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美國國務院發(fā)布的年度人權報告中,英國首次被指責人權狀況“惡化”,特別是言論自由領域受到嚴重限制。報告直言不諱地批評英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將普通公民的表達自由置于審查之下。這份報告雖未提及英國每天因社交媒體帖子逮捕30多人的驚人統(tǒng)計,但已足以引發(fā)國際關注。
英國,這個曾經(jīng)被譽為歐洲言論自由燈塔的國家,如今正滑向一個“審查國家”的深淵。讓我們深入剖析這一現(xiàn)象,探討其背后的政策、事件和影響。
美國報告的尖銳批評
美國國務院的《2025年各國人權報告》詳細列舉了英國在言論自由方面的多項問題。報告指出,英國存在“可信報道的嚴重言論自由限制”,包括刑事和民事法律對表達自由的壓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包括《在線安全法》、墮胎診所周邊抗議禁令、因默禱而入獄的案例、法院禁言令,以及因“冒犯性”意見逮捕公民。這些問題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系統(tǒng)性政策的結果。
例如,報告強調英國政府對政治言論的常規(guī)審查,尤其在敏感話題如移民、性別和宗教上。2024年南港騷亂后,英國當局發(fā)起全國性在線帖子鎮(zhèn)壓行動,導致數(shù)百人被捕。那一次的騷亂源于一起兒童謀殺案,但迅速演變?yōu)榉匆泼窨棺h,警方隨后“搜查社交媒體”,逮捕那些分享所謂的“有害”內容的民眾,甚至包括那些僅轉發(fā)騷亂視頻的人,無論其意圖如何。這不已經(jīng)是在維護秩序了,而是對他們認為的“錯誤思想”的懲罰,報告稱其為“對普通英國人的常態(tài)審查”。
報告雖未提及,但英國的逮捕統(tǒng)計令人震驚:2024年,警方共逮捕超過12,000人涉嫌發(fā)布冒犯性在線信息,平均每天約33人。這一數(shù)字較前幾年上升近60%,反映出審查機器的加速運轉。到2025年,這一趨勢仍在延續(xù),特別是在《在線安全法》全面實施后,數(shù)百人因傳播“假新聞”或“威脅性通信”而被起訴。
《在線安全法》:保護還是審查?
《在線安全法》于2023年生效,是英國政府宣稱的“保護兒童和成人免受在線危害”的新法律。它要求社交媒體公司履行“照管義務”,刪除非法或有害內容,包括仇恨言論、虛假信息和兒童虐待材料。社交媒體公司若不遵守,將面臨巨額罰款,甚至高管可能入獄。
然而,這一法律飽受批評,被視為對隱私和言論自由的巨大威脅。批評者指出,它賦予監(jiān)管機構,即英國通信辦公室過大的權力,可能迫使平臺掃描用戶私人信息,甚至要求端到端加密服務(如WhatsApp)安裝后門,以監(jiān)控內容。這不僅侵犯隱私,還可能導致過度審查:平臺為避免罰款,會主動刪除合法但“爭議性”的言論。國際組織如電子前哨基金會警告,該法“限制在線表達自由,并仲裁言論”。
在實踐中,該法已導致網(wǎng)站被封鎖,除非用戶使用VPN繞過;演講者被警方關閉;外國平臺被威脅罰款。2025年,英國通信辦公室甚至向美國網(wǎng)站如Gab、4Chan和KiwiFarms發(fā)出威脅信,要求它們遵守英國言論代碼。這些網(wǎng)站以匿名和極端內容聞名,它們公開拒絕,稱此為“跨國審查”。英國通信辦公室隨后發(fā)起正式調查,懷疑這些平臺未保護用戶免受非法內容。這一舉動凸顯英國試圖將審查擴展到全球,損害其國際聲譽。
更令人擔憂的是,該法曾試圖迫使蘋果公司為英國提供后門訪問,以窺探用戶加密數(shù)據(jù),包括美國公民的信息。這項要求引發(fā)了跨大西洋的激烈爭議,因為它不僅威脅全球隱私標準,還可能讓英國情報機構繞過美國法律,直接訪問美國人的數(shù)據(jù)。蘋果公司強烈反對,稱此舉將削弱其端到端加密系統(tǒng),并可能被惡意利用,導致大規(guī)模數(shù)據(jù)泄露。批評者將此視為英國審查野心的延伸,從言論管制擴展到數(shù)字隱私侵犯。
然而,在2025年8月19日,一項突破性進展改變了局面。美國國家情報總監(jiān)圖爾西·加巴德成功施壓英國政府,迫使其放棄在蘋果產(chǎn)品中實施后門的計劃。這一事件被視為美國對英國審查政策的重大勝利。加巴德在聲明中表示:“英國已同意放棄要求蘋果提供‘后門’的命令,這將允許訪問美國公民的受保護加密數(shù)據(jù),并侵犯我們的公民自由?!彼龔娬{,這一讓步源于美國高級官員的抗議和蘋果的堅定立場,最終迫使英國退讓。
