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近日,浙江紹興魯迅紀念館內(nèi)一面展示魯迅先生手持香煙的網(wǎng)紅打卡墻引發(fā)爭議。
游客孫女士在社交平臺發(fā)文,認為墻繪中魯迅抽煙的形象欠妥,可能對青少年產(chǎn)生誤導,并于8月22日通過“浙里辦”平臺正式投訴,建議將畫面中的香煙改為“右手握拳”的造型。8月25日,紹興市文旅局工作人員回應稱,已接到來自全國多地公眾的電話反饋,多數(shù)人認為該形象符合歷史客觀事實,且已成為魯迅故里旅游的一張文化名片,不宜因個別投訴輕易更改。文旅局強調(diào)將在廣泛聽取民意的基礎上綜合決策,不會因單一投訴盲目更換墻畫,目前尚未收到修改通知。
魯迅故里紹興
此事迅速在網(wǎng)上發(fā)酵,持續(xù)引發(fā)公眾討論。有網(wǎng)友表示,“魯迅手持香煙的形象是經(jīng)典”“受眾并沒有那么脆弱,不至于被一幅畫誤導”;也有人指出,值得關注的應是部分游客在打卡時模仿“公共場所點煙”的行為,而非圖像本身。
曾著有《十九個魯迅》《戀愛中的魯迅》等作品的作家、河南省文學院專業(yè)作家、《散文選刊》副主編趙瑜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個人認為這位游客的做法屬于流量碰瓷。魯迅先生抽煙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傳遞的是一種思考的狀態(tài),是對中國現(xiàn)實的深沉凝視,絕非鼓勵吸煙。魯迅先生逝世于1936年,那是一個與今天完全不同的歷史語境。如果今天可以修改他手中的煙,那么明天是不是可以隨意更換他的衣著,后天再篡改別的細節(jié)?這樣干涉經(jīng)典文化形象,我并不支持。”
孫女士在投訴中還提到,她查閱多幅魯迅版畫后注意到,原始圖像中煙紋較細、背景為書房,強調(diào)“魯迅當時是在室內(nèi)而非室外公共場合吸煙”。對此趙瑜認為,在魯迅所處的時代,公開場合吸煙并未被禁止,他也確實存在這樣的行為習慣。
封面新聞記者也就此事采訪到長期從事魯迅及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資深學者孫郁教授,他曾任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魯迅研究月刊》主編,著有《魯迅憂思錄》《魯迅與陳獨秀》等,主編《回望魯迅叢書》《倒向魯迅的天平》等作品。他說:“魯迅手持香煙的照片流傳近九十年,后來的許多畫像表現(xiàn)的也是這個瞬間,大家都覺得很傳神。對于藝術作品,有不同理解是正常的。但不要以為看了《紅樓夢》的人都會變成林黛玉,讀過《水滸傳》的便去殺人放火。要相信青年人會有自己的健全的領悟力?!?/p>
這一爭議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今天我們應如何對待歷史人物及其文化符號。魯迅先生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思想的重要代表,其精神遺產(chǎn)遠不止于某個具體的行為細節(jié)。與其糾結于他是否手持香煙,不如更多關注他文字背后的批判精神與思想力量。我們也呼吁前來的游客,在參觀魯迅故居時,不必刻意模仿“點煙”打卡,更不必將注意力過度集中于這一外在行為;真正值得致敬和傳承的,是他始終如一的社會關懷與獨立人格。同時,評價任何歷史人物與事件,也需秉持歷史眼光,理解其時代背景與語境,避免以當下的觀念和標準簡單評判過去。唯有這樣,文化記憶才能在理性與尊重中被更好地接續(xù)和書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