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尾巴,陽光依舊毒辣,但風里已透出幾分涼意。今日是農歷閏七月初一,這一天恰好撞上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處暑”。人們常說,處暑一過,暑氣漸退,秋意悄生。但在南方,“秋老虎”還會倔強地嘶吼幾聲,讓人白天熱得直冒汗,夜里又要披件薄衫。
七月初一在民間素來被看作“鬼月”的開端,傳說從這天起,鬼門大開,陰魂出游,七月三十才關門。這一個月,既是祭祖、追思、普渡眾生的時節(jié),也是老輩人口中“諸事多慎”的月份——既要懂得敬畏、守禮,更要順著天地的節(jié)律,為家人和自己討個安穩(wěn)與順遂。
處暑與七月初一的巧遇,讓今天格外有講究。一邊是農事上的秋收前奏,一邊是民俗里陰陽交匯的月份開場。當時令與傳說交織,既有五谷將熟的喜悅,也有對“敬天畏地”的莊重。老話說:“好日子不光看天色,還得看心色?!边@份心色,就是敬與順——敬自然,順時序。
處暑,古籍里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痘茨献印防镌缇蛯懨?,大暑過十五日為立秋,再十五日便到處暑,此時暑氣漸退,天地肅然,莊稼開始飽滿待收。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可見那時的先民,已把天氣變化、物候生靈與生活息息相連。
而七月初一,另有一份人情故事的厚度。傳說自今日起,陰間之門大開,“好兄弟”出游人間。日間與常人無異,夜里尤需留心,尤其是七月十五的中元節(jié)——祭祖報恩、普渡孤魂的日子。在老輩心里,這個月謹慎行事,不涉水、不夜游、不冒犯天地鬼神,是保平安的基本禮數(shù)。這些禁忌背后,不必全信迷離,更多是生活智慧的積累:敬畏未知,便能多幾分安全。
我一直覺得有趣——處暑的詩句,大多帶著涼意與清秋之美,如白居易的“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而鬼月的傳說,則更添一重隱秘的氣息。這兩種氛圍,今日巧合交織,讓人不覺想收斂聲息,品一碗溫熱的茶,慢慢過日子。
三、“5吃”:順時而食,入口添福
老鴨
處暑時節(jié)的鴨子脂肪適中、肉質鮮嫩。南京人會煲“百合老鴨湯”,加陳皮解膩;杭州人則愛烤鴨、醬鴨。家常做法:半只老鴨焯水去腥,加百合、幾片陳皮,小火慢燉兩小時,清潤鮮美。
龍眼
福州人七月初喜歡吃龍眼泡稀飯,溫潤甜香,象征“添丁加子、圓滿豐收”。剝殼去核,熱粥里放一把龍眼肉,稍煮即成。
白丸子(糯米丸)
福州處暑小點,象征團圓。糯米粉加水揉成丸,下沸水煮熟,撈入碗中撒白糖或澆糖水,軟糯清甜。
酸梅湯
酸甜生津,老溫州人說“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家里做法:烏梅、山楂、甘草加水煮沸,小火半小時,加冰糖晾涼即可。
新鮮海鮮
沿海的開漁節(jié)正當時,秋鰈、帶魚、對蝦肥美。姜蔥清蒸或白灼,品味的就是那股大海的鮮甜。
“3做”:守禮而行,添安又添情
祭祖迎秋
七月初一開地門,象征與祖先與眾靈打聲招呼,祈愿平安。哪怕簡簡單單一碟水果,也是心意的延續(xù)。
送鴨到鄰里
江南有“處暑送鴨,無病各家”的說法,禮輕情重,鄰里和睦,福氣便是在這來回送菜間積累的。
儲糧收種
處暑是秋收前的準備期,家家修整倉廩,農田插旗謝土地。這不僅是農事,更是對豐年的許愿。
五、“5避”:慎行此月,腳步輕盈
夜晚少獨行偏僻處
不必糾結傳說是真是假,黑暗處潛藏風險,少去就是安全。
不隨意拍別人肩頭
老輩說這是熄“三把火”,其實是提醒人別嚇著別人,尤其月夜。
不去江河湖海游泳
農歷七月正值夏末,水域多有暗流,避險為先。
不撿來路不明的錢物
傳說有“替身”之說,其實是防止拾到不潔或危險之物。
傍晚收曬衣被
夜露重,收衣防潮防蟲,也算是敬天護物的一種。
處暑一到,暑退涼生,七月初一鬼門初開。農事、物候、傳說、禁忌,像交錯的經緯,把今日織得密密實實。有人說這些老傳統(tǒng)繁瑣,其實里頭是老一輩在和天地打交道的智慧。順著節(jié)氣吃,循著月令行,把敬畏放在心里,就是最簡單的護身符。
生活的妙處往往在這種“慢”里——慢燉一鍋鴨湯,慢收一件親手曬的衣裳,慢慢地,一年又過去,倉滿屋暖。
我很喜歡一句話:“敬天畏地者,天必護之?!?/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