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這幾年成了許多人暑期出游目的地。這里既有山地、草原、湖泊、沙漠等豐富的自然風(fēng)光,又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多民族的人文風(fēng)情,讓我們跟著游客的足跡,共同來體驗夏日的天山南北。
夜晚9點半,東部許多城市已是華燈璀璨,但在新疆,太陽還沒完全下山。在庫車老城熱斯坦老街,這段200多年的明清古城墻邊,一天中最精彩時刻到來了。
維吾爾族傳統(tǒng)舞蹈起了頭,夜晚的百年老巷就成了一條歌舞之巷,從高僧鳩摩羅什翻譯佛經(jīng)的演繹,到克孜爾石窟中龜茲樂舞的呈現(xiàn),再到大唐風(fēng)燧臺前的戰(zhàn)鼓聲起,燈光與歌舞,把游客不斷引向下一個路口。
在十二木卡姆的旋律中,83歲的舞者頭頂十公斤重的水壺和疊碗跳起薩瑪瓦爾舞,身后邊演奏邊歌唱的是庫車民歌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在這場庫車民間藝人帶來的原汁原味表演中,一個拉二胡的年輕人也沉醉其中,讓人沒想到的是,他其實是一個來庫車旅游的游客。
程千秋是一名二胡專業(yè)的大學(xué)生,今年夏天他來到南疆游玩,找尋多民族音樂元素,在熱斯坦偶遇了這場表演后就成了每天的固定觀眾,直到今天被老師邀請上臺共同演奏。
融入其中,有更多的體驗感,是今天許多游客來新疆旅游的新期待。
庫車,古稱龜茲,地處絲綢之路的核心地帶,歷史上,龜茲是重要的文化和藝術(shù)中心,東西方文化在這里交匯,也造就了今天庫車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庫車老城雖然保留了歷史,卻曾經(jīng)一度有些破敗,近兩年,在老城改造時,當?shù)卣髑罅税ň用窈陀慰驮趦?nèi)許多人的意見。
改造后的老城還可以怎么體驗?在大馕小巷,剛出爐的庫車大馕,咬上第一口就停不下來,不過癮的還可以親手做上一個;在花帽巷,試戴一頂小方帽,感覺馬上就可以隨著音樂起舞;而到了龜茲小巷,轉(zhuǎn)角就能遇到當?shù)氐睦喜桊^,只要2元錢,就能坐上一個下午,欣賞居民們自己彈唱的庫車民歌。
新疆維阿克蘇地區(qū)庫車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 龐濤:這個歷史文化街區(qū),不是一條路布到底的,而是通過星羅棋布的方式來布點,讓更多游客能夠深度走到老城街區(qū)巷子探索,去了解龜茲文化。今年1月到7月旅游人數(shù)已經(jīng)達到700多萬,相比去年同比增長一半以上。
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這里,也改變了庫車老城居民的生活。
艾德萊斯是維吾爾族傳統(tǒng)面料,正在介紹艾德萊斯的塞麗麥是這家店的學(xué)徒,也是這里的金牌銷售。
今年夏天,塞麗麥和師父除了接待客人挑選布料,一直在趕工,塞麗麥希望越來越多的游客能夠喜歡上艾德萊斯。
南疆的多民族風(fēng)情彰顯著獨特的魅力,而166萬多平方公里的新疆吸引力又何止于此。蒼茫的戈壁、遼闊的草原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讓全國各地的游客都趨之若鶩。
今年夏天,從全國各地到新疆的交通工具都非常忙碌。7月,新疆有26個機場的航班量都實現(xiàn)了不同程度增長,火車旅游專列上,大家晚上休息趕路,天亮后到達熱門景點就可以下車觀光。
為了擁有更全方位的旅途體驗,今年還有許多游客選擇了自駕。今年五月底,穿越天山、連接南北疆的獨庫公路再次開放,六月底,連接阿勒泰和喀納斯景區(qū)的阿禾公路首次通車,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開著車,一天內(nèi)就能體驗四季、一路上就能飽覽戈壁、沙漠、草原等諸多景觀。
