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6日電 8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發(fā)表題為《12年,再相逢》的報道。
何銀再次見到支教老師陳康,已是12年后的今夏。就在這個夏天,22歲的她以“優(yōu)秀實習生”的身份,結束了在新疆尼勒克縣為期約半年的支教。
12年間,從被照亮的對象成為點亮別人的光,何銀在陳康等老師的鼓勵支持下,一步步走出黔北山區(qū),擁抱新的人生階段。
“不當井底之蛙,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痹傧喾?,何銀想起陳康老師當年的叮囑,切身感受到教育完成閉環(huán),“我還在奮斗的路上。”
歲月無言,光影留情。這對師生跨越多年、造型相似的對比照片,近期走紅社交平臺,引發(fā)網(wǎng)友共鳴:“老師是太陽,你是月亮,陽光灑在你身上,你就有了光,最終,你也變成了太陽?!?/p>
凝視這兩張合影,聽兩位主人公憶往昔、談今朝、說成長,更能真切觸摸到個體和社會共同向前的溫度與力量。
這是何銀(左)和支教老師陳康跨越12年的對比照,正是這張照片在社交平臺引發(fā)關注,網(wǎng)友數(shù)萬點贊,數(shù)千條評論。受訪者供圖
“大山里多了一束光”
陳康與上海的同事們第一次去貴州習水縣坭壩鄉(xiāng)做支教公益活動時,何銀正在讀四年級。
這里地處川黔渝三地交界處,人們散居在望不到頭的山地丘陵中。何銀家住南天門村,整個小學階段,她都是走路往返于學校與家之間,一個來回耗時約1小時。
對年齡尚小的何銀和同學們來說,走完這段路,會消耗極大的體能。萬一趕上下雨天,還有更多不可預知的風險,這也是老師們時常揪心的事兒。
“腳下的山路遙遙,身體上還能克服;通往更廣闊未來的精神之路,需要堅持、信心和眼界,又何其漫長!”支教老師們的到來,為這所寂寂無聞的農(nóng)村小學助力。
何銀回憶,這個來自上海的公益團隊不到10個人。在并不算長的時間內(nèi),大家齊心協(xié)力修繕了校舍,還為學生送來文具、棉服等愛心用品。
更重要的是,陳康等支教老師給孩子們開展高質(zhì)量的音樂美術課程啟蒙,為學校注入更多山外的新鮮活力。這對僅有十多個老師、一人身兼多科的村小學來說,是難以想象的。
陳康(左一)在貴州習水縣坭壩鄉(xiāng)支教時與學生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支教老師走訪了大量的學生家庭。在昏黃的燈光下,在無數(shù)個木頭房子里,陳康極盡所能鼓勵家長和學生,“大山里的孩子,一樣也可以去感受外面的生活?!?/p>
“是陳老師的教育和陪伴,讓我有了更積極的心態(tài)。”何銀說,“那時候,盡管可以從電視上了解山外的情況,但只有這些老師來了,我才發(fā)現(xiàn)廣闊世界是如此具體可感?!?/p>
與不少同學家庭一樣,何銀的父母也常年在外務工?!拔倚r候最想得到的東西,就是關愛。”而陳康和同事們用言傳身教為學生帶來難得的溫情。
為了幫孩子們過生日,支教老師帶著學生一起買蛋糕、吹蠟燭、唱生日歌。“原來生日還可以這樣過!”何銀和同學們一起流淚,心酸、幸福、期待,各種滋味都在其間。
在逐步走向山外的過程中,陳康等老師是何銀唯一有過交集的支教群體,成為她難以忘卻的光。“以前,我只是羨慕外面的生活,但支教老師來了之后,我又萌生了‘要參與到外面的世界中,能往更好的地方走’的想法。”
“偶然相聚,最是人間堪樂處”
鄉(xiāng)初中、縣高中、去新疆讀大學,何銀逐漸長大,老師陳康的工作也幾經(jīng)變動,加上貴州上海兩地之遙,這一對師生在很長時間內(nèi)都處于“失聯(lián)”狀態(tài)。
事實上,依托上海對口支援遵義市,陳康在當?shù)氐墓婊顒硬⑽磾嗑€。他也漸漸轉(zhuǎn)型,從捐贈等具體的愛心事務,拓展為搭建公益渠道,聯(lián)絡愛心資源,涵蓋了教育、脫貧等領域。