這一進展不僅限于英國,加巴德呼吁將類似壓力擴展到每一個國家:“這需要在每一個國家都實現(xiàn)!沒有人應該監(jiān)視美國人?!备鶕?jù)報道,這一決定緩解了隱私倡導者的擔憂,避免了蘋果被迫在全球范圍內削弱加密的安全風險。然而,它也暴露了英國《在線安全法》的潛在缺陷:雖然旨在保護用戶,但實際中可能成為政府擴展監(jiān)控的工具。蘋果曾警告,如果英國堅持這一要求,它可能退出英國市場,導致數(shù)百萬用戶無法訪問其服務。這一事件標志著國際隱私權斗爭的新篇章,凸顯了美國在保護公民數(shù)據(jù)方面的強勢立場。
具體案例:從默禱到社交媒體鎮(zhèn)壓
英國的審查并非抽象政策,而是真實發(fā)生在公民身上的悲劇。以墮胎診所“緩沖區(qū)”為例,這些區(qū)域禁止任何形式的抗議,包括默禱。2022年,伍斯特郡婦女伊莎貝爾·沃恩僅因在診所外默禱就被逮捕,后雖獲警方賠償,但類似案例層出不窮。2024年,一名牧師因手持“圣經(jīng)經(jīng)文”標志和默禱而被指控違反緩沖區(qū)。甚至有人擔心,在緩沖區(qū)內自家住宅默禱也可能構成風險。這些“思想犯罪”被美國副總統(tǒng)萬斯稱為“危險的誤導”,引發(fā)跨大西洋爭議。
南港騷亂后的鎮(zhèn)壓更具戲劇性。2024年7月,一起兒童舞會刺殺案引發(fā)全國騷亂,警方逮捕超過1,590人,其中許多因社交媒體帖子。例如,53歲婦女朱莉·斯威尼因在Facebook上發(fā)帖“炸毀清真寺”而被判15個月監(jiān)禁。另一男子喬丹·帕洛爾因煽動騷亂的帖子,成為首位因在線言論入獄者。這些“鍵盤戰(zhàn)士”被迅速起訴,凸顯英國現(xiàn)政府對異議的嚴刑峻法。
從燈塔到警示:政治根源與全球影響
英國曾是啟蒙運動的發(fā)源地,約翰·斯圖亞特·密爾在《論自由》中強調言論自由是民主基石。但如今,它已成為全球警示故事。批評者將此歸咎于極左勢力掌權:拜登政府下的美國曾有類似趨勢,而斯塔默領導的工黨政府則更進一步,推動更嚴格的審查。這不是保護民眾,而是保護政府免受批評。警方關閉反政府演講,網(wǎng)站需VPN訪問,外國平臺被脅迫,而這些都是極權主義的標志。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西方文明最危險的敵人并非外部威脅,而是內部的腐蝕力量:極左意識形態(tài)和極端伊斯蘭主義正在從內部瓦解西方文明。極左意識形態(tài),通過其對“文化不公”的癡迷和對言論自由的戰(zhàn)爭,正系統(tǒng)性地拆除西方文化的根基。歷史上,左翼曾捍衛(wèi)第一修正案和言論自由,但如今許多左翼勢力轉向破壞這些憲法保護,推動不斷收緊的言論法,擴展政府對在線內容的控制。他們以“社會正義”為名,推行政治正確,壓制任何被視為“冒犯性”的觀點,卻在無意中為極端伊斯蘭主義打開大門。
極端伊斯蘭主義則利用這一空隙,通過大規(guī)模移民和“多元文化主義”滲透西方社會。在英國,極左勢力擁抱伊斯蘭作為反西方的工具,推動無限制的移民政策和“包容”,卻忽略了這些移民中攜帶的極端主義種子。南港騷亂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假新聞引發(fā)反移民暴動,但根源在于長期的移民政策允許極端分子進入,引發(fā)文化沖突和社會分裂。伊斯蘭主義者奪取信息空間,以“社會正義”語言偽裝,結成“紅綠聯(lián)盟”,這是極左主義者和沙利亞至上主義者的不圣聯(lián)盟,這已成為西方文明的最大威脅。左翼以為能控制這一聯(lián)盟,但伊斯蘭主義對女權、LGBT權利或世俗主義毫無忠誠,一旦掌權,將首先反噬其盟友。
這種內部瓦解是故意的:政治精英知道,進口敵對文化會永久分裂人口,便于管理。西方精英被毒性意識形態(tài)控制,偶像化移民和伊斯蘭,導致社會自殺。雙重標準顯而易見:批評伊斯蘭的聲音被壓制為“伊斯蘭恐懼癥”,而極端分子卻在“包容”名義下擴張影響力。結果,穆斯林社區(qū)在騷亂后感到恐懼,質疑歸屬感,而本土文化被邊緣化。這不是意外,而是極左和極端伊斯蘭主義聯(lián)手破壞民主、自由和世俗治理的后果。
國際反應強烈。美國報告的發(fā)布被視為對英國的“警告”,川普盟友稱其為“在線審查法”。如果英國繼續(xù)這一路徑,不僅損害自身聲譽,還可能引發(fā)全球言論自由的連鎖反應。
回歸“自由”的呼喚
自由國家不會因推文逮捕民眾,不會強制外國網(wǎng)站遵守其審查代碼,不會壓制政治異議。英國需要記住“自由”的真諦:廢除過度審查法,保護公民表達權。只有這樣,它才能重拾歐洲燈塔的地位。否則,這個曾經(jīng)的民主典范,將繼續(xù)滑向奧威爾式的噩夢,被內部敵人徹底瓦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