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月31日,中方將在天津舉行上海合作組織峰會,20多國領導人將齊聚中國。
然而,中方剛公布名單,特朗普又在石油的進口問題上搞出了新的花樣。
美國想要達到什么目的?上合組織的合作大勢會因此改變嗎?
22國齊聚中國的這一幕,讓華盛頓坐立不安
這個月底的天津,注定要成為世界焦點。
上合組織峰會即將在這里舉辦,規(guī)模之大前所未有,22位外國領導人將齊聚一堂。
從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到印度總理莫迪,從土耳其總統(tǒng)埃爾多安到柬埔寨首相洪瑪奈。
更有意思的是,10位國際組織負責人也將親臨現(xiàn)場。
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到來,無疑為這場盛會增添了全球權威性。
東盟秘書長高金洪的出席,更是體現(xiàn)了東南亞國家對這個平臺的高度重視。
數(shù)據(jù)更是說明問題:上合組織成立23年來,成員國從最初的6個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10個,覆蓋了歐亞大陸60%的面積,世界人口的42%。
這個數(shù)字背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多邊合作正展現(xiàn)出強大的吸引力。
各國領導人選擇在這個時候齊聚中國,絕不是簡單的外交禮儀,而是基于現(xiàn)實利益的理性選擇。
對俄羅斯而言,在西方制裁重壓下,通過上合平臺尋求支持顯得尤為重要。
對印度而言,在中美博弈中保持戰(zhàn)略平衡,避免被綁上任何一方的戰(zhàn)車。
對東南亞國家而言,在大國競爭中尋求發(fā)展空間,這是小國外交的智慧選擇。
然而,正當各國滿懷期待準備這場合作盛會時,華盛頓卻坐不住了。
就在中方公布參會名單的幾個小時內,美國突然宣布制裁兩家中國企業(yè)。
這種精準到小時計算的時機選擇,讓人不得不懷疑其背后的深意。
特朗普為何偏偏選在這個時候"捅刀子"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次制裁的時機絕非巧合。
美國財政部以"為伊朗石油運輸提供便利"為由,對山東和浙江的兩家能源企業(yè)揮起大棒。
表面上看,這只是一次例行的制裁行動,但深入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背后藏著好幾層心思。
第一層心思,是要"搶鏡頭"。
想象一下,當全世界的媒體都在關注天津峰會時,華盛頓突然拋出一個制裁消息。
這種操作就像在別人的婚禮上故意制造噪音,目的就是要稀釋合作氛圍,搶奪輿論主導權。
第二層心思,是要"敲邊鼓"。
制裁表面上針對中國企業(yè),實際上是在向所有參會國發(fā)出警告信號。
這種做法就像黑社會收保護費一樣,暗示那些想和中國深化合作的國家:小心點,可能會面臨連帶壓力。
第三層心思,是為了"秀肌肉"。
通過制裁行動向參會各國展示:看看,連中國我都敢制裁,你們這些小國就更不用說了。
這種心理就像校園霸凌一樣,通過欺負一個人來威懾其他人,典型的霸權思維。
更深層的動機,還關乎特朗普的政治算計。
在美國國內經濟問題不斷的情況下,把注意力引到"對華強硬"上,既能轉移內部矛盾,又能在保守派選民面前刷存在感。
這種低成本、見效快的政治操作,對任何想要鞏固基本盤的政治人物來說都很誘人。
美方還聲稱,這些企業(yè)通過"影子艦隊"運輸了超過1億桶伊朗原油。
所謂"影子艦隊",就是通過關閉信號、更換船名等方式規(guī)避制裁的運輸系統(tǒng)。
然而,這種指控的時機選擇,恰恰暴露了美國對多邊合作趨勢的深層焦慮。
美國越是威脅,各國反而抱得更緊
歷史總是充滿諷刺意味。
美國越是頻繁揮舞制裁大棒,各國反而越意識到抱團取暖的重要性。
這就像一個簡單的物理原理:外部壓力越大,內部凝聚力就越強。
各國參與上合合作,說到底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考量,而不是什么意識形態(tài)的選擇。
在區(qū)域安全、能源保障、經貿往來這些現(xiàn)實需求面前,美國的威脅和施壓顯得蒼白無力。
就拿能源合作來說,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國家的油氣管道建設如火如荼。
這種深度的基礎設施互聯(lián)互通,豈是一紙制裁令能夠輕易切斷的?