何銀的同學中有不少是陳康關愛的學生。不久前,何銀從兒時朋友的微信朋友圈發(fā)現(xiàn)了陳老師的身影,便主動聯(lián)系了他。暑期,趁著陳康到重慶的契機,何銀與幾位同學一起赴約。
三個小時的客運班車、兩個小時的地鐵,從貴州到重慶,從山村南天門到鬧市觀音橋。人潮涌動中,這些許久未見的師生,順著喊聲回頭,一瞬間就確認了眼神,“還是當年的神態(tài)”。
火鍋桌上,陳康依舊關心這些學生,詢問大家的學習生活,還給出參考意見?!八€是那個熱心腸?!焙毋y開心地說,“我們幾個人的活潑可愛、沉靜靦腆,仍舊沒變。”
“學生們走了更好的路,更遠的路!”當何銀與同伴將“各自成長時的閃閃發(fā)光”娓娓道來,陳康處于一種欣慰狀態(tài)。
從前的村小學已合并到鄉(xiāng)小學、音樂美術課也不再是奢侈的想象、家門口的泥巴小路早就鋪了水泥、縣與縣之間幾乎都有高速公路、來習水避暑的游客更多了……何銀眉飛色舞地講述小山村的變化,作為參與者和見證者的陳康,也發(fā)自心底高興。
只要提到12年前的相處,學生們的言語中總少不了感激。網(wǎng)友關于對比照片的留言,幾乎都是贊美。對此,陳康始終認為,“自己做得微不足道,這些懂感恩、肯奮斗的孩子才是最可愛的。”
在數(shù)千條網(wǎng)絡留言中,陳康最喜歡這段對話:
“怎么全網(wǎng)都搜不到陳康老師?”
“因為他就是一個普通的支教老師,是千千萬萬人里面的一個?!?/p>
陳康感慨,大家因何共鳴?或許,正是從這種變化中,網(wǎng)友看到了我們不論環(huán)境艱苦,始終勃發(fā)向上的特質(zhì),也看到了無數(shù)默默無聞的鄉(xiāng)村教師,以及各級政府、社會各界為貧困地區(qū)發(fā)展注入的心血。
何銀在新疆尼勒克縣科蒙鄉(xiāng)中心小學支教時與學生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那年,支教老師離校時,全班13個學生悄悄跑到山上摘野花,湊成一大束,“就像花店里買的那樣”,送給陳康和同事們。
12年后的6月,何銀隨著支教實習團隊與新疆尼勒克縣科蒙鄉(xiāng)中心小學話別時,收到了學生們用折紙做的花、愛心卡片,還有手寫的信。
稚嫩的筆跡、質(zhì)樸直白的詞句,讓她熱淚盈眶。
名叫青格力的三年級學生寫到:“您一直細心教我們舞蹈和其他知識,讓我們開心快樂,我會一直想你的?!?/p>
舞蹈,是何銀在大學學習的專業(yè)?;厥讈頃r路,舞蹈幫著她走出山鄉(xiāng)老家,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正是當年陳康老師的啟蒙,為何銀埋下了夢想的種子。中學時她又得到不同老師的教導,一步步“跳”出了黔北山村。
尼勒克縣地處西北邊陲天山腳下。在上課時,何銀有意識引導孩子們,鼓勵學生放開眼界,盡情設想自己未來讀大學的城市,而不要局限在新疆一域。
“有些孩子不一定能理解,但學生們會記住的,就像我當年一樣?!痹谶@所邊陲牧區(qū)小學,何銀是建校以來首位專業(yè)的舞蹈社團帶課老師,同時還負責體育、音樂,每周上10多節(jié)課。
支教期間,“一種強烈的被需要感”驅(qū)使著何銀,思考如何更好地回饋師生的真心。她說,以跳舞為例,盡管這里不少都是能歌善舞的孩子,但要說更專業(yè)的肢體動作,不一定做得來。
“講授舞蹈知識,也是美育啟蒙,這是我作為師范生的價值?!焙毋y始終銘記著當年陳康團隊為她點亮的光,“我想把這份善意和力量傳遞下去,爭取在未來帶給更多學生?!?/p>
在陳康看來,曾經(jīng)農(nóng)村藝術教育資源相對短缺,何銀憑借努力和父母老師們的不斷支持,實現(xiàn)了夢想。舞蹈為這位西南山區(qū)的女孩帶來精神慰藉,也是她接觸山外天地的渠道。
“我以前學的是舞蹈動作形式,正是在新疆學習,我明白,舞蹈是融入生活的情感表達?!焙毋y說,接觸芭蕾時間最久,但如果要隨機舞動一曲,她會選擇《黑走馬》。
而這,正是何銀支教時,帶動師生一起跳動的歡快之音。投身基層教育,已是她未來計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