為了讓自駕游客有更加舒適的體驗,新疆各地建了許多自駕營地和房車營地,自駕游客們不但可以享受自然風(fēng)光,還可以做好充分的補給再出發(fā)。
沿途良好的基礎(chǔ)設(shè)施,為游客探索新疆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許多人在去往常規(guī)景區(qū)外,還會尋找更小眾的景點,感受更純粹的原生態(tài)之美。
劈柴、生火、牛羊成群,盛夏的伊犁大草原上,牧民們稀松平常的生活,是游客遠道而來尋覓的他鄉(xiāng)。今年夏天,伊犁特克斯的瓊庫什臺村,吸引了不少游客駕車到來。
牧民們的生活同樣吸引人。親手拍打羊毛,和哈薩克族牧民一起制作一塊毛氈,作為紀念品帶回家,穿上哈薩克族傳統(tǒng)服飾,和當?shù)厝艘黄鹛弦磺谧唏R,再騎上牧民自家養(yǎng)的伊犁馬,從烏孫古道北入口出發(fā),體驗漢代解憂公主和親烏孫時走過的路。
讓游客體驗感拉滿的村子,曾經(jīng)是伊犁偏遠的深度貧困村,十年前,這里甚至還沒有通水電。
新疆伊犁特克斯縣喀拉達拉鎮(zhèn)瓊庫什臺村黨支部書記 熱合木別得?托勒洪:牧民主要是以放牧為主,賣牛羊牲畜、奶制品,人均收入在6000元左右。之前是很難的,從瓊庫什臺去縣城要走一天左右,早上出發(fā),晚上才到,去辦事基本上兩三天才回來。
當時,當?shù)卣l(fā)現(xiàn),一些徒步愛好者來到這里穿越古道、體驗生活,牧民們接待這些游客有了少許收入,這讓他們看到了發(fā)展的另一種可能。當?shù)乩寐糜螛I(yè)作為抓手,開始了瓊庫什臺的脫貧攻堅,慢慢地,村里通了自來水、有了穩(wěn)定的電,許多牧民也開始改建自己的小木屋和氈房,迎接更多的客人。
阿浩從小在瓊庫什臺長大,大學(xué)時,他和許多村里年輕人一樣,走出了大山,但是畢業(yè)后他又選擇回到了這里。
新疆伊犁特克斯縣瓊庫什臺村牧民 阿浩:當時我回來給游客做向?qū)?,走烏孫古道的徒步客人,給他們提供馬、做向?qū)?。哈薩克族大通鋪,多人間,那時候賣得很便宜。
阿浩和家人商量后,把自家院子改成了民宿,幾年下來,隨著夏天來村里旅游的人越來越多,阿浩家院里的4間小木屋和3間氈房常常預(yù)訂一空,今年他準備試試冬天也開門營業(yè)。趁著夏末還能施工,他找來了電力部門工作人員,詢問冬季取暖的設(shè)備安裝情況。
現(xiàn)在在瓊庫什臺村,200多戶常住居民幾乎家家戶戶都吃上了旅游飯。
熱合木別得?托勒洪:一部分本地居民在這開民宿,有些居民成立了馬隊合作社,他們?nèi)ヱR隊務(wù)工,當馬夫,這兩方面的人均收入達到了5萬到6萬之間,現(xiàn)在收入翻了10倍左右。
生活不斷改善的牧民向更多游客敞開家門,擺上地道的哈薩克族美食,用宴請貴賓的禮儀招待這些遠方的客人。外來的游客和當?shù)氐哪撩?,在這樣的互動中,也有了更多的聯(lián)結(jié)。
游客在新疆的體驗感,很大一部分來自熱情的新疆人民對自己家鄉(xiāng)深厚的感情,他們樂于向遠道而來的人們分享今天生活的喜悅。游客們的到來,也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今天,在這片占全國陸地總面積六分之一的廣袤疆域,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織,自然與人文共生,各族兒女的幸福生活正如同一首歌,唱響在天山南北,也感染來到這里的每一個人。
編輯丨陸宇佳 攝像丨陳逸哲 余樵 剪輯丨趙云龍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