更有意思的是,美國的制裁往往產生反作用。
2023年美國對俄能源制裁后,俄羅斯通過"影子艦隊"向印度、中國出口的石油量不降反增了30%。
這個數(shù)字清楚地說明,市場有自己的適應機制,制裁的效果正在遞減。
與此同時,新興多邊機制的影響力卻在不斷上升。
看看數(shù)字就知道:2024年申請加入金磚國家的候選國達到40個,而傳統(tǒng)的G7影響力卻在下降。
這種此消彼長的變化,反映的是全球治理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中印關系的新變化更是說明問題。
莫迪總理三年后首度訪華,打破了加勒萬河谷沖突后的外交凍結。
就在峰會前夕,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還達成了"十點共識"。
這種變化背后,是印度在面對美國50%關稅威脅和對俄石油購入施壓后的戰(zhàn)略調整。
印度的選擇很實用:既要經營"印太戰(zhàn)略",又要兼顧"上合合作",在大國博弈中尋找平衡點。
事實證明,基于現(xiàn)實利益的國際合作,遠比基于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施壓更有生命力。
歷史的車輪不會因一個人的任性而停轉
站在歷史的高度看,當前這場博弈的結果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天津峰會不僅是上合組織24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屆,更是對單邊主義的一次無聲回擊。
當22位外國領導人和10位國際組織負責人齊聚一堂時,這本身就宣告了外部施壓的失效。
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毛寧的回應很有代表性:"中方一貫堅決反對缺乏國際法依據(jù)、沒有聯(lián)合國安理會授權的非法單邊制裁。"
這不僅是中國的立場,也代表了越來越多國家的共同聲音。
峰會將通過的《上合組織未來10年發(fā)展戰(zhàn)略》等重要文件,勾勒出的是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合作藍圖。
在安全領域,"四個安全中心"的加快建立,將深化聯(lián)合反恐、情報交換和網絡安全合作。
在經貿領域,"一帶一路"與各國發(fā)展戰(zhàn)略的深度對接,正在形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在人文領域,首次被正式列為組織第三大支柱的人文交流,將為合作注入更多民間活力。
從更大的歷史視角看,全球治理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模式轉換。
一邊是美國試圖維護的、基于聯(lián)盟體系的排他性"小圈子"對抗模式。
另一邊是以上合組織為代表的、基于"上海精神"的開放式網絡合作模式。
哪種模式更有生命力,答案已經越來越明顯。
國際能源署的評估顯示,美國此次制裁對全球石油供應鏈影響有限,預計影響全球油價波動不超過2%。
這個數(shù)字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單邊制裁的效果正在邊際遞減。
正如一句中國古話所說:"合則兩利,斗則俱傷。"
這個道理,放在今天的國際格局中,依然擲地有聲。
特朗普的這步棋,更像是制造短期干擾,但要說撼動多邊合作的歷史大勢,恐怕是一廂情愿了。
信息源
結語
天津峰會的成功舉辦,本身就是對所有干擾最有力的回應。搭建合作的"大平臺",遠比制造矛盾的"小圈子"更得人心。
越來越多國家對美國頻繁制裁感到疲勞,開始積極尋求如上合組織這樣的替代性合作平臺,因為各國參與多邊合作,是基于自身發(fā)展利益的理性選擇。
你認為多邊合作能否抵御單邊壓力?
#優(yōu)質好文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