不錯了。當時,我并不知道,光華最初的辦公地點,只有一間水房。更讓我沒想到的是,一年多以后,光華樓(當時還沒有老樓、1號樓的說法)就落成了。1997年7月,大樓落成典禮在樓下露天舉行,許多師生參加。我記得當時參會的師生都非常高興,大家的笑容都很燦爛。我也第一次在光華樓里走來走去,興奮異常。
光華樓的落成極大地改善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辦公和學習條件。曹老師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學術講座和研討會。他主辦的“經濟與金融高級論壇”總共有120多期。光華樓落成以前,這些活動都是先在三角地貼海報,然后在學校的各個教學樓大教室“打游擊”。記得1996年,時任人民銀行副行長陳耀先來做學術講座,就是在電教報告廳舉行的?;顒咏Y束,陳耀先走到電教樓外,還有許多人圍著他追問各種問題。1997年秋之后,除非是特大型的學術活動,一般的學術講座都安排在光華樓101、102、202、203這樣的教室舉行了。當時,曹老師請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銀監(jiān)會主席劉明康、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等人來做報告,都是在這些教室舉行的。有一次,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易綱來做講座,曹老師臨時有事,委托我代他主持,會場選在202教室。由于會場爆滿,我講完開場白走下臺,就找不到坐的地方了。作為主持人只能和易綱老師一樣,整場站立。
2011年北京大學曹鳳岐金融發(fā)展基金設立大會
1996年,曹老師組織成立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后,“經濟與金融高級論壇”都是以中心的名義舉行的。2011年,曹老師和他的弟子們發(fā)起設立了北京大學曹鳳岐金融發(fā)展基金,之后每年都會召開一次頒獎大會和年度“金融改革與創(chuàng)新高級論壇”。曹老師逝世后,整理他的遺物時,我發(fā)現(xiàn)120多期的論壇,每期都有錄音帶或者光盤,裝滿了三個大紙箱?,F(xiàn)在,我已經把“經濟與金融高級論壇”更名為“鳳岐金融發(fā)展論壇”,每年不定期舉辦,同時繼續(xù)舉辦年度“金融改革與創(chuàng)新高級論壇”,以緬懷曹鳳岐先生的學術風范,推動中國金融學研究的開展和金融實踐的創(chuàng)新。
北京大學曹鳳岐金融發(fā)展基金第四屆頒獎儀式
曹鳳岐為林毅夫頒發(fā)“經濟與金融理論突出貢獻獎”
1999年7月,我畢業(yè)留校,在光華樓四樓也有了自己獨立的辦公室。雖然只有七平方米,但我已經很滿足了。第一次來辦公室,隔壁的同事熱情地和我打招呼,自我介紹說他是會計學系的老師,名叫項兵。光華不僅培養(yǎng)了無數(shù)優(yōu)秀的學生,也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的教師。這些老師不管是否離開光華,都有非常好的發(fā)展。
留校第一年,我和黃濤老師一起擔任1999級本科生的班主任。當時,由于北大校園資源不足,所有人文社科院系的本科生,必須到昌平校區(qū)度過第一學年。我們和同學們在昌平校區(qū)同吃同住一年,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這一年,光華本科項目有金融學、會計學和財務管理三個專業(yè)。金融學專業(yè)以前叫貨幣銀行學專業(yè),1999年第一次改稱金融學專業(yè)。三個專業(yè)共招生108人。加上后來轉系的三位同學,一共111人。我和每一位同學都非常熟悉。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和同學們還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
留校第一學年,我給不同年級的本科生開設了三門課程,分別是“貨幣銀行學”“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投資學”。開始上課的時候,只有粉筆和黑板,我認真準備了教案。當時年輕,記憶力好,我基本做到了全程板書講課,一眼不看教案。后來,我發(fā)現(xiàn)有的老師在使用幻燈裝置。我就學著先把板書的內容打印在膠片上,課堂上再通過幻燈機投影。我現(xiàn)在還保存著當時打印的膠片。再之后,不記得哪一年,才開始使用幻燈片(PPT)教學。
2000年,我開始為光華招收的第五屆MBA學生1998級開設“貨幣金融學”課程。2001年又開始為MBA開設“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課程。中國的MBA第一批招生試點院校有九所,居然沒有包括北京大學。這些學校在審批之前召開聯(lián)絡會議,也沒有通知北大。曹鳳岐老師私下聽說后,主動趕到上海參會,在會上廣泛散發(fā)材料,據理力爭。終于,第二批試點院校公布,北大名列第一。
