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環(huán)球網(wǎng)報道,不久前,美俄首腦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歷史性會晤剛剛結束,俄總統(tǒng)飛機還沒徹底落地,莫斯科的電話外交就已經(jīng)密集展開。三國、中亞、非洲、獨聯(lián)體,幾乎所有與俄羅斯有地緣、經(jīng)濟、能源、軍事聯(lián)系的傳統(tǒng)盟友都在首輪“通報名單”之列。全世界都在看,普京會不會第一時間打給北京。結果,中國被“巧妙跳過”了,這背后的分寸和邏輯,比任何一份會談公報都更值得玩味。
8月15日,美俄最高層在美國安克雷奇面對面,時隔十年普京再度踏上美國土地,時隔四年兩國最高領導人再次線下對話。三小時閉門會談,誰也沒帶烏克蘭,誰也沒邀請歐洲。特朗普搬出一份“烏克蘭安全保障協(xié)議”,類似北約第五條,卻又不讓烏克蘭進北約。外界以為這只是“老調重彈”,但普京沒有當場拒絕,也沒有點頭同意,而是把所有對話內容帶回莫斯科。會后不到48小時,普京先后給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打去電話,又與南非、塔吉克斯坦等國首腦溝通,內容都圍繞“美俄會談進展”和“烏克蘭局勢走向”展開。中國沒有出現(xiàn)在通報名單中,這一現(xiàn)象迅速引發(fā)國際輿論的熱議。
不少西方媒體第一時間“起哄”:是不是俄中“離心”?是不是俄羅斯要“倒向西方”?是不是中俄在烏克蘭問題上出現(xiàn)了“根本裂痕”?但熟悉大國博弈的人都知道,凡是被“刻意回避”的,往往才是最核心的利益。普京的“跳過中國”,表面上是降溫,實際上是給自己和中國都留足了戰(zhàn)略騰挪空間。
這場阿拉斯加會談的分量不需要重復。烏克蘭危機拖了三年,消耗了俄羅斯大半國力,西方制裁不斷加碼,烏克蘭的戰(zhàn)略縱深卻越打越薄。特朗普這次祭出安全保障協(xié)議,一邊畫出“集體防御”的蛋糕,一邊又堅決不讓烏克蘭進北約,等于明面上給了俄羅斯一個“可以談下去”的臺階。普京沒說同意,也沒說拒絕,而是回國后第一時間安撫后院,擺平陣營。白俄羅斯不必多說,是俄最堅定的盟友,核武器部署、能源、軍事一體化都已成事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屬于“前蘇聯(lián)勢力范圍”,但這幾年明顯在俄烏沖突問題上搖擺,外交立場趨于中立,甚至在某些關鍵議題上對俄“吟風弄月”,普京必須提前穩(wěn)住他們的“神經(jīng)”。
烏克蘭沖突的地緣外溢風險,對這些中亞國家影響巨大。哈薩克斯坦的能源管道要過俄羅斯,經(jīng)濟命脈和俄深度綁定;烏茲別克斯坦則是“一帶一路”的關鍵節(jié)點,一旦俄烏戰(zhàn)火蔓延,局勢失控,誰也吃不了兜著走。普京這次密集通報,就是要用“會談成果”給盟友吃定心丸,穩(wěn)定中亞局勢,防止西方趁機分化瓦解“后蘇聯(lián)空間”。從南非到塔吉克斯坦,金磚、上合、獨聯(lián)體這些多邊平臺成員,都是俄羅斯“戰(zhàn)略后院”的一部分。穩(wěn)住他們,普京才能騰出手來和美歐正面“談判交易”。
為什么普京不第一時間找中國?這其實是大國外交的最高境界。中俄之間的戰(zhàn)略互信,早就不需要每一步都“同步匯報”。這不是疏遠,而是對彼此角色的高度默契。中國不是俄烏沖突的直接參與者,也不是俄羅斯的“附庸盟友”。北京的角色,始終是“勸和促談、堅決不拱火”,始終把自己放在“全球平衡者”而非“陣營成員”的位置。普京選擇只通報中亞、非洲盟友,正是給談判降溫,避免讓美歐陣營對“中俄聯(lián)手”產(chǎn)生過度警覺,讓自己有更大回旋余地。
有意思的是,中國外交部的反應也極為“高段位”。8月18日,發(fā)言人回應媒體時,既沒有不滿,也沒有抱怨,只是強調中方“樂見美俄推動和平進程”,并提到“所有當事方和利益攸關方應適時參與和談”。這等于半公開表達:中國對俄美之間的博弈心里有數(shù),不著急、不插手、不背鍋。這份戰(zhàn)略耐心,是大國自信和定力的表現(xiàn)。沒有被通報,不代表被排除,反而意味著中國可以隨時以“擔保人”“見證者”的身份切入未來的談判桌,既能保持中立,又能保留主動。
這不是第一次俄羅斯用“通報外交”穩(wěn)固陣營。俄烏沖突爆發(fā)后,俄羅斯每逢重大外交節(jié)點,都會先行安撫中亞、獨聯(lián)體、金磚等多邊平臺成員。這是地緣安全的需要,也是歷史慣性。中亞三國雖然與俄有深厚紐帶,但近年來經(jīng)濟、能源、外交都在向西方多元化,俄必須用“通報”鞏固自己的影響力。否則,一旦這些國家被西方拉攏,俄羅斯的戰(zhàn)略縱深就會被嚴重削弱。普京這次主動讓步,愿意與美方就安全保障協(xié)議展開對話,本質上是為俄羅斯爭取外交喘息和戰(zhàn)略調整的空間,也為后續(xù)的談判積蓄籌碼。
普京的“讓步”并不意味著俄羅斯軟弱。相反,這恰恰是大國博弈里最常見的“以退為進”。俄美會談沒有簽下協(xié)議,但只要雙方都愿意給對方臺階下,烏克蘭沖突的緩和就有了突破口。俄羅斯想要的,是烏東兩州的“事實歸屬”,美國要的是“烏克蘭不進北約但獲得安全保障”,各自保住底線,彼此讓出空間,下一階段談判才有可能繼續(xù)推進。普京沒有急著敲定協(xié)議,而是回國后先穩(wěn)住盟友,給自己時間和空間,再看美歐反應,等局勢明朗后再謀定后動。
中國的角色其實很微妙。俄烏沖突打到現(xiàn)在,中方始終保持距離,不主動、不拒絕、不站隊。每逢關鍵節(jié)點,中國都會強調“勸和促談”,但絕不在沒有成果的情況下貿(mào)然“背書”。這種“戰(zhàn)略回避”,既保護了中國的利益,也給未來參與談判留下了最大空間。只有當各方都準備好、局勢有了實質性進展,中國才會以“擔保人”“平衡者”的姿態(tài)正式登場。普京深知這一點,才更愿意在中國面前保持“沉默”,而不是高調“通報”。
從長期看,俄美和談只是大國博弈的新起點。烏克蘭危機不會一夜解決,美歐制裁不會迅速撤銷,俄羅斯的戰(zhàn)略壓力也不會短期消失。普京主動讓步,愿意接納“安全保障協(xié)議”,是為了爭取外交喘息,也是為了重塑國際話語權。中俄之間暫時的“低調”,反而是對未來格局變化的最大鋪墊。等到局勢走到下一階段,中國的角色只會更加重要,而不是被邊緣化。
有人喜歡熱鬧,有人懂得沉默。普京沒找中國,不是忘了,而是等著合適的時機。大國之間的信任,是用一次次“未說出口”的默契堆積起來的。等到那一刻到來,誰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誰才是未來真正的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