曹老師是北大金融學科的創(chuàng)始人,但是他自己是1965級的本科生,由于處在特殊時期,他沒能系統(tǒng)學習金融學課程。1978—1979年,曹老師在中國人民大學進修了兩年金融學研究生課程,聆聽了黃達、王傳倫、周升業(yè)、陳共、安體富等金融財政大家的課程,打下了金融學教學和研究的堅實基礎。1979年開始,他在北大開設“財政與信貸”課程。1983年,他開設“貨幣銀行學”課程。1989年,曹老師將新出版的教材取名為《貨幣金融學》。從那以后,《貨幣銀行學》教材,逐漸就都改叫作《貨幣金融學》。
現(xiàn)在,金融學系有教師三十來人,是光華最大的系。但1999年,我剛到金融學系任教的時候,全系只有六位老師:曹鳳岐、劉力、于鴻君、姚長輝、姜萬軍和我。我應該是本校博士畢業(yè)直接入職,留校任教的最后一人。在我之后,光華基本上只招海歸博士了。我一直自嘲,我就是“孫山”。當時,光華開始調整研究導向,我在原單位的副高職稱也不被承認,只能從講師做起。記得接替曹老師擔任常務副院長的張維迎老師對我說,光華是沒有鐵飯碗的,要想長期留下來,必須在國際頂級雜志上發(fā)表論文。我當時聽了,感到一片茫然,壓力很大。雖然當時我已經有十幾年的學術發(fā)表經歷,包括國內的頂級雜志發(fā)表,但是,別說英文寫作,我甚至還沒有認真讀過英文的金融學術論文,也不知道金融學排名前三的期刊叫什么名字,遑論發(fā)表。雖然轉型是大勢所趨,我本人也選擇了積極轉型,但這一代的本土學者(我本科是1981級)承擔了改革與發(fā)展的巨大成本,也是不爭的事實。
四十年了,光華從一間水房到兩棟辦公大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學術水平不斷提高,培養(yǎng)了一屆又一屆優(yōu)秀學子。這些成就的取得,是一代又一代老師、職工、同學和各界朋友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慶祝光華成立40周年之際,我們尤其需要銘記的,是厲以寧、曹鳳岐等老一代光華學者,在艱苦的條件下創(chuàng)立學院,努力辦學的精神與貢獻。沒有他們當年的辛勤耕耘,就沒有光華的今天。在此,我想引用曹鳳岐先生2005年7月寫的一首詩,作為文章的結尾。
花甲有感
曹鳳岐
六十花甲憶人生,追夢求真路難行。
股份改革點星火,證券立法鑄章程。
創(chuàng)建學院基石奠,培育英才心血凝。
榮辱盛衰淡如水,灑向人間一片情。
賈春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曹鳳岐金融發(fā)展基金理事會副主席兼秘書長。1981年(不滿15歲)本科起進入金融專業(yè)學習。1999年在北京大學獲得金融專業(yè)經濟學博士學位。2002年2月至2003年1月任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Haskayne商學院HSBC(匯豐銀行)訪問教授。2009年7至2010年5月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賈春新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在國際著名期刊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以及《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論文獲得了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2009年)、三等獎(2021年),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Finance( CICF 2007)Xia Yihong Best Paper Award,北京大學第八屆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2002)。入選2010年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
賈春新教授是一位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2024年獲得第二十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22年和2006年兩次獲得北京大學教學優(yōu)秀獎,還獲得了2017年曾憲梓優(yōu)秀教學獎,2009年北京銀行獎教金,2008年首屆厲以寧教學獎,2001年北京大學摩托羅拉獎教金。
來源| 光華40周年史冊編寫組
排版| 李珅
編輯| 王小雅
審閱| 塔娜
近期發(fā)布:
姜鎧豐:從全球視野到光華使命 ——學術征程的新起點丨光華40周年
張志學:忠于學術,敢于創(chuàng)新丨光華40周年
孟涓涓:在光華,以學術連接時代丨光華40周年
王鐵民:北大光華任教二十年——談談案例教學與案例中心建設丨光華